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2021-01-15 華禹教育網
《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29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發育生物學權威雜誌《Development》發表文章,利用組織結構簡單的海洋模式動物海鞘為模型,發現其胚胎尾部彎曲是遺傳調控的主動過程,利用分子、細胞和遺傳操作等途徑進而揭示出脊索-表皮組織間協調不對稱行為驅動這一彎曲過程的細胞學和生物力學機制,並建立了數學模型定量描述和評估各組織間的貢獻。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組織彎曲這一廣泛存在且進化保守的動物器官形態發生模式提供了新見解。

  該文章被《Development》雜誌評選為當期亮點文章,並被選為當期最令人興奮的科學發現文章進行了作者專訪和推薦報導。


  《Development》將該工作選為當期研究亮點,論文作者接受期刊採訪,講述研究論文背後的故事

  彎曲,作為形態發生的一種基本運動方式,廣泛存在於胚胎發育過程中,從小尺度的組織內陷如神經管形成,到大尺度的胚層摺疊及胚胎發生均涉及彎曲過程,但驅動彎曲的細胞學過程和生物機械力由何而來仍未充分揭示。胚胎彎曲,是在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當中保守的發育現象。此前,這一現象往往被理解為是由包被胚胎發育的絨毛膜狹窄空間的物理限制造成的。2020年12月,董波教授團隊在《Development》雜誌上正式發表題為「Ciona embryonic tail bending is driven by asymmetrical notochord contractility and coordinated by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的研究成果。作者通過去除絨毛膜並在不同發育時期定量描述其尾部彎角的方式,發現彎曲現象仍然存在,證實胚胎尾部彎曲本質是由遺傳控制的主動過程,絨毛膜的物理限制只是胚胎尾部彎曲的次要因素。


              海鞘胚胎尾部的主動彎曲過程

  在對這一彎曲過程的具體機制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脊索組織存在背腹側不對稱的肌動球蛋白分布。肌動球蛋白,作為細胞內機械拉力產生的重要結構,富集在脊索組織腹側,產生生物機械力驅動脊索細胞腹側表面積收縮,並驅動脊索組織的彎曲。遺傳學實驗證明了脊索組織彎曲對於胚胎整體的彎曲是必要的。


   富集在脊索組織腹側的肌動球蛋白束及其驅動細胞和組織彎曲示意圖

  此外,表皮組織背腹側的不對稱細胞分裂導致的組織長度不對稱同樣參與了胚胎整體的彎曲驅動。在尾部彎曲階段,海鞘胚胎背側的表皮分裂速度較腹側快速。當背側表皮細胞分裂受到抑制,尾部彎曲方向被逆轉向背側。


         背腹表皮不對稱細胞分裂協調海鞘胚胎尾部彎曲

  為驗證這兩方面機制的協作是否足夠驅動尾部彎曲過程。作者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測定了尾部各組織的楊氏模量,定量描述各組織的形變能力,並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尾部彎曲過程。獲得了與實際觀察一致的模擬結果,證實了背腹不對稱的脊索細胞形變和表皮細胞分裂是海鞘胚胎尾部彎曲的主要機械力來源並分別計算了兩個組織的貢獻程度。


  數學模型模擬結果及脊索和表皮組織協調行為共同驅動胚胎尾部彎曲示意圖

  以上研究成果解釋了海鞘胚胎尾部彎曲的結構基礎和生物力學機制,為深入理解形態發生中彎曲運動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並為胚胎彎曲這一進化保守發育事件的探索貢獻新見解。

  本項目是董波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馮西橋教授團隊合作完成。馮西橋教授團隊負責物理模型的構建和模擬。中國海洋大學陸瓊選博士和清華大學博士生高原為上述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董波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董波教授團隊其它成員參與了項目研究工作。以上工作受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經費資助。

  通訊員:王志剛
 關於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相關焦點

  • ...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責編 | 酶美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基底膜重塑調節小鼠胚胎發生
    基底膜重塑調節小鼠胚胎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8 13:04:54 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基底膜重塑調節小鼠胚胎發生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在第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受精後長達20天的時間內支持食蟹猴胚胎在體外培養的系統。通過將組織學染色和免疫螢光染色與單細胞RNA測序(RNA-seq)分析相結合,他們發現這些體外培養的猴子胚胎的發育超過了早期的原腸胚形成階段,並概述了靈長類動物體內胚胎植入後早期發育的關鍵事件。
  • 《自然》: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小鼠胚胎著床後早期呈現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結構,由多能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兩個毗鄰的組織構成,並被另一層胚外組織(髒壁內胚層)所覆蓋【4】。胚胎著床後,儘管被基底膜包圍,但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仍沿著胚胎的近-遠軸生長,基底膜和這些組織之間的信號對於細胞極化和隨後的形態發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基底膜在著床後胚胎發生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Nature丨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小鼠胚胎著床後早期呈現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結構,由多能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兩個毗鄰的組織構成,並被另一層胚外組織(髒壁內胚層)所覆蓋【4】。胚胎著床後,儘管被基底膜包圍,但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仍沿著胚胎的近-遠軸生長,基底膜和這些組織之間的信號對於細胞極化和隨後的形態發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基底膜在著床後胚胎發生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在小鼠胚胎中,這一事件被設定在8個細胞階段發生,這一時間遵循一種內在的發育時鐘,與胚胎大小或細胞周期進展無關。儘管頂端區域(apical domain)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在小鼠和人類胚胎中,建立細胞極化和對這一事件進行時間調控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學術前沿】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合作揭示Dux可介導修復SCNT胚胎...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體細胞核移植(SCNT)技術(又稱為克隆)是將分化的體細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細胞內,使體細胞的染色質發生重編程,繼而啟動胚胎發育到完整個體的技術。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Kathrin Plath課題組在Cell Stem Cell上聯合發表了題為「The BAF and PRC2 complex subunitsDpf2 and Eed antagonistically converge on Tbx3 to control ESC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
  •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高紹榮課題組與江賜忠教授在《Cell… 2020-10-14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並發現該機制基於蛋白的製造和分解方式。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的方法。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在進入子宮後,上胚層細胞產生三胚層細胞以及整個胎兒,而後兩者分別產生卵黃囊和胎盤。對囊胚前胚胎的發育,科學家們已經開展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然而,在發育的第7天,人胚胎需植入母親的子宮中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當病毒感染時,宿主細胞通過多種通路激活自噬活性,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
  • 【學術前沿】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揭示Dcaf11調控小鼠胚胎...
    ALT是小鼠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端粒延長的重要機制 【8,10,11】。此外,約有10-15%腫瘤細胞依賴於ALT 機制來進行端粒延長【12,13】。然而,目前人們對於ALT發生過程的具體分子機制知之甚少。
  • 趙瑚團隊揭示牙周膜幹細胞激活的分子機制
    它們可從牙周膜內分離出來,具有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基本特徵,體外培養後表達MSCs表面標記物,例如Stro1和CD90等,在體外能被誘導分化為成熟牙周組織,移植後在宿主體內可形成新的牙周組織【2】,被認為是探索牙周組織再生機制的重要切入點。目前針對PDLSCs的研究主要是體外培養。
  •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06-2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強研究組近年來在脊椎動物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進展。該研究揭示了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中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關聯的分子機制,提示在胚胎的原腸期,背部先驅者細胞的增殖不僅為左右不對稱器官的建立提供了足夠數目的細胞,更為下一階段纖毛生成儲存了足夠多的Foxj1a蛋白(PLOS Biology, 2019)。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