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5日 10:27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新聞摘要
據合肥日報報導,據市環保部門權威發布,今年以來巢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現象,巢湖湖區藍藻水華面積、頻次及藍藻密度均低於往年同期水平。
「湖泊治理歷時漫長,一時半會難出政績,但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不做。」7月23日,在環巢湖生態示範區二期項目集中開工動員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存榮的一番話,再次向世人表明合肥治理環巢湖生態的堅定決心。繼去年11月,總投資逾502.5億元的環巢湖生態示範區一期項目集中開建後,合肥市決定再投資534.48億元開工建設二期項目。
至此,環巢湖生態示範區一期、二期項目建設總投資達到1036.98億元,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治水之功,利在後人。伴隨環巢湖生態示範區建設,合肥市全面推行了「河長制」,環巢湖水環境治理初見成效。據市環保部門權威發布,今年以來巢湖未出現大面積水華現象,巢湖湖區藍藻水華面積、頻次及藍藻密度均低於往年同期水平。
水質好轉巢湖水華大幅減少
藍藻的生長與水質的總磷、總氮含量密切有關,氣溫、風力、風向及水體更新程度也影響其生長。巢湖是大型淺水型湖泊,富營養化由來已久。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巢湖就有藍藻記錄,每年5月至11月間,在陽光、水文、氣象的綜合作用下即可能出現藍藻。
藻類密度和面積,是水華評定的兩個依據指標。據市環保部門權威發布,今年6月,巢湖東、西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約200萬個/升和400萬個/升,較去年同期均下降50%以上。4月至6月間,巢湖出現藍藻水華11次,水華最大面積65平方公裡,水華累計面積約190平方公裡。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藍藻水華評判標準,水華程度為輕微水華,水華規模為零星性水華,較2012年同期分別減少7次和130平方公裡。
「水華降低是因為水環境治理削減了入湖汙染負荷,今年巢湖湖區總氮、總磷濃度有所降低,有效抑制了藍藻的產生。」市環保部門分析說。今年1~5月,全市納入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考核的10個斷面中有6個達標,巢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次數、面積和藻密度均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綜合治理全面改善環巢湖生態
藍藻減少,只是巢湖水環境改善的第一步。對於巢湖治理的長期性、複雜性,市委、市政府有著清醒的認識。會上,吳存榮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不可能今天治了,明天水就能清,因為巢湖治理是個長期任務,但是只要我們把該做的工作做好了,巢湖的水質一定會有改善,遲早會達標。」
因此,合肥市並沒有就水治水,而是從改善環巢湖生態環境的高度,掀開了治理巢湖的宏偉篇章。環巢湖生態示範區建設,包括水環境治理、農業結構調整、道路交通、綠化造林等多個項目,實現環巢湖生態環境的綜合改善。截至目前,環巢湖生態示範區項目一期7大類113個項目已全面開工,森林增長工程及城鄉綠化大會戰工程全面完成,生態農業類項目完成投資32.41億元,建成溫控大棚、花卉苗木、蔬菜基地等高效生態農業面積8.08萬畝,農業結構調整面積39.62萬畝,共整治土地10.37萬畝。
即將開工的二期項目,總投資534.48億元。其中,水環境項目102個、總投資154.45億元;交通項目17個、總投資146.75億元;綠化造林項目10個、總投資66.93億元;拆遷復建點項目6個、總投資35.81億元;農業結構調整項目5個、總投資114.81億元;土地整治項目12個、總投資4.71億元;旅遊項目7個、總投資10.96億元。
千秋工程項目建設實行終身責任制
環巢湖生態治理,將是一項光照後人的千秋工程。為此,對於環巢湖生態示範區建設,合肥市將建立嚴格的責任體系。吳存榮要求:「每個項目主要負責人、具體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是誰,必須實行終身追究制度,並張榜公示,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監督。」
根據計劃,環巢湖生態示範區一期項目今年年內主體工程將完工,完成80%的投資量;二期項目年底見形象,明年完成80%的投資量;三期項目將以湖區調水引流和流域面源控制為主,並精心組織實施引江濟巢工程。一、二期工程實施後,將實現流域境內有防洪任務河流和受汙染河道治理的全覆蓋,實現流域境內城區、園區及鄉鎮汙水集中處理的全覆蓋。三期工程全面實施後,將實現綜合治理措施的全覆蓋,巢湖水質改善取得顯著效果,達到2015至2020年國控斷面水質標準。(梁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