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水華是指發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大範圍浮遊生物(如鞭毛蟲類、硅藻類生物)大量增殖現象,在海洋中常常表現為水色的異常變化,如赤潮(海水變赤紅色)、青潮(海水變藍色)等。阿拉伯海的水華現象一般於季風盛期爆發,但夏冬兩季的爆發機制不同:夏季西南風盛行,阿拉伯海西側沿岸出現上升流,海洋次表層的營養物質被輸運至海洋表層,為浮遊生物提供了充足養料從而引起水華現象;冬季,前人研究表明海洋冷卻和日照的減少導致上層海洋混合加劇引起「混合加深"效應,底層營養鹽向表層海洋輸入,引起水華現象。
研究團隊基於2018年「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現場調查結果研究發現,當年冬季水華過程與氣旋渦的泵吸和攪拌作用有極大關聯。在氣旋渦的影響下,海洋的溫躍層及混合層呈現明顯的抬升,上升流效應加強了表層營養物質的供應,並最終推動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發展。由於本次水華事件對應著混合層深度減小,與前人研究的「混合加深」機制有所不同,後者造成的混合層深度會更大。
該研究進一步利用海洋-生態耦合模型計算發現,渦旋效應可以導致沿海地區的冬季水華發展成熟,據估計這種渦旋效應可以達到「混合加深」效應的兩倍。該研究揭示了2017-2018年冬季北阿拉伯海水華的發生機制,有助於深入理解海洋動力-生態過程的耦合效應。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項目等共同資助。
文章連結:
Wang, T., Du, Y.*, Liao, X., & Xiang, C. (2020). Evidence of eddy‐enhanced winter chlorophyll‐a blooms in northern Arabian Sea: 2017 cruise expedi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19JC015582. 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582
基於「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溫鹽深儀(CTD)測量與現場採水測樣的垂向葉綠素濃度(綠色散點)、海洋溫度(填色)的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