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中國物理學會各獎項揭曉—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2014-2015年度中國物理學會各項物理獎獲獎者工作介紹

 

序號 獲獎者姓名 工作單位 獎項
1 白雪冬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胡剛復物理獎
2 何 源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胡剛復物理獎
3 劉運全 北京大學 饒毓泰物理獎
4 盧仲毅 中國人民大學 葉企孫物理獎
5 靳常青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葉企孫物理獎
6 林承鍵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吳有訓物理獎
7 何紅建 清華大學 王淦昌物理獎
8 苑長徵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淦昌物理獎
9 沈肖雁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謝希德物理獎
10 厚美瑛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謝希德物理獎
11 王亞愚 清華大學 黃 昆物理獎
12 譚平恆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黃 昆物理獎
13 葉沿林 北京大學 周培源物理獎

胡剛復物理獎

白雪冬研究員與合作者多年來發展原位透射電子顯微學實驗技術,在原子尺度觀測與表徵低維結構及其性質,取得重要的研究進展。主要有:1)開發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裝置,首次實現原位透射電鏡光學測量,開展納米操縱和納米結構光、電、力等綜合物性研究,解決了小尺度材料測量的一些難題;2)利用研製的儀器,原位觀測固態離子和物質電遷移過程,發現一些新現象,例如,觀察到二氧化鈰氧空位的電遷移過程,提出電場輔助降低催化劑工作溫度的方法;觀察到介質中金屬團簇的形成和傳輸過程,揭示了一種類型電阻存儲器的工作機理。

何源及其團隊致力於高功率射頻超導直線加速器物理和技術研究,建成首臺ADS超導質子直線加速器原型樣機,連續波質子束的能量、流強和功率均超過國際上唯一運行的連續波強流超導直線加速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裡程碑的意義。研製過程中,首次提出全局優化超導離子直線加速器設計方法,建成穩定運行連續波流強最高的射頻四極加速器,發展了低能射頻超導腔的結構設計方法、後處理設備和工藝流程,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饒毓泰物理獎

劉運全教授主要從事強雷射場中原子分子動力學研究工作,與同事一起在北京大學建成國際先進的強雷射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物理研究的實驗平臺,主要包括建成光場可控的周期量級飛秒雷射放大系統以及強雷射場冷靶反應譜儀裝置。在強雷射場中的隧道電離、多光子電離、電子關聯,以及超快光場成像和量子調控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其中,強雷射場中原子隧道電離研究獲2012年教育部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4年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

葉企孫物理獎

盧仲毅教授從事凝聚態物質的第一性原理電子結構理論研究,系統性取得一批有原創性的成果。提出鐵基超導體中由砷或硒傳遞的反鐵磁超交換作用機理,正確預言鐵基超導體母體反鐵磁半金屬特性、FeTe和K2Fe3Se4的反鐵磁長程序及相應的電子結構,得到實驗的驗證和支持;構造了在鐵磁金屬層中實現自旋極化共振隧穿效應的量子阱結構;提出在X射線照射下金屬表面吸附的納米結構中的動態多體效應及其物理機理。

靳常青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壓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研究,作為主要成員領導團隊發現多個具有奇異功能特性的新體系和近百個高壓新相、轉變和現象。代表性工作包括:發現命名了「111」鐵基超導體系;揭示了化學鍵強度起關鍵作用的巡遊磁性金屬新體系;實現首個壓力調控的拓撲化合物超導;拓展了序列磁電耦合新體系;首次觀察到壓力誘導的鐵基超導向列相;提出和成功運用頂角氧摻雜和有序化進一步提高銅基超導轉變溫度的新方法,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吳有訓物理獎

林承鍵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發了有特色的運動學完全測量技術,在低能核物理領域核反應機制研究方面做出重要工作。主要有:1)在近壘重離子核反應機制方面,系統開展耦合道效應與多維勢壘隧穿機制研究,提出抽取核形變參數的新方法。2)在奇特核結構和反應機制方面,開展暈結構的實驗探尋,提出新的暈結構標度定律;開展弱束縛體系破裂效應和連續態強耦合機制研究,引發了國際上的系列研究。3)在奇特衰變模式方面,開展近質子滴線核雙質子關聯發射機制和質子衰變譜學研究,指出在低密度核物質中可能存在雙質子的凝聚。

