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2020-10-20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全球表層海洋面積約30%為低生物量的寡營養鹽海域,通常稱為「海洋荒漠」。儘管單位面積的生產力很低,然而海洋荒漠面積巨大,故而對全球海洋碳循環具有潛在的重要貢獻。NPSG是全球最大的海洋荒漠區之一,其表層營養和葉綠素濃度極低,垂向營養鹽躍層較深。海洋中尺度渦旋被認為是這種海區上層海洋生態系統營養供給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由於海洋荒漠區遠離大陸,現場觀測數據缺乏,基於衛星遙感的研究多局限於海洋表層,人們對中尺度渦旋在海洋荒漠區生態影響的認識非常有限。

本研究利用具有連續觀測能力的BGC-Argo浮標對NPSG內的多個中尺度氣旋渦和反氣旋渦進行了追蹤和分析。研究發現,中尺度渦旋能夠顯著影響該海區葉綠素次表層最大值(SCM)的分布,然而其與海表層葉綠素濃度的相關性並不顯著。渦旋對SCM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其對次表層營養鹽濃度的調節,進而導致浮遊植物量的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浮標攜帶的光學和化學探頭,研究發現受渦旋影響的SCM的變化,會導致水體內顆粒物濃度的變化。顆粒物的下沉和再礦化進一步影響了水體內的溶解氧(DO)濃度,特別是對於溶解氧濃度最小值區域(OMZ)。通過計算表觀耗氧量(AOU)與SCM相關關係的垂向分布,研究再現了前人提到的σθ=24-25密度面之間的顯著相關區,同時還發現了σθ=26.9-27.2密度面之間的顯著相關區(圖1)。第一個顯著相關區位於真光層內,體現了渦旋內部SCM的變化與光合作用的關係。第二顯著相關區則位於OMZ上方,可能體現了大顆粒物被浮遊動物破碎為小顆粒物並礦化的過程。

本研究為海洋荒漠區中尺度渦旋調控生態過程提供了證據,也表明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中尺度渦旋強度和數量的潛在變化對全球尺度海洋溶解氧含量的影響不容忽視。本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核心團隊項目等項目共同資助完成。

相關論文信息:Xiu, P., and F. Chai, 2020, Eddies affect subsurface phytoplankton and oxygen distribu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7, e2020GL087037.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7037

圖1 (a)BGC-Argo軌跡上的溶解氧濃度的垂向分布。(b)BGC-Argo經過反氣旋(AC1)和氣旋(CE2)時,海表高度異常(SLA)以及σθ=26.9面上AOU的分布。(c)AOU與SCM和SLA相關係數的分布。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生態影響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
  • LTO研究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及深圳大學的學者,揭示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LTO研究團隊首次準確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TIWs)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10月15日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TIWs是赤道太平洋最強的中尺度現象,主要分為Rossby型和Yanai型。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同行合作,通過對中國廣東湛江湖光巖瑪珥湖約6萬年來的植矽體和花粉分析發現,在末次冰期存在7次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它們主要與熱帶東-西太平洋海表溫度(SST)梯度變化有關。研究認為,湖光巖地區季節性降水減少可能由熱帶太平洋緯向SST(西/東)梯度增加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西移和北半球Hadley環流加強所導致。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是,支持這兩類觀點的證據主要來自熱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相記錄,由於缺乏來自熱帶陸地的記錄證據,有關熱帶地區末次冰期以來氣候水文變化過程和機制,是長期未理清的科學事實和問題。我國東部熱帶沿海地區是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核心區域。該地區氣候水文變化在不同時間尺度上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影響,或者是高緯度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海洋條件變化間接影響低緯陸地氣候水文變化,仍缺乏可靠證據。
  • 北阿拉伯海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與澳大利亞等國家科研人員,在阿拉伯海北部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方面取得進展。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了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研究相關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吳煒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林巖鑾教授課題組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題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變化在平流層水汽中的足跡(Footprint of Tropical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01-10 08:28:28 來源: 海洋知圈 舉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 《Science Advances》刊發LTO研究團隊海洋環流研究成果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付垚博士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