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是中華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然而,每到夏季,也是藍藻高發期,局部湖灣裡,時常聚集藍藻。太陽暴曬之下,一旦不及時打撈處置,死亡的藍藻就會散發異味。面對藍藻聚集對水體、大氣帶來的「挑戰」,省環保廳、沿湖地方政府強化應急防控,要將藍藻危害降到最低。
全湖藻類密度同比有所下降,局部區域可見明顯藍藻集聚
「你知道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植物是什麼嗎?藍藻!已知最早的藍藻類化石發現於南非的古沉積巖中,是34億年前地球上已有生命的證據。 」在巢湖北岸塘西河藻水分離港裡,巢湖藍藻科普館新近建成開放,展廳的醒目位置如是介紹。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展館負責人介紹,夏季光照度強且時間久,藍藻形成氣囊浮出水面並且迅速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惡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死亡。受溫度、陽光、營養物質的影響,藍藻水華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6月至9月。
在湖泊治理專家朱喜看來,巢湖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大型淺水湖泊,各類點源、面源入湖汙染及流域北岸廣泛分布的含磷巖系,使水體富營養化。在富營養化、適當水文水動力條件、20℃至35℃的適宜溫度下,藍藻快速生長繁殖。狹長湖域且盛行東南風,導致藍藻集中在西半湖區。
為強化巢湖藍藻應急防控,省環保廳上月赴巢湖沿岸現場巡查。巡查組重點查看了蓮花圩、派河口、塘西河口、十五裡河入湖口、雙橋河口以及巢湖市飲用水水源地等區域。派河口左岸至南淝河口沿岸水域以及巢湖市飲用水水源地附近等關注度高、敏感度強的區域,均未見明顯藍藻集聚。蓮花圩沿湖岸邊可見明顯藍藻集聚,蓮花圩和派河口附近區域可聞到異味。今年4月至6月的監測數據顯示,巢湖全湖藻類密度較上年同期下降三成。最新監測數據顯示,8月中旬,水華規模多為「零星性水華」。
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水質數據顯示全湖藻類密度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遙感顯示湖區藍藻大面積出現情況較往年有所增加。入湖河流水質距達到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區域打撈不均衡,巢湖藍藻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沿湖各地按日監測巡查,對重點湖灣藍藻實施近岸打撈
夏季高溫下,死藻聚集對水質及周邊大氣環境產生汙染,防控巢湖藍藻被納入全省環保重點工作。前年修訂的《巢湖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明確規定了巢湖藍藻的監測、預警預報、打撈處置等工作。省環保廳巡查要求合肥市及有關縣區加強對藍藻的預防、打撈和處置,加快推進藻水分離港和打撈平臺建設,防止藍藻集聚產生影響,確保巢湖市飲用水水源安全。
如何防控藍藻?監測預警為先。省環保廳每年4月啟動巢湖藍藻應急防控工作,同步啟動藍藻加密監測。湖區現場巡查實行日巡查和雙線巡查,省巢湖管理局負責每日對全湖進行巡查,沿湖鄉鎮負責本轄區內的每日巡查,巡查情況每日定時報送,發現藻情及時反饋。
「藍藻被風吹到湖岸聚集,如果不及時打撈處置,太陽暴曬之下,很快就會散發臭味。 」長期在巢湖邊駐點,包河區藍藻治理辦公室主任楊建民說。強化藍藻應急處置,合肥市成立了市藍藻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環湖各縣(市、區)均成立了藍藻打撈專業隊,對巢湖沿岸重點區域實施近岸打撈,其中包河區成立了13隻打撈隊,每日出動110餘人、10餘艘打撈船、3艘運藻船等開展打撈應急。
重點湖灣敏感區域和飲用水水源地是藍藻打撈重點防區。在合肥濱湖新區巢湖沿岸,已建成塘西河和派河2座藻水分離港,採用「打撈藍藻—藻水分離—藻泥綜合處置」的技術路線,實現派河口至南淝河口藍藻易發重點區域打撈處置全覆蓋。記者近日到塘西河、派河入湖口區域及塘西河藻水分離港探訪。
藻水分離港項目負責人馬建華告訴記者,分離港項目包括生產用房、藻漿調峰池、站外藻水打撈平臺及藻水輸送管道,主要功能是通過藍藻預警、應急打撈、分離處理、資源化利用一體化系統建設,抑制藍藻暴發。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汛期,隨著巢湖水位上升,藍藻機械化打撈平臺及藻漿輸送設施被淹沒。項目方搭建橡膠圍擋,修復藍藻防線,出動大量人力,清除水面垃圾和漂浮物,人工打撈藍藻,將環境汙染降到最低。記者在派河大橋看到,開闊的湖灣裡波光粼粼,無藍藻和垃圾聚集,風從湖上吹來,沒有明顯異味。50歲的周業美正帶領大伙兒加固橋下圍擋,而在前幾天,他們開著打撈船、運藻船,從該處區域及時將大量垃圾和藍藻清理離水。周業美說,他在巢湖邊土生土長,以前一到夏天,藍藻聚集在湖灣,無人清理,臭味燻天;現在一有藍藻聚集,就會及時打撈,水面也清了,臭味少多了。
打撈離水的藍藻,往哪裡去?記者在塘西河藻水分離港看到,三層樓高的廠房裡,設備轟隆作響,含水量達90%的藻漿經過囊團破壁、絮凝沉降、溶氣氣浮、藻渣脫水等工序,最終實現藻水分離。經分離後的藻泥被運往下遊企業,作為製取有機肥料的原材料。
流域治理控源截汙,改善環湖河道水質,抑制藍藻水華
在馬建華看來,治理藍藻,需認清藍藻的本質,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綜合治理。治理方法上則包括控制外源、清除內源、生態修復等。控制外源,主要措施如建設足量標準的汙水處理系統,完善雨汙水管網建設,全面整治和修復入湖河道,推廣農村簡易汙水處理設施等。清除內源,主要措施如通過建設柔性圍隔或溼地圍堰,攔截阻滯藍藻進入特定重要水域;利用人工或機械手段,將藻類從水體中打撈上來,綜合利用等。生態修復則是採取增加水體淨化能力和改善水體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朱喜建議,在控源上提高汙水處理標準,在生態修復上大量種植蘆葦為主的植物群體。
防控藍藻,治本之策還是巢湖治理與保護。我省立法推進巢湖水汙染防治,《巢湖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明確規定,合肥市政府對巢湖流域水環境質量負總責;巢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採取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有效防治工業汙染、生活汙染和農業面源汙染,加強生態治理,減輕巢湖湖體富營養化,促進巢湖水質根本好轉。
作為全國首批八個跨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之一,巢湖流域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汙、治汙先治源」的治水方略,力爭到2020年,環湖主要河道水質明顯改善,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湖區藍藻暴發得到有效抑制。合肥市重點謀劃環湖防洪、生態修復、入湖截汙、生態農業等一至四期工程,總投資近500億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巢湖湖區總體水質狀況為輕度汙染,呈輕度富營養狀態。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紮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實施方案》,提出著力構建城水共生、宜居宜業的巢湖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我國大江大湖綜合治理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典型示範。環巢湖生態保護修復二至四期工程,亞行貸款巢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二期等工程陸續實施。方案提出,持續實施巢湖流域工業汙染防治、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水源地汙染防治等項目,加快推進引江濟淮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項目。到2020年,全省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隨著水質改善,藍藻水華將得到有效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