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研究發現反氣旋渦造成海表降溫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則稱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常被稱為「暖渦」,這些渦旋能夠促進海氣熱量和水汽的交換,有利於雲和降水的形成,對局地海洋環境變化和海氣相互作用過程有重要影響。
-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刊發: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
近日,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王雲濤副研究員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上發表論文——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南海島礁背後附帶的國家海洋權益,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嚴峻。拯救南海島礁已成當務之急。院士的擔憂「很多島礁面積非常小,一隻狗上去,3天就會發瘋。」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拉尼娜來襲 今冬會強降溫嗎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它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通常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 拉尼娜現象對浙江等我國沿海地區可能會有怎樣的影響?今年冬天,浙江會強降溫嗎?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指出,「一批批科學家、科考隊員、船員踐行南海精神,展現了我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為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與社會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藉助於南海潛標觀測網,中科院聲學所、中船重工第七一〇所、中船重工第七一五所等多家海洋儀器設備研發單位,對其自主研發的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溫鹽流剖面觀測儀等海洋觀測儀器設備進行了系列長期海試檢驗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其儀器設備的產品化進程,打破了相關海洋儀器國外產品壟斷的局面。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秘近千年前南海古海嘯
一般認為,中國近海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孫立廣研究小組的最新成果改變了這種認識。他們發現,在公元1024年前後,南海西沙群島發生過強烈的海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
-
科學家在南海東北部陸架水域發現特大鯕鰍群—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技助力斯裡蘭卡附近海域油輪滅火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中-斯中心)迅速聯合斯裡蘭卡盧胡納大學、中資企業等相關機構和國內氣象海洋專家對該海域進行氣象海洋預報會商,並分析可能發生的漏油擴散影響。中-斯中心第一時間向斯裡蘭卡海洋環境保護局和斯南部省減災部門通報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模式預測預警信息,包括中科院自主研發的三種不同時空解析度的預報產品:100米級高解析度的未來6天斯裡蘭卡海表流速預報結果、全球10km渦分辨海洋模式LICOM的海流分析以及FGOALS-f2天氣-氣候動力集合預報系統2周內的海表風場。
-
南海海洋所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獲得的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磁條帶新信息,為重新認識南海擴張的歷史、更好地解決南海演化的時代以及結構等關鍵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調查技術的發展。據介紹,南海擴張、形成和演化的歷史與過程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缺乏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磁條帶信息是制約該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之一。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海表吸熱是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關鍵因子,其變化對地球各圈層均有影響,能夠調節全球變暖速率。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海洋專家:搜救地頻現「疑似物」或因潮汐作用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彭世球博士認為,該地域頻繁出現「疑似物品」,可能與「泰國灣的海水流場受潮汐影響經常改變方向有關」。 記者:失聯客機疑似失蹤地點附近海域的海水流場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彭世球:泰國灣的海流主要是受到潮汐的影響,具體來說,是受全日潮和半日潮的共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