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 優勢限制藻類繁殖

2021-01-08 中國水網

近年來,我國湖泊、水庫與河流部分水域頻繁暴發藻類水華,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那麼,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水質如何?是否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此問題,記者日前前往湖區調查——

 

鄱陽湖納入藻類監測試點

 

為適應水資源管理與水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水文局在去年分區域試點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藻類試點監測工作範圍,今年將三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太湖、巢湖等30多個水域納入試點監測區域,我省鄱陽湖名列其中,承擔監測重任的是江西省水文局。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溼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具有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繫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8月4日,水文部門對鄱陽湖水質的監測結果公布:鄱陽湖水質較好。這無疑讓關心鄱陽湖的人們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下來。

 

鄱陽湖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

 

鄱陽湖水文局水質科科長郭玉銀在今年7月參與了整個監測過程。他介紹說:在對湖區常規監測點初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鄱陽湖的水文特徵,結合鄱陽湖水質水量動態監測情況,他們選擇了代表性強、主水流區等水域設立監測點,此次共選取了棠蔭、蚌湖、星子、湖口等4個監測點。

 

監測結果表明,大多數調查站點可見藍藻,但藻細胞密度比較小,其中棠蔭、蚌湖、湖口3個監測點藻細胞密度分別為每升61.33萬、每升50萬和每升24萬,遠遠低於密度每升100萬的藍藻發生界點,因而不具水華發生條件;星子監測點藻細胞密度超過108萬每升,初具水華發生條件。郭玉銀說:「監測顯示鄱陽湖水質較好,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部分水域藻類密度較大,藻類防治工作不容樂觀。」

 

省水文局水質科邢久生認為,鄱陽湖的主要藻類不是藍藻,而是微囊藻,加上鄱陽湖本身流速比較大,水中含磷少,因而整體而言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邢久生說,鄱陽湖面積大,如果發生大面積藍藻,不可能通過人工換水限制水華。因此,必須建立預警機制,減少鄱陽湖邊的汙染。而影響鄱陽湖水質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氣候原因,從1998年以後,鄱陽湖的水量減少;第二是人為原因,工業與生活汙水排放增加,鄱陽湖水資源的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自身優勢限制藻類大量繁殖

 

水文專家說,兩年前,科技部重點項目「全國湖泊水質、水量和生物資源調查」長江片區的野外調查,曾在鄱陽湖從湖口縣至都昌縣的主航道,用25號浮遊生物網撈取的樣品中發現大群體的藍藻,肉眼清晰可見,群體直徑0.2~0.5毫米。但由於鄱陽湖秋季水體流速快、水體渾濁,暫時未出現類似太湖等富營養化水體的藍藻水華。

 

南昌大學鄱陽湖環境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萬金保教授說,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大河,下接浩浩長江,是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由於這種特性,所以鄱陽湖與其他湖泊相比水文條件不相同,水流和水質狀況會好一些。近些年來,江西省政府對鄱陽湖的保護和治理非常重視,在沿湖邊縣(市)建設了多座汙水處理廠,但是這些汙水處理廠必須要正常運行起來。

 

據郭玉銀介紹,此次監測,是在鄱陽湖水溫較高,流速較低,相對有利於藻類繁殖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汛期水量大,營養鹽濃度相對較低,同時鄱陽湖水自身更新周期較短,也成為限制藻類大量繁殖的重要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為保護鄱陽湖這「一湖清水」,歷屆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責任感保護環境、控制工業汙染,鄱陽湖水質基本維持在Ⅱ至Ⅲ類標準。

 

今後將增加監測點

 

藻類監測為鄱陽湖的水質保護增加了一項預警機制,該項工作的切實實施,為確保鄱陽湖生態健康、人水和諧提供可靠保障。郭玉銀說,在監測採樣過程中,一般的程序要求是取1升水樣,但為了高標準完成監測任務,監測人員取了5升水樣進行加密監測。這4個監測點目前只是初步探索性布設,今後還會科學增設監測點,實現全面監測湖區各重要水域。同時還要完善監測體系,培訓專業人才隊伍,配備高新儀器,成立水生態監測中心,監測藻類在內的水生生物,微生境結構等。結合水文相關專業知識,為江西母親湖的生命健康科學把脈。

