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2020-10-26 嶺南科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及河海大學的科學家。

條帶狀急流結構是在旋轉天體的大氣層和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結構表達了能量的反向串級,即能量從較小的渦旋尺度傳遞到較大的平均流尺度上,在海洋能量及物質傳遞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主要關注了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緯向流場的條帶狀結構,印度洋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印度洋尤其是北印度洋海陸分布獨特,季風控制下的環流系統與其他大洋差異明顯,值得進一步探討。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

研究發現,在阿拉伯海中層出現了等間隔分布東向流動的條帶狀結構,經向尺度約為300km(圖1)。赤道印度洋風場強迫的Kelvin波在到達東邊界後成為沿岸捕獲的Kelvin波,並激發出斜壓Rossby波向西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三波共振作用使波動破碎為渦旋,並通過渦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緯向流場的條帶狀結構(圖1b)。但是在孟加拉灣沒有觀測到類似的結構,因為孟加拉灣沒有足夠的離岸距離使Rossby波到達破碎線。另一方面,由於赤道印度洋的海盆寬度遠小於赤道太平洋,其風應力輸入相對較少,因此會直接影響到印度洋緯向流場的條帶狀結構,使其比太平洋更窄。本研究闡釋了北印度洋中層流場條帶狀結構的形成機制,完善了印度洋環流動力學的基礎理論,有助於進一步認識海洋的能量傳遞過程。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項目等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Xia Y., Du Y., Qiu B.,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epth striations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J].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2020:103307.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0.103307

圖1 (a)北印度洋地形分布以及13個Argo浮標在1000db層的移動軌跡(經過5點滑動平均),表層誤差通過Park等2005年的方法消除。(b)從一層半模式中輸出的緯向速度(填色)以及用湍流Sverdrup平衡計算的緯向速度(等值線、實線/虛線表示向東/向西流動)。(c)由模式結果(實心黑線)和湍流Sverdrup平衡(紅色虛線)得到的緯向平均速度,Argo軌跡計算的緯向平均速度(灰色陰影區)和OFES模擬得到的緯向平均速度(橙色陰影區)。

相關焦點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了一種由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張漣漪等人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科學家首次提出「反向印度洋水團」的概念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模式與海洋動力研究團隊結合前人觀測現象首次提出「反向印度洋水團」這一概念,推進了人們對於印尼貫穿流以及印尼海局部環流的認識。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反向印度洋水團」是指從印度洋通過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等ITF重要的出口海峽反向進入印尼海的水團,該水團攜帶印度洋水團屬性,且運動方向與ITF相反。
  • 新領域研究南海熱帶氣旋形成機制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6月19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副研究員袁金南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低緯度中層渦旋誘發南海熱帶氣旋形成的機制研究」已於日前完成結題。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LTO研究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兩者一起可以更完善地解釋不同大氣環境下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特性,並在全球3個典型地區得到了驗證。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人員使用新採集的海洋主動源反射地震和海陸聯合廣角地震數據,對1918年南澳地震(7.5級)震源區的海底斷裂構造和三維地殼結構開展綜合成像,確定北東東走向的濱海斷裂帶和北西走向的黃岡水斷裂在海底的發育位置和屬性特徵,明確濱海斷裂帶作為海陸交互帶重要的邊界斷裂帶造就沉積基底大規模的垂直錯斷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南海北部和北部灣表層海流的分析研究」、《南海地形圖》(1:100萬)、「珍珠貝的實驗研究」「廣東紫菜品種培育」「LC-Ⅱ型超聲浪潮儀」5項成果獲中科院重大成果獎,為完成南海區域海洋學中心任務提供了可貴經驗和基礎。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  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北縱跨約2000公裡,東西橫越約1000公裡,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當前,國內外準實時潛標觀測所採用的主要方式分為兩類:一類為衛星通信浮子長期位於海面;一類為通過絞車實現通信浮子的自升降。其中,前者浮子易受惡劣海況破壞,後者機械結構複雜可靠性差。針對上述不足,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突破了深海可靠的電纜破斷與電控釋放等衛星通信單元發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海洋動力過程定時通訊潛標」,有效提高了潛標觀測數據的時效性。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
  • 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了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研究相關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吳煒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當前,國內外準實時潛標觀測所採用的主要方式分為兩類:一類為衛星通信浮子長期位於海面;一類為通過絞車實現通信浮子的自升降。其中,前者浮子易受惡劣海況破壞,後者機械結構複雜可靠性差。針對上述不足,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突破了深海可靠的電纜破斷與電控釋放等衛星通信單元發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海洋動力過程定時通訊潛標」,有效提高了潛標觀測數據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