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告】「南海裝備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挑戰及研究進展」學術...

2020-12-06 西北工業大學

人:羅荘竹 教授

報告題目:南海裝備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挑戰及研究進展

邀請人:胡海豹 教授

報告時間:5月25日下午16:30-17:30

報告地點:航海大樓201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羅荘竹,男,四川閬中人,1974年生,九三社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熱帶海洋動態防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塗料塗裝與表面防護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2009年於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物理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11年6月於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任表面功能材料及工程研發中心主任;2017年8月加盟中山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發展「熱帶海洋動態防腐科學與技術」學科方向。從1998年至今,致力於表面功能材料及表面工程的應用基礎研究,在特殊介質環境下動態耐磨防腐防護塗層材料技術、工程性超疏水自清潔塗層材料防結冰/海洋減阻防汙等表界面行為機理研究及應用推廣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性研究成果。先後承擔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A類計劃專項、國防科工委配套項目、川攀西專項、省/市級科技支撐項目及院-企產業化合作項目等30餘項課題。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獎」1項,獲「重慶市青年五四紅旗手」;第1發明人申請中國專利16件,其中授權9件。在國內外權威刊物Advanced Materials、ACS Appiled Material Interface、Soft Matter、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等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

報告內容簡介:隨著「南海海洋縱深開發」國家戰略的持續推進,高溫、高溼、高鹽、高紫外熱帶海洋環境的動態磨損與腐蝕協同損傷、衝蝕腐蝕、流體阻力及海生物汙損是我國海洋裝備(無人船、遊艇、水陸兩棲飛機等)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瓶頸。羅荘竹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突破了傳統靜態防腐與自潤滑功能分割設計局限,創新性提出一種自潤滑防腐功能一體化高分子合金塗層構築新原理;研製出了系列抗衝擊、減摩耐磨、耐鹽霧腐蝕、減阻防汙、耐候老化並具有長壽命功能一體化低表面能/微納米織構的自清潔高分子合金塗層材料,其主要性能指標優於相關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該研究團隊通過對比開展實際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考核及工程應用示範,建立海洋工程示範數據與模擬臺架測試結果間的「對應關係」;揭示熱帶海洋動態耐磨防腐塗層材料製備及服役過程中的多種物理化學行為、摩擦磨損腐蝕特性、減阻防汙性能、海洋環境適應性及服役性能的演變規律,發展了動態耐磨防腐塗層材料設計製備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較系統地闡明動態耐磨防腐塗層製備與使役的科學問題,初探討了動態耐磨防腐功能一體化塗層材料領域產學研用及軍民融合的新模式。


相關焦點

  •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召開
    12月15日,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廣州召開。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應特聘研究員靳光震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振華研究員訪問我院,並作「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的專題報告,講座由靳光震研究員主持。徐振華研究員首先從海洋內波在海洋多尺度動力環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海洋內波對海洋工程、航運和軍事產生的重要影響和海洋內潮生成機制和空間分布等方面切入,基於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向廣大師生介紹了呂宋海峽及其周邊海域內潮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分別介紹了他本人及其團隊在中國南海、中國東海和菲律賓海三大海域開展的關於內潮的相關研究,他著重介紹了關於內潮在南海海盆的長距離傳播及多源區分布情況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2020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了「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曹以玉,中科院老科協顧問、中科院離退休局原局長何遠光,南海海洋所副所長張長生,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在職科研骨幹近40人出席了此次學術沙龍,張長生為沙龍致辭,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原黨委書記黃良民研究員主持沙龍活動
  • 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室陳木宏研究員邀請,日本東北大學的Noritoshi Suzuki博士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uya Itaki博士於3月2日至5日訪問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進行了學術交流。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在現場看到,特邀報告由秦大河院士、潘德爐院士主持。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極端力學專題研討會學術報告綜述
    首先他介紹本次會議主題「超常環境力學領域學術報告會暨《力學學報》(中英文版)極端力學專題研討會」的三個含義:第一,是中國科學院複雜系統力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超常環境力學領域的年度學術報告會。主要目的是總結研究進展,強化學術交流、謀劃協調發展,推動超常環境力學領域的研究進展。第二,支撐鄭曉靜院士所提出的極端力學。它就像一面旗幟,讓國內學術界對力學有一個簡單、明確、深刻的認識。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機構有物理海洋研究室、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室、應用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地質環境研究室、海洋構造地球物理研究室和兩個所屬開放實驗室--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和邊緣海地質與古環境開放實驗室,以及四個臨海海洋生物實驗站--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湛江海洋經濟動物實驗站和汕頭海洋植物實驗站。
  • 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
    年12月19日至20日,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召開。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在致辭中對各位委員長期以來在實驗室發展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指導表示感謝。他指出,隨著國家對深海研究發展的需求,開展海洋環境地質研究已成為海洋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提高深海調查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尤為重要。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自然》封面發表海馬基因組及環境適應進化機制獲揭示論文。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林強課題組主導,聯合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新加坡國家科技局和華大基因等,共同揭示了海馬在海洋近岸和島礁棲息過程中的體型特化和繁殖適應性進化特徵。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林間教授本次訪問是在南海海洋所海洋地質室孫珍研究員和趙明輝副研究員的邀請下開展的,此前兩位科研人員曾先後在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開展訪問學者研究6個月。林間教授此次訪問,主要目的為促進兩所開展更全面更廣泛的多學科海洋研究與教育合作。  此次訪問分學術報告和座談兩個部分。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60周年學術論壇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  相裡斌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目前,中國科學院已建設了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三個涉海的創新研究院、一個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實施了「南海環境變化」和「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等5個先導專項,發揮多學科交叉和集團軍優勢,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萬米深淵科考、深海實時觀測、深海滑翔機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為我國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時間:2020-01-09 來源: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極地航行與裝備委員會召開學術交流會
    近日,中國航海學會極地航行與裝備委員會在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召開學術交流會。會議特邀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驊作了題為《北方海航道/蘇伊士運河航道混合貨櫃班輪航線經濟性研究》的主旨報告。報告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夏季海冰範圍日趨縮小,提高了北極航行的可行性。
  • 潘德爐院士等多位院士、專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第一屆學術委員第三次會議召開
    2020年5月7日,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學術委員會主任潘德爐院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郭華東院士、學術委員會委員彭平安院士、張偲院士、林琿教授、李忠平教授、施平研究員,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副所長杜巖,所長助理張長生,LORS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唐丹玲,相關部門負責人及LORS
  • 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1月7日至9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2020年度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Farooq Azam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Farooq Azam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2014-09-09 南海海洋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9月1至3日,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
    2010年12月26日至28日,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大會主題為流體力學測量與顯示技術研究、流體力學實驗研究。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力學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紐約大學、《實驗流體力學》雜誌社等23家科研單位、90多位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與會。
  • 美國緬因州立大學教授柴扉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
    1月10日,美國緬因州立大學教授、著名海洋生態動力學專家柴扉博士到南海海洋所訪問。柴教授近年來致力發展新一代海洋生態動力學數值模型,在海洋生態系統評估、分析和模擬方面取得了令人關注的進展,在Science、JGR、Deep Sea Research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與海洋生態系統有關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