 

新聞連結:

 

水華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的水華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綠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華現象是由浮遊動物——腰鞭毛蟲引起的。淡水中富營養化後,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編輯:張倩

相關焦點

  • 導致湖北「綠茶水」的水華是什麼?水體富營養化引發藻類爆發
    前些天,安陸市城區水源地解放山水庫發生「水華」現象,給自來水廠制水造成困難,致使居民用水濁度色度升高並伴有異味。很多市民反應在家中接取的自來水都變成了綠色,被戲稱為「綠茶水」。市民們擔心這樣的自來水有毒,紛紛購買桶裝水應急。
  • 水體藻類的危害竟然是……
    一、藍藻的習性藍藻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藍藻繁殖時對溫度敏感,水溫在17℃以下時,不會大量發生,或者不會對魚類構成危害。當水溫上升到28℃時,由於其它藻類的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又大量被魚類吞食(溫度高魚類攝食代謝增強),藍藻很容易形成優勢種群而大量爆發。
  • 150種中生性植物侵入高灘地 拯救鄱陽湖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B 鄱陽湖水生植物優勢種改變 在上世紀80年代,馬來眼子菜是鄱陽湖水生植被中最具優勢的物種,通常群落由6~8個物種組成。 C 主湖區不會出現大面積藍藻水華 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發生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根據鄱陽湖第二次科學考察研究,目前,鄱陽湖在部分湖區已經發現有水華藍藻聚集現象,並且具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 水華 - 水華-海洋 -中國天氣網
    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並有難聞的臭味。所以每次發生水華現象都會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巨大的損失或災害。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然而,我國水庫特別是亞熱帶地區水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問題,具有較高的藻類水華發生風險。修建水庫是人類活動影響地表水循環、調控水資源分布最強烈的表現形式之一,全球範圍內儘管已經積累了大量水庫水文水動力數據,但是水庫浮遊生物生態研究至今依然十分缺乏和滯後。浮遊藻類是水庫生態系統中極其重要的組成成分,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汙染物降解和水體自淨等方面發揮基礎和關鍵作用。
  • 「水華」、「赤潮」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水華」,把在海洋中發生的這種現象叫做「赤潮」。根據研究證明,全世界能產生「水華」、「赤潮」的浮遊生物大約有150多種,我國沿海地帶則有30多種,最常見的是單細胞夜光蟲(藻)。它傳宗接代的方式類似於低等植物,可又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既是蟲又是藻。當夜光蟲聚集在海面瘋長時,可使夜幕下的海水波光粼粼,蔚藍壯觀,景色十分迷離誘人。
  • 水產養殖水體中各種藻類的危害
    藍藻、微囊藻(死亡後產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類生長);螺旋藻(不易消化)、顫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項圈藻、魚腥藻、微囊藻(易產生水華)。一、藍藻的習性:藍藻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藍藻繁殖時對溫度敏感,水溫在17℃以下時,不會大量發生,或者不會對魚類構成危害。
  • 漢江部分江段發生輕度「水華」
    長江商報消息 水流偏小氣溫升高為主要原因,環保部門已啟動應急預案本報訊(記者 徐靚麗)近日,有不少人反映,漢江沙洋取水口附近江面呈微黃色,疑似發生藻類「水華」現象。湖北省環保部門通過調查取樣監測後,判斷此次狀況為輕度硅藻「水華」,環保、水務部門已採取相應措施應對。
  • 水產養殖池塘裸藻水華的特點、危害和調控方法
    水產養殖池塘裸藻水華的特點、危害和調控方法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6-28 09:27:00   水華是水體藻類大量生長或聚集並達到一定濃度的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和特定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 湞江河突發「水華」現象
    調查顯示,河面出現大量綠色漂浮物其實是藻類大量生長的「水華」現象。什麼是「水華」?王帆解釋,「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種特徵,主要由於生活及工農業生產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廢汙水進入水體後,藍藻、綠藻、硅藻等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海水中若出現類似現象(一般呈紅色)則稱為赤潮。「水華」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水產養殖貼士:水華調控 勿把裸藻當藍藻
