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O研究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2020-10-13 嶺南科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水華是指發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大範圍浮遊生物(如鞭毛蟲類、硅藻類生物)大量增殖現象,在海洋中常常表現為水色的異常變化,如赤潮(海水變赤紅色)、青潮(海水變藍色)等。阿拉伯海的水華現象一般於季風盛期爆發,但夏冬兩季的爆發機制不同:夏季西南風盛行,阿拉伯海西側沿岸出現上升流,海洋次表層的營養物質被輸運至海洋表層,為浮遊生物提供了充足養料從而引起水華現象;冬季,前人研究表明海洋冷卻和日照的減少導致上層海洋混合加劇引起「混合加深"效應,底層營養鹽向表層海洋輸入,引起水華現象。

研究團隊基於2018年「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現場調查結果研究發現,當年冬季水華過程與氣旋渦的泵吸和攪拌作用有極大關聯。在氣旋渦的影響下,海洋的溫躍層及混合層呈現明顯的抬升,上升流效應加強了表層營養物質的供應,並最終推動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發展。由於本次水華事件對應著混合層深度減小,與前人研究的「混合加深」機制有所不同,後者造成的混合層深度會更大。

該研究進一步利用海洋-生態耦合模型計算發現,渦旋效應可以導致沿海地區的冬季水華發展成熟,據估計這種渦旋效應可以達到「混合加深」效應的兩倍。該研究揭示了2017-2018年冬季北阿拉伯海水華的發生機制,有助於深入理解海洋動力-生態過程的耦合效應。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項目等共同資助。

文章連結:

Wang, T., Du, Y.*, Liao, X., & Xiang, C. (2020). Evidence of eddy‐enhanced winter chlorophyll‐a blooms in northern Arabian Sea: 2017 cruise expedi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19JC015582. 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582

基於「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航次」溫鹽深儀(CTD)測量與現場採水測樣的垂向葉綠素濃度(綠色散點)、海洋溫度(填色)的分布圖

相關焦點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及深圳大學的學者,揭示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生態影響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
  • 冬季極地渦旋使土衛六變得很冷!
    這項新研究發現,土衛六北半球的極地渦旋會持續超過月球的夏至,持續到地球6月下旬,持續四分之三土衛六年,即大約22個地球年。這項新研究使用了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宇宙飛船和地球上發展起來的大氣科學測量數據,以了解土衛六上觀察到的季節變化。這項新研究擴展了研究人員先前的工作,他們認為泰坦上極地渦旋的存在解釋了月球平流層中微量氣體的富集,而微量氣體的富集解釋了南半球渦旋在初冬時觀測到的異常寒冷。
  • 北阿拉伯海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與澳大利亞等國家科研人員,在阿拉伯海北部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方面取得進展。
  • 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並有難聞的臭味。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水華藍藻等浮遊藻類可對光、溫度、營養鹽的變化做出顯著響應,然而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背景下,人們對水量-水質-浮遊生物的生態耦合關係,特別是對水庫水文變化過程對藻類群落和水華藍藻影響的認知還十分有限。
  • 研究發現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時間提前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動力學暗能量證據
    中青在線北京9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由該機構趙公博研究員帶領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對最新天文觀測數據的分析,發現了暗能量隨時間演化的證據。該發現表明,暗能量的本質可能不是真空能,而是某種動力學場。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綜合應用高通量測序技術、螢光定量PCR和顯微觀測的方法,對水庫微囊藻(藍藻)水華發生及消退過程中自由生和附著生細菌群落的時空動態及影響機制進行了研究。
  • 我國研究團隊發現動力學暗能量證據
    據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對於宇宙間神秘的暗能量,科學研究有了最新突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支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了暗能量隨時間演化的證據,這一發現表明,暗能量的本質有可能不是愛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宇宙學常數」。
  • 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動力學暗能量證據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對於宇宙間神秘的暗能量,科學研究有了最新突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支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了暗能量隨時間演化的證據,這一發現表明,暗能量的本質有可能不是愛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宇宙學常數」。
  • 櫻花花期與漢江水華有何關係?
    近日,在湖北省政府召開的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上,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研究員陳正洪稱,自1992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爆發的年份,多數也是武漢大學櫻花花期提前的年份。這一說法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 低溫和極地渦旋破壞北極臭氧層
    以南極為例,冬季(8 月~10 月)由於沒有熱能或熱能很弱,氣溫穩定下降,上層大氣變冷。此時,被稱為極地渦旋的環極氣流將南極大陸上空的冷氣團圍住形成渦旋,這個渦旋就像一個「絕緣體」可隔絕內部空氣與外部大氣。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北京時間7月20日,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公博、副研究員王鈺婷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重要科學進展,這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物理所等揭示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近十年來,人們在這些體系中多次觀測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的跡象,然而不穩定的p波超導配對以及複雜的異質結結構限制了實驗觀測的可信度,不利於相關性質的進一步研究。自2014年起,物理所的聯合研究團隊首創了鐵基超導體拓撲非平庸能帶結構的研究方向。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 (P. Zhang et al., Appl. Phys. Lett. 105, 172601 (2014); X.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藍藻水華常常『來無影、去無蹤』,其出現和消失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以往研究無法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課題組研究發現了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並提出藍藻水華暴發過程的概念性解釋。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Hydrobiology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