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2021-01-08 中國天氣


水華

「水華」(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的水華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華現象是由浮遊動物——腰鞭毛蟲引起的。「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另外,水中出現此現象(一般呈紅色)則為赤潮。

淡水中富營養化後,「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有「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遊漢口江段中也出現「水華」。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並有難聞的臭味。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

當藻類大量生長時,這些藻類能釋放出毒素——湖靛,對魚類有毒殺作用。藻類大量死亡後,在腐敗、被分解的過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體嚴重惡臭。而造成水華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還是水域沿線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鉀等含量上升。

導致水華發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體的富營養化。

湖泊等水體的富營養化依然是我國目前以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重大水環境問題.研究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對於科學預測湖泊中藍藻水華的產生,並採取相應措施減少其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環境意義.為探索富營養化湖泊中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綜述了目前對我國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成因研究現狀和對水華形成機理的一般認識.分析了導致藍藻水華形成的化學、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環境因素,論述了藍藻,尤其是微囊藻成為水華優勢種的可能原因.認為對水華的形成需要全面認識,營養鹽濃度的升高可能僅是藍藻水華形成、且人們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探索水華成因時,不能僅僅局限於夏季藍藻水華發生時環境特徵的研究與觀察,而應該提前關注藍藻的越冬生理生態特徵、春季復甦的生態誘導因子及其閾值以及在復甦後,藍藻如何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群體,並逐步成為湖泊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種乃至形成水華的過程.並需要對藍藻越冬的生存對策、藍藻群體的形成的條件、藍藻在春季復甦的觸發條件及其生態閾值、以及藍藻在與其它藻類種群競爭中取勝的生理生化特徵有足夠的認識.藍藻水華的"暴發"是表觀現象,其前提還是藻類一定的生物量,且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根據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野外對水華形成過程的原位觀測,提出了藍藻水華成因的四階段理論假設.即在四季分明、擾動劇烈的長江中下遊大型淺水湖泊中,藍藻的生長與水華的形成可以分為休眠、復甦、生物量增加(生長)、上浮及聚集等4個階段,每個階段中藍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導環境影響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華藍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溫及黑暗環境所影響;春節的復甦過程主要受湖泊沉積表面的溫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細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質與能量則決定了水華藍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長狀況,一旦有合適的氣象與水文條件,已經在水體中積累的大量水華藍藻群體將上浮到水體表面積聚,形成可見的水華.研究藍藻水華的形成機理必須尋找導致水華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階段的觸發因子或特異性因子,針對不同階段藍藻的生理特性,進行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並對其發生的每一進程進行預測,尋求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

除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之外,水溫,洋流,水體的PH值,光照強度等均會對藻類等水華生物的大爆發產生影響,在個別時候甚至是誘發因素。

