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兩者一起可以更完善地解釋不同大氣環境下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特性,並在全球3個典型地區得到了驗證。

「這個新粒子生成的新發現和提出的新機理對了解和預報霧霾形成發展有重要意義。」文章通訊作者李佔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認為新粒子生成僅受制於氣體前體物化學成分,其增長過程研究主要注重於光化學反應,但這些不能完全解釋實際發生的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的具體特性,也給重汙染事件預報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通過分析在中國、美國和芬蘭發生的大量新粒子生成事件及其伴隨的近地面湍流和氣溶膠各種特徵參數觀測,發現這些地區大氣前體物成分和含量有很大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新粒子生成前都伴隨不穩定大氣下很強的湍流發展趨勢。

基於傳統化學成核機理和超細粒子在實際大氣中的分布特徵,從成核分子在大氣湍流控制下的流場分布變化規律,通過外場觀測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該研究發現大氣湍流發展對於新粒子生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並提出如下新的物理影響機理:

其一,粒子形成:湍流可以有效的提高可凝結分子生成團簇的效率,增加局部過飽和度、加速團簇成核的過程,從而增強源的貢獻,促進成核過程;

其二, 粒子增長:新生成的小粒子容易被已有的大粒子通過碰並、吸附等過程而清除掉,而湍流的充分混合有效稀釋大粒子濃度,降低了匯的作用從而促使新生成粒子的快速增長。

合作方浙江大學熱能所團隊利用相關分子動力學模式對該物理理論機制進行模擬試驗,得到了跟觀測一致的結果,驗證了上述機理。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超大城市邊界層氣溶膠垂直結構觀測及試驗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氣灰霾研究專項等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157/586780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
    ,《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兩者一起可以更完善地解釋不同大氣環境下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特性,並在全球3個典型地區得到了驗證。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CP對稱性指出,如果粒子的空間坐標反轉(「鏡像」或P對稱),則粒子與其反粒子互換(C對稱)時,物理定律應該相同。宇宙中的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是現代物理學中的一大謎團。它體現了在一個物理過程中所謂的CP對稱被破壞了。它對解釋今天宇宙中物質的數量超過反物質的數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概念密度泛函理論(CDFT)從「分子的基態性質由其基態電子密度所唯一確定」這一定理出發,給出化學相關概念的確切物理定義及其表達式,從而可用於定量計算和衡量。研究人員基於上述理論及GST酶促反應的芳香親核取代(SNAr)反應機理,創新性地將CDFT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ωk引入螢光探針的設計中,用於定量描述探針的背景反應活性,進而便於實現對反應活性有的放矢的微調。
  • 英科學家發現新粒子 為質子自然之力提供深入理解
    英科學家發現新粒子 為質子自然之力提供深入理解 2014-10-13 12:59:34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D》上。  亞原子粒子,其結構比原子更小,包括原子的組成部分如電子、質子和中子等許多其他奇特的粒子。總地來說,亞原子粒子可能是電子、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和光子等。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多糖氧乙醯化在植物細胞壁發育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對這一過程的具體機制知之甚少。
  • 2014-2015中國物理學會各獎項揭曉—新聞—科學網
    代表性工作包括:發現命名了「111」鐵基超導體系;揭示了化學鍵強度起關鍵作用的巡遊磁性金屬新體系;實現首個壓力調控的拓撲化合物超導;拓展了序列磁電耦合新體系;首次觀察到壓力誘導的鐵基超導向列相;提出和成功運用頂角氧摻雜和有序化進一步提高銅基超導轉變溫度的新方法,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進化峽谷野生二粒小麥同域物種形成模型  山東農大供圖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科學家在實驗室首次造出無質量外爾費米子—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劉霞)1929年,德國物理學家魏爾曼·外爾首次提出,存在著一種無質量的新粒子——外爾費米子(Weyl fermion)。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新粒子,標準模型受到挑戰
    近日,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有了新突破: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B介子的衰變過程與標準模型描述不符,疑似有新粒子產生。當地時間4月18日,發現這一偏差的科學家們在CERN作報告時這樣宣布。
  • 中國科學家主導發現新粒子 解答上帝書寫方程式差幾步?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門進行了新聞發布。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什麼是雙粲重子,為什麼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底夸克探測器中國組負責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高原寧。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科學家發現新粒子:宇宙存在人類不熟的奇特態物質
    科學家發現新粒子:宇宙存在人類不熟的奇特態物質   如果說曾有人對Zc(3900)是否存在還有懷疑的話,北京譜儀(BESⅢ)實驗國際合作組的新發現——四夸克粒子Zc(4020)和Zc(4025)讓人們信服:宇宙中存在著我們仍不熟悉的奇特態物質。
  • 上海交大醫學院揭示血小板產生新的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等首次揭示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在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並提示靶向AGK與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的相互作用既可以用於治療血小板減少症
  • 英國科學家稱,發現「令人興奮」的新粒子後,將解開暗物質之謎
    科學家們確信它的存在是因為沒有多餘的物質,星系和恆星的運動和引力相互作用毫無意義。 但是,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研究並找到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和測試來尋找其起源,但它仍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謎。現在,約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粒子,他們正在提出該粒子來解釋暗物質的形成。他們將新粒子命名為「 d-star hexaqu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