王淦昌物理獎

何紅建教授長期研究粒子物理,以及量子引力與宇宙學的相關交叉領域,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其研究緊密結合實驗檢驗,並與實驗同行直接合作,為LHC等高能對撞機實驗、中微子實驗、暗物質探測實驗,以及宇宙學觀測提供了新的理論預言與物理依據。在質量起源與希格斯機制、對撞機物理、中微子混合與振蕩、物質與暗物質起源、量子引力與宇宙學等多個前沿方向上做出系統的創新性工作,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苑長徵研究員長期從事粒子物理實驗研究,帶領團隊在北京譜儀實驗發現帶電類粲偶素Zc(3900)和Zc(4020),在Belle實驗發現Y(4660)等新粒子。其中Zc因為含正反粲夸克對且帶電荷,提示其中至少含四個夸克。美國物理學會主編的《物理》雜誌公布的2013年物理學領域十一項重要成果中,發現Zc(3900)和Zc(4020)等以「發現四夸克物質」為題位列榜首。「Nature」發表題為「夸克『四重奏』打開物質世界新大門」的熱點報導,稱「找到一個四夸克構成的粒子意味著宇宙中存在奇特態物質」。

謝希德物理獎

沈肖雁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實驗上tau-粲物理的實驗研究,特別是強子譜的系統研究方面取得具有國際影響的創新性的成績。如:直接參加了發現w-j介子質量閾值處的增長結構;發現Y(2175)粒子;發現h(1405)的同位旋破壞過程和標量膠子球的尋找與研究等原始創新性的工作。此外,作為一個大型國際合作實驗(由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中國等13個國家的400餘名科學家組成)的負責人,她近年來領導團隊取得很多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物理成果。

厚美瑛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顆粒物質非平衡複雜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首次將顆粒流分為稀疏流、密集流與堵塞相三種態,提出對離散態物質的流動具有普適性的稀疏流-密集流相轉變規律。(2)在顆粒振動分離方面確定了反巴西果現象與間歇氣體氣壓的關聯,解決了之前學術界的爭議。(3)利用失重飛機、返回式衛星等微重力環境,實驗研究顆粒氣體非高斯速度分布律,給出了理論解釋模型。(4)在雙倉雙分散顆粒體系研究方面,建立「顆粒時鐘」體系,給出一個經典非線性物理研究模型。

黃昆物理獎

王亞愚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拓撲絕緣體的輸運性質研究和高溫超導體的掃描隧道顯微學研究。在拓撲絕緣體研究中,他與薛其坤院士的團隊合作,實現了對拓撲絕緣體的電子結構、磁有序態和能帶拓撲結構的精密調製,並最終觀測到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在高溫超導體研究中,他與合作者首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了銅氧化物莫特絕緣體母體的原子尺度電子結構,並對鐵基超導體的電子相圖進行了系統的探索。

譚平恆研究員及其合作者發展了多項關鍵光譜測試技術,在低維量子結構的晶格振動和光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的重要成果,成果被儀器廠商產品宣傳資料多次採用。主要有:1)系統研究了低維碳材料的晶格振動光譜,為雙共振拉曼散射理論的建立提供了數項重要實驗基礎,並探測了二維晶體材料及其異質結的層間耦合強度;2)實驗發現福斯特激子相互作用為半導體納米管束內激子能量傳遞的主要機制;3)實驗觀測到GaNAs合金E+能級的光致發光譜並提出E+能級新模型。以上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普遍關注,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和大會報告40餘次。

