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物理學會獎勵公告
根據《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獎章程》的規定,經各項物理獎評選委員會評審,中國物理學會物理獎基金委員會審議,決定授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波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實驗技術);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陳黎明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授予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凝聚態物理);授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周善貴研究員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員郭冰研究員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原子核物理);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琪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建雄研究員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王淦昌物理獎(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
中國物理學會
2020年10月10日
獲獎者工作介紹
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實驗技術)
獲獎者:高 波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高波研究員主要從事低溫溫度計量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 提出了定壓氣體折射率基準測溫方法,獲國際溫度諮詢委員會官方認可和推薦;(2) 基於原創測溫方法,突破了極端穩定的多場環境測控瓶頸,建立了國際首套5 - 24.5 K溫區定壓氣體折射率基準測溫系統,熱力學溫度測量結果優於國際最好水平,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推動了我國低溫溫度量值溯源體系的建立。
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實驗技術)
獲獎者:周 武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周武教授長期從事原子分辨球差校正電子顯微學的方法及應用研究。他與合作者共同發展了單原子分辨的低電壓電鏡定量分析技術,將電鏡譜學分析的極限推進到單原子精度。基於低電壓單原子分辨電鏡技術,在原子尺度系統研究二維原子晶體的缺陷物理並探索納米能源材料的構效關係,揭示了二維半導體量子阱超晶格結構的形成機制,確定了新型Pt/MoC產氫催化劑的活性中心構型並闡明相關催化機理,為氫燃料電池的原位供氫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
獲獎者:陳黎明
工作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陳黎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雷射等離子體電子加速和超快X射線輻射及應用。他首先指出了雷射對比度在強場物理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制約電子束和輻射源品質提升的根源,提出和驗證了電子能譜整形、波蕩注入、固體電子加速等多項新物理機制(概念),在電子束品質和輻射產生效率等方面突破多項瓶頸,開拓了具有重要實用價值的超亮極短X射線光源,成功應用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
獲獎者:李傳鋒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李傳鋒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構建量子糾纏網絡和利用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量子物理基本問題,主要成果包括:研製了高效固態量子存儲器,存儲保真度、維度數和模式數等指標均為世界最高水平;實現耗散式線性光學量子模擬器,實驗演示了麥克斯韋妖式算法冷卻,驗證了馬約拉納零模非阿貝爾量子統計特性;利用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量子物理基本問題,觀察到光的波粒疊加狀態,驗證了糾纏輔助下新型式海森堡不確定關係。
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凝聚態物理)
獲獎者:張遠波
工作單位:復旦大學
張遠波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的電學性質研究。他和合作者發現了新型半導體二維黑磷,並製備了基於二維黑磷的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在二維強關聯和拓撲材料的研究中,他與合作者發展了新的二維材料解理和電荷調控手段,在單層銅氧化物中觀測到了二維高溫超導,並在二維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原子核物理)
獲獎者:周善貴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周善貴研究員從事核物理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奇特原子核結構和超重原子核性質及合成機制。在奇特原子核研究中,他與合作者建立了包含連續譜貢獻和形變效應的相對論性核多體模型,給出了形變暈核結構的自洽描述,揭示了暈與核芯的形狀退耦這一奇特核現象。在超重原子核研究中,他與合作者建立了多維形狀約束的協變密度泛函理論,探討了不同的核形狀對裂變位壘的影響,並發展和利用唯象及微觀模型研究了超重原子核的合成機制。
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原子核物理)
獲獎者:郭 冰
工作單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郭冰研究員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核天體物理反應的高精度實驗研究。他與合作者一道,依託我國大科學裝置,自主發展了有特色的核天體反應高精度測量方法,系統測量了一系列重要的天體核反應截面;首次通過(11B, 7Li)體系實現13C(α, n)16O中子源反應和12C(α, γ)16O聖杯反應的高精度測量,理解並澄清國際數據間25-240倍分歧;通過多激發態同時測量思路,對核子引發的核天體反應進行了系統的探索,並將74Ge(p, γ)75As反應的直接測量拓展到國際最低能量。
中國物理學會王淦昌物理獎(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
獲獎者:安 琪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琪教授長期致力於粒子物理實驗讀出電子學領域的新方法和前沿技術研究,代表性工作有:1. 基於Interleaved ADC的超高速和基於SCA的高速低功耗的波形數位化技術;2. 基於FPGA的TDC晶片設計,他提出的採用FPGA 「進位連線」實現精細時間內插,將時間分辨能力提高了一個量級,已成為國際上基於FPGA的TDC主流設計路線。安琪教授參與了國內外一系列的粒子物理實驗,特別是在BESIII的飛行時間測量和「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器研製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物理學會王淦昌物理獎(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
獲獎者:王建雄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建雄研究員30年來在發展和應用微擾場論計算機自動化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工作,帶領學生發展了一套完全獨立自主的計算系統FDC。應用FDC計算和研究了重夸克偶素的產生和衰變的量子色動力學微擾的下一階修正,在正負電子對撞機、電子-強子對撞機、強子-強子對撞機上重夸克偶素的產生及其極化問題中,取得了多項能夠解釋前沿熱點問題實驗測量的研究成果。早在2000年他就推出了FDC的分波分析版本,被實驗組用於BES物理分析,對實驗分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