    博羅鑫維康&nbsp供圖水華是水體藻類大量生長或聚集並達到一定濃度的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和特定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裸藻是古代原生動物眼蟲的植物學名稱,因為眼蟲同時具有動物與植物兩種特性,它是一種「原生動物」,但同時眼蟲細胞又有含葉綠素的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營養,所以植物學家認為它是一種「原生植物」。
  • 長江支流「水華」現象如何調控
    「水華」現象是流域水體藍藻過量繁殖所形成,藍藻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藻類原核生物,常於夏季大量繁殖,腐敗死亡後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據專家研究表明,「水華」出現,會加劇水質惡化,對魚類等水生動物,以及人、畜均有較大危害,嚴重時會造成魚類的死亡,這主要是因為大量死亡的藍藻屍體分解時消耗氧氣,造成魚類窒息死亡。
  • 專家稱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同時,他還擔憂按照目前情況,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太湖藻類水華可能持續近5個月。  胡維平介紹,去年以來氣溫偏高,而今年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顯偏低,進而導致太湖水溫達到了25年來最高點,這就為藻類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另外,今年1-4月份偏南風風場顯著高於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區的藻類易於向太湖梅梁灣聚集。
  • 研究發現,有毒藻類在全球湖泊中的繁殖變得越來越嚴重
    最近公布的一項新研究似乎證實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在過去的30年裡,世界淡水湖中潛在的有毒藻類大量繁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雖然,氣候變化可能不是水華惡化的唯一原因,但氣溫上升可能將會使湖泊難以恢復健康。Landsat 5近地衛星研究人員表示,近年來,從MERIS和MODIS等儀器中可以獲得更好的數據。
  • 安徽巢湖湖區2016年藻類密度下降明顯 水華情況好轉
    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以藻類密度評價,水華程度以「無明顯水華」為主;以水華發生面積評價,水華規模以水華面積佔全湖面積比例小於10%的「零星性水華」為主;水華區域主要位於西半湖,未發生影響飲用水安全的藍藻暴發事件。
  • 水產養殖水體中各種藻類的危害_淡水養殖(水質調節技術)_水產養殖網
    一、藍藻的習性:藍藻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藍藻繁殖時對溫度敏感,水溫在17℃以下時,不會大量發生,或者不會對魚類構成危害。當水溫上升到28℃時,由於其它藻類的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又大量被魚類吞食(溫度高魚類攝食代謝增強),藍藻很容易形成優勢種群而大量爆發。
  • 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
    3月4日,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分析會。副省長趙斌要求相關部門和漢江沿岸政府高度重視漢江水華現象,認真分析水華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加強預防減災,做好應急預案工作。  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近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發生、變化的趨勢及其成因。
  • 湖北安陸回應自來水變「綠茶水」:首次發生「水華」
    「這可能是水廠應對『水華』經驗不足,處理工藝沒有跟上造成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敏分析說,飲用水水源地發生「水華」後,水廠的進水工藝會造成影響,水廠需要調整工藝運行參數,加強水廠處理能力。
  • 我市強化重點水源地藻類水華防控工作
    我市強化重點水源地藻類水華防控工作04-08 17:04:00  來源:環保局    字號:大 中 小 目前已進入藻類爆發敏感期
  •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藍藻繁殖時對溫度敏感,水溫在17℃以下時,不會大量發生,或者不會對魚類構成危害。當水溫上升到28℃時,由於其它藻類的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又大量被魚類吞食(溫度高魚類攝食代謝增強),藍藻很容易形成優勢種群而大量爆發。&nbsp1.pH值:藻類喜歡偏鹼性的水體,高pH(pH8.0~pH9.5)會促進藍藻的發生,故應避免單一使用潑灑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