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2021-01-08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水華是指發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大範圍浮遊生物(如鞭毛蟲類、硅藻類生物)大量增殖現象,在海洋中表現為水色的異常變化,如赤潮(海水變赤紅色)、青潮(海水變藍色)等。阿拉伯海的水華現象一般於季風盛期爆發,但是夏冬兩季的爆發機制不同:在夏季,西南風盛行,阿拉伯海西側沿岸出現上升流,海洋次表層的營養物質被輸運至海洋表層,為浮遊生物提供充足養料從而引起水華現象;前人研究表明,在冬季,海洋冷卻和日照減少導致上層海洋混合加劇引起「混合加深」效應,底層營養鹽向表層海洋輸入,引起水華現象。

研究團隊基於2018年「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現場調查結果研究發現,當年冬季水華過程與氣旋渦的泵吸和攪拌作用有較大關聯。在氣旋渦的影響下,海洋的溫躍層及混合層呈現明顯的抬升,上升流效應加強表層營養物質的供應,並推動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發展。由於此次水華事件對應混合層深度減小,與前人研究的「混合加深」機制有所不同,後者造成的混合層深度更大。

該研究進一步利用海洋-生態耦合模型計算發現,渦旋效應可以導致沿海地區的冬季水華發展成熟,據估計這種渦旋效應可達到「混合加深」效應的兩倍。該研究揭示2017-2018年冬季北阿拉伯海水華的發生機制,有助於深入理解海洋動力-生態過程的耦合效應。

研究工作得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基於「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溫鹽深儀(CTD)測量與現場採水測樣的垂向葉綠素濃度(綠色散點)、海洋溫度(填色)的分布圖

【來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及深圳大學的學者,揭示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 LTO研究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生態影響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
  • 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中國科學報】南海海洋所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也常被稱為「暖渦」。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北阿拉伯海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與澳大利亞等國家科研人員,在阿拉伯海北部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方面取得進展。
  • 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並有難聞的臭味。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
  • 冬季極地渦旋使土衛六變得很冷!
    這項新研究發現,土衛六北半球的極地渦旋會持續超過月球的夏至,持續到地球6月下旬,持續四分之三土衛六年,即大約22個地球年。這項新研究使用了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宇宙飛船和地球上發展起來的大氣科學測量數據,以了解土衛六上觀察到的季節變化。這項新研究擴展了研究人員先前的工作,他們認為泰坦上極地渦旋的存在解釋了月球平流層中微量氣體的富集,而微量氣體的富集解釋了南半球渦旋在初冬時觀測到的異常寒冷。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我國科學家投放儀器全程觀測南海海洋現象
    新華社廣州12月14日電(記者 梁鋼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分離鑑定了119個新結構化合物,篩選出約72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發了珍珠貝氨基甙定重製取技術、海洋生物柱—膜聯用脫腥脫毒技術、甲殼素氨基寡糖定長製備技術和熱帶海洋活性化合物利用技術,開發1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藥產品、2種保健品、多個功能食品、5個系列化妝品和1個新生物農藥,完成了1個滴眼液的技術改造。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設置南海北部開放航次,旨在探索海上觀測平臺共享機制,發揮國內多方科研力量的綜合優勢,加強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與資源、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龍麗娟表示,一直以來,南海海洋所不斷強化科研裝備建設,一代代海洋科考船升級換代,一批批海洋調查設備更新迭代,觀測手段漸趨豐富,觀測應用範圍日趨擴大,一個「天—空—岸—海」多手段結合、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海洋立體觀測體系逐步形成。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現今,有新的證據表明地球生物可能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科學政策平臺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大約1百萬種植物和動物正面臨滅絕的風險。硨磲是全球最大的雙殼貝類,其南海北部種群數量近幾十年來急劇下降,已很難在珊瑚礁盤中找到大個體的活體硨磲樣品,部分品種已處於瀕危的境地。南海北部硨磲種群數量的急速下降是氣候、環境變化的結果還是人類過渡捕撈導致?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水華藍藻等浮遊藻類可對光、溫度、營養鹽的變化做出顯著響應,然而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背景下,人們對水量-水質-浮遊生物的生態耦合關係,特別是對水庫水文變化過程對藻類群落和水華藍藻影響的認知還十分有限。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此外,海洋動力環境長期觀測尚以自容觀測為主,需回收潛標後方能獲取觀測數據,數據時效性低,難以滿足海洋環境保障及預報對觀測數據時效性的迫切需求。當前,國內外準實時潛標觀測所採用的主要方式分為兩類:一類為衛星通信浮子長期位於海面;一類為通過絞車實現通信浮子的自升降。其中,前者浮子易受惡劣海況破壞,後者機械結構複雜可靠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