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作用獲揭示

2020-09-15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團隊揭示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相對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由徐康博士等人發表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氣候動力學》上。

El Nino多樣性及其區域氣候影響差異是目前El Nino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區分El Nino背景下熱帶太平洋正負海溫異常對區域氣候影響的相對貢獻卻較少。

研究人員通過觀測資料和一系列AGCM數值試驗研究兩類El Nino期間熱帶太平洋正負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相對作用。研究表明,兩類El Nino對華南冬季降水的影響差異顯著,這主要與低空反氣旋異常環流的位移密切相關。當發生東部型El Nino時,低層異常反氣旋性環流在西北太平洋/菲律賓群島盛行,其左側的西南風異常抑制了東亞冬季風,並將更多的暖溼水汽帶到我國南方地區輻合,導致我國南方地區冬季降水顯著增多;當發生中部型El Nino時,低層異常反氣旋性環流和下沉氣流向西偏移,控制著廣闊的中國南海地區,並引起南海北部和華南地區的水汽輻散,導致我國南方冬季降水顯著減少(圖1a-b)。

此外,利用AGCM敏感性試驗研究揭示東部型El Nino期間熱帶中東太平洋正海溫異常和西太平洋負海溫異常共同導致低層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產生,然而中部型El Nino期間熱帶中太平洋正海溫異常和西太平洋(包括東印度洋)負海溫異常的作用恰好相反,導致低層異常反氣旋環流強度弱、範圍廣,且中心位於南海地區(圖1c-f)。

該研究指出,在兩類El Nino與東亞冬季風關係的研究中,除了El Nino正海溫異常的作用,必須區分考慮西太暖池-東印度洋負海溫異常在不同類型El Nino期間的相對角色,以提高我國短期氣候預測水平。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和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項目等共同資助完成。

兩類El Nino期間850 hPa風場(矢量)和500 hPa非絕熱加熱(陰影)的AGCM試驗結果,(a)同時EP正負海溫異常強迫,(b)同時CP正負海溫異常強迫,(c)僅EP正海溫異常強迫,(d)僅CP正海溫異常強迫,(e)僅EP負海溫異常強迫,(f)僅CP負海溫異常強迫

相關焦點

  • 海院科研動態(35)| 熱帶西印度洋海溫與對華南及中南半島降水的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
    六月為華南前汛期月份,這時期的降水與東亞夏季風有密切的關係。六月的氣候平均850hPa水平風及降水量顯示西南季風把水汽輸送至華南地區及中南半島,直接影響地區的六月降水。從近40年 (1979-2018) 的降水趨勢中,可見華南的六月降水量存在顯著上升,相反中南半島的降水量卻顯著下降 (圖b) 。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禍首:太平洋海溫異常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專家表示,我國是一個深受太平洋氣候影響的國度,而去年,太平洋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了我國不斷發生極端氣候。厄爾尼諾氣候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大範圍異常偏暖0.5℃以上、持續時間達到6個月或以上的現象。
  • 印太海溫異常對2019年伏秋季節江南極端乾旱的加劇作用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研究團隊揭示超強正印度洋偶極子(IOD)和中部(CP)型El Nino事件共同加劇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論文速讀 | 東亞夏季風對全球海溫四年振蕩與青藏高原熱力反饋的響應
    與ENSO相聯繫,全球海溫呈四年周期振蕩,與其位相相對應,海溫振蕩分為發展年和衰減年。在發展和衰減年份,東亞夏季風對全球海溫異常的響應不相同,發展年份季風降水減少,衰減年份長江中下遊到日本南部季風降水增加。本文主要通過AGCM實驗探究東亞夏季風對海溫異常的非對稱響應,並通過青藏高原上的非絕熱加熱反饋來解釋這種非對稱性。
  • 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12月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今年8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距平指數為-0.53℃,進入拉尼娜狀態。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一、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上升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步上升。6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正距平範圍南擴,暖海溫中心最大值超過1℃(位於120?W附近,見圖1),Ni?o3.4區海溫距平為0.2℃(見圖2)。7月1-2候,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一步升高,Ni?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大氣所揭示模式中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
    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是印度洋海溫年際變率的主導模態,在El Niño衰退年的夏季,IOBM增暖激發一個Matsuno-Gill響應,通過電容器效應對異常西北太平洋反氣旋的維持起作用,IOBM對東亞夏季降水、颱風、極端高溫等都有重要影響。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形成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8月13日發表於《氣候雜誌》。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重大的意義。
  • 弱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 預計我國夏季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no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
  • 2020冬天會是寒冬嗎 2020-2021年冬季是不是很冷
    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影響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不單單只有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從全球範圍來看,會造成氣溫偏低、降水偏多。但是具體到各個國家和地區並不同。此外,不同的季節拉尼娜的影響也會不同。比如,對我國南方來說,發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氣溫較常年偏低,降水反而較常年偏少。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顯著影響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