位於江蘇省南部的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中,水華十分平凡,致使太湖的漁業遭遇危機,而當淡水營養化後的太湖,「水華」平凡出現,促使其「水華」面積逐漸加大,導致「水華」時間延年增長。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水華是指發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大範圍浮遊生物(如鞭毛蟲類、硅藻類生物)大量增殖現象,在海洋中表現為水色的異常變化,如赤潮(海水變赤紅色)、青潮(海水變藍色)等。阿拉伯海的水華現象一般於季風盛期爆發,但是夏冬兩季的爆發機制不同:在夏季,西南風盛行,阿拉伯海西側沿岸出現上升流,海洋次表層的營養物質被輸運至海洋表層,為浮遊生物提供充足養料從而引起水華現象;前人研究表明,在冬季,海洋冷卻和日照減少導致上層海洋混合加劇引起「混合加深」效應,底層營養鹽向表層海洋輸入,引起水華現象。
  • 櫻花花期與漢江水華有何關係?
    近日,在湖北省政府召開的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上,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研究員陳正洪稱,自1992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爆發的年份,多數也是武漢大學櫻花花期提前的年份。這一說法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水華是指發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大範圍浮遊生物(如鞭毛蟲類、硅藻類生物)大量增殖現象,在海洋中常常表現為水色的異常變化。阿拉伯海的水華現象一般於季風盛期爆發,但夏冬兩季的爆發機制不同:夏季西南風盛行,阿拉伯海西側沿岸出現上升流,海洋次表層的營養物質被輸運至海洋表層,為浮遊生物提供了充足養料從而引起水華現象;冬季,前人研究表明海洋冷卻和日照的減少導致上層海洋混合加劇引起「混合加深"效應,底層營養鹽向表層海洋輸入,引起水華現象。
  • 湞江河突發「水華」現象
    調查顯示,河面出現大量綠色漂浮物其實是藻類大量生長的「水華」現象。什麼是「水華」?王帆解釋,「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種特徵,主要由於生活及工農業生產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廢汙水進入水體後,藍藻、綠藻、硅藻等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海水中若出現類似現象(一般呈紅色)則稱為赤潮。「水華」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湖北一水庫裸藻水華暴發,中國綠髮會提五建議:生物學防治
    [1]湖北安陸近日的天氣預報。圖/天氣網從公開資料來看,此次水華是從3月中下旬開始的,至今已經有1個月。因此,中國綠髮會小編建議:對於水華的治理,應該考慮治本。為此,我們提出幾條件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 水華和赤潮
    水華是淡水水體富營養化而引起其中的藍細菌、綠藻等微生物異常增殖的一種現象。
  • LTO研究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 漢江下遊出現「水華」現象
    根據長江水文局監測結果,近日在漢江下遊仙桃江段出現了「水華」現象,水體顏色加深,呈褐色,影響範圍從鍾祥皇莊至武漢入江口約379公裡。
  • 長江支流「水華」現象如何調控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非常關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副省長趙斌多次就做好水華應急處置工作作出批示,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啟動環保應急預案,省直部門及沿線各級政府迅速出擊,積極部署,將其作為事關民生、極有緊迫的一件大事來抓。長江支流「水華」現象繼去年太湖藍藻事件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湖北安陸水源地「水華」危機
    5月7日8時30分,安陸市政府決定解除解放山水庫「水華」現象Ⅳ級應急響應,轉入正常值班。此次安陸「水華」事件宣告結束。「水華」發生的三個原因「水華」是湖泊富營養化發展過程中伴隨的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異常快速繁殖的現象。參與了此次「水華」事故調查的張曉曦表示,解放山水庫的確有「裸藻」產生。
  • 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
    3月4日,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分析會。副省長趙斌要求相關部門和漢江沿岸政府高度重視漢江水華現象,認真分析水華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加強預防減災,做好應急預案工作。  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近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發生、變化的趨勢及其成因。
  • 「水華」、「赤潮」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水華」,把在海洋中發生的這種現象叫做「赤潮」。根據研究證明,全世界能產生「水華」、「赤潮」的浮遊生物大約有150多種,我國沿海地帶則有30多種,最常見的是單細胞夜光蟲(藻)。它傳宗接代的方式類似於低等植物,可又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既是蟲又是藻。當夜光蟲聚集在海面瘋長時,可使夜幕下的海水波光粼粼,蔚藍壯觀,景色十分迷離誘人。
  • 東錢湖硅藻「水華」引起水色變化
    根據水質檢測和排摸情況分析,東錢湖水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硅藻「水華」所引起,由於硅藻本身呈褐色,造成水體感官顏色呈現褐色或咖啡色。  水生實驗室專家表示,「水華」其實是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種特徵。
  • 水產養殖貼士:水華調控 勿把裸藻當藍藻
    裸藻水華多發生在靜水、有機質豐富的小水體,水庫、河溝、江河等較少見。裸藻適宜生存的溫度範圍很廣,水華形成的適宜溫度為20℃-35℃,生長時間橫跨春、夏、秋三個季節,尤以6、7、8、9月份生長最旺盛。裸藻水華顏色呈綠色、藍綠色,這點跟藍藻引起的水華很像,較難鑑別,可通過測量pH進行鑑定,裸藻絕大多數生長於pH6.5-8.5之間的水體中,而藍藻大量繁殖時,pH多在8.5以上。
  • 漢江部分江段發生輕度「水華」
    長江商報消息 水流偏小氣溫升高為主要原因,環保部門已啟動應急預案本報訊(記者 徐靚麗)近日,有不少人反映,漢江沙洋取水口附近江面呈微黃色,疑似發生藻類「水華」現象。湖北省環保部門通過調查取樣監測後,判斷此次狀況為輕度硅藻「水華」,環保、水務部門已採取相應措施應對。
  • 長沙縣積極防控撈刀河局部水面藍藻水華現象
    下一步,長沙縣將繼續採取措施,確保藍藻水華現象得到有效防控。接到群眾反映後,長沙縣環保局、生態辦、水務局等部門,以及安沙鎮、湘龍街道等鎮街對現場進行了全面巡查。長沙縣當即組織召開撈刀河流域藍藻水華防控緊急調度會議,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還邀請了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相關環保專家,分析了藍藻水華現象產生的原因並提出應對措施。
  • 湖北安陸回應自來水變「綠茶水」:首次發生「水華」
    「這可能是水廠應對『水華』經驗不足,處理工藝沒有跟上造成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敏分析說,飲用水水源地發生「水華」後,水廠的進水工藝會造成影響,水廠需要調整工藝運行參數,加強水廠處理能力。
  • 今年巢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現象
    2013年07月25日 10:27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新聞摘要  據合肥日報報導,據市環保部門權威發布,今年以來巢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現象,巢湖湖區藍藻水華面積
  • "水華"現象已成為三峽庫區最主要的水環境問題
    4月30日15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完善環保標準,推進環保工作」與網友在線交流。吳曉青說,近兩年,我部已先後多次派出調查組對三峽庫區「水華」、消落帶及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現狀進行調查,並會同國務院三峽辦等有關部門在聯合調研、聯合治汙、三峽庫區「水華」監測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從今年前三個月的監測結果看,庫區及其上遊水質良好。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同時,他還擔憂按照目前情況,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胡維平介紹,去年以來氣溫偏高,而今年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顯偏低,進而導致太湖水溫達到了25年來最高點,這就為藻類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另外,今年1-4月份偏南風風場顯著高於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區的藻類易於向太湖梅梁灣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