周培源物理獎

葉沿林教授及其合作者持續自主研發高水平的核物理實驗探測裝置,完成了重要的物理實驗研究工作,主要有:(1)成功研製和批量製作用於繆子觸發的大面積雪崩型阻性板探測器,在LHC-CMS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採用獨特的零度測量技術,首次在不穩定核中觀察到反常增強的單極躍遷,並用於準確識別12Be激發態集團結構;(3)自主研發了高水平的中子球探測系統,系統測量了豐中子氮同位素的衰變譜。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2014年諾貝爾獎10月6日起陸續揭曉—新聞—科學網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於10月6日起陸續舉行。 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1、生理學或醫學獎:不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6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6日17時30分); 2、物理學獎:不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7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7日17時45分); 3、化學獎
  • 2020年中國物理學會5大獎項揭曉—新聞—科學網
    ,中國物理學會物理獎基金委員會審議,決定授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波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實驗技術);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陳黎明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授予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凝聚態物理);授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周善貴研究員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員郭冰研究員
  • 胡江平、戴希當選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近日揭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胡江平研究員與前物理所研究員戴希(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 25位華人學者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2014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近日揭曉。在新當選的248名會士中,有25名是華人科學家。
  • 科學網—中國地球物理科技獎揭曉
    本報訊(記者陸琦)10月19日,2020年「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在重慶揭曉,共有12個項目獲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進步獎
  • 諾貝爾獎將揭曉 各獎項具體揭曉時間公布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將從今日起陸續公布,今年年諾貝爾獎3日揭開序幕,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將於北京時間3日下午5時30分率先揭曉。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為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 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揭曉兩大空間科學獎項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26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會上揭曉了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和2019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結果。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設科學獎和技術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常進、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學軍分獲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學獎和技術獎。常進長期致力於空間天文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提出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探測新方法並應用於國際計劃和我國的首顆天文衛星「悟空號」。
  • 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行2019頒獎大會—新聞—科學網
  • 2020年中國物理學會5大獎項揭曉
    2020年中國物理學會獎勵公告  根據《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獎章程》的規定,經各項物理獎評選委員會評審,中國物理學會物理獎基金委員會審議,決定授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波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實驗技術);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陳黎明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教授2020
  • 中國地球物理科技獎揭曉
    本報訊(記者陸琦)10月19日,2020年「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在重慶揭曉,共有12個項目獲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進步獎,2位科學家獲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創新獎。其中,「深地探測地球物理多維多參數協同創新技術及應用」「超遠探測反射橫波測井理論技術突破與裝備工業化」「微動探測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和「海洋多波地震成像關鍵技術」4個項目獲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非、滕吉文、潘永信分別為一等獎獲得者代表頒發證書。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 該獎項為何不單獨設立?
    3人因這一發現獲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2019諾貝爾獎揭曉》專題報導中新網10月7日電(李弘宇)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
  • 2015中國十大科技新聞揭曉!中國科技震驚世界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評選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22次,每一屆評選都引起強烈反響,對公眾了解國內外科技最新發展動態,宣傳科普科學技術意義非凡。今日(1月19日),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正式揭曉。
  •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Moerner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52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及德國三位科學家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和William E. Moerner獲獎。獲獎理由是「研製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三人將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Eric Betzig,美國公民。1960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市。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杜江峰、賀賢土、王小雲、陳學思、肖國青、馬衍偉、陳徵、陳天石、彭壽、唐文斌10人當選。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召開 - 學術活動 -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2018科技傳播獎揭曉        11月25日,主題為「下一代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技傳播」的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召開。論壇舉行了2018年科技傳播獎頒獎儀式,頒出了優秀個人、優秀團體、優秀作品等諸多獎項。
  • 2018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 文學獎缺席
    中新網10月1日電 (張艾京)10月1日開始,2018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陸續揭曉。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有一個重大變化——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取消頒發,只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這5個獎項。  是什麼變故使得今年的諾貝爾獎「6減1」?
  • 中國物理學會2016年秋季學術會議在京開幕—新聞—科學網
    9月2日,中國物理學會2016年秋季學術會議在北京工業大學開幕,來自全國5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2800多位物理學工作者參加了本次回憶,參會人數和報告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 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以全票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Tree Ring Society, TRS)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創建於1939年,會員遍及全球。該學會是一個致力於樹木年輪年代學研究和教育的非營利性國際科學協會,旨在促進全球樹木年輪學界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其通過支持定期組織國際會議等,為全球樹輪學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臺,並向公眾傳播有關樹木年代學的知識。 據了解,劉禹也是該學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亞洲學者。
  • 五位中國大陸科學家新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近日,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2015年度新當選名單發布。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