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阿拉伯海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研究獲進展

2020-11-23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與澳大利亞等國家科研人員,在阿拉伯海北部高鹽水團變異與渦旋鹽輸運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物理海洋學報》。

阿拉伯海北部是熱帶大洋唯一一個高鹽水團(阿拉伯海高鹽水)的形成源地,也是波斯灣高鹽水出流的關鍵海域。受季風影響,該區域海洋動力過程較全球其餘副熱帶高鹽水海域更為複雜,釐清阿拉伯海北部水團鹽度變化特徵對完善全球高鹽水區的海水動力理論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2014~2017年間阿拉伯海北部出現了海水鹽度異常升高的情況,位於海洋表層的阿拉伯海高鹽水和位於中層的波斯灣高鹽水體積大幅增加,而次表層低鹽水的體積顯著減少。

研究人員探究了2014~2017年阿拉伯海北部異常高鹽水事件的形成原因,指出造成此次高鹽水事件的原因是阿曼灣口季節性渦旋的高鹽水輸送發生了異常變化:冬季的氣旋性渦旋減弱西移,將阿曼灣西部鹽度更高的水體輸送到阿拉伯海北部,使表層和中層海水鹽度升高;夏季的渦旋對則加強了離岸急流,將更多的表層阿拉伯海高鹽水和中層波斯灣高鹽水輸送到了阿拉伯海北部。

此外,季風減弱引起西邊界季風流向北的低鹽水輸運量降低對此次高鹽水事件也起著重要作用。

該研究闡釋了季風環流背景下阿拉伯海中尺度渦和西邊界流的水體輸運過程在區域海水鹽度變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75/JPO-D-19-0220.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我所科研人員在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隨著大洋鹽度觀測資料的不斷積累,關於大洋上層鹽度結構的長期變化以及該變化對氣候產生的影響已逐步成為物理海洋學界的研究熱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的形成和變異機制及輸運路徑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聶珣煒博士針對2005-2019年間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展開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該信號形成與傳輸過程方面新的科學認知,為增進對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洋際交換過程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及深圳大學的學者,揭示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 LTO研究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由王天宇博士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和深圳大學的學者。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電子渦旋束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電子云概念以及洛倫茲變換性質,研究電子渦旋束流的角動量性質,並結合不同外電場、磁場首次提出操縱電子渦旋束流及其角動量的方法
  • 【一日一題】(520)阿拉伯海
    ,該海區多年得到與失去的淡水總量基本相當,海洋淡水輸入是指從低鹽度海區流入高鹽度海區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來源之一。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來自①斷面甲的海洋淡水輸入   ②印度半島西部的徑流③斷面乙的海洋淡水輸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氣降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 阿拉伯海通過斷面甲得到海洋淡水輸入最少的時期,該海域    A.
  • 南科大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Anharmonic Lattice Dynamics in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 鐵磁絕緣體中磁子輸運性質的全電學方法研究獲進展
    該項研究工作製備出的Pt/YIG/Pt—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這種新型層狀自旋閥結構,對於研究鐵磁絕緣體中磁子的輸運性質具有重要的實驗與理論指導意義,是「鐵磁絕緣體自旋電子學」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突破性進展,它充分表明以鐵磁絕緣體中磁子作為自旋信息載體的一類新型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即以鐵磁絕緣體中的磁子作為自旋信息的載體,可以克服電荷流動產生的焦耳熱的影響,具有低能耗的特性
  • 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阿拉伯海【每日一題2020.8.31】
    今天給大家補充有關阿拉伯海的知識。阿拉伯還海位於非洲之角(在索馬利亞半島)與亞洲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之間,為印度洋的一部分,為世界性交通要道。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最深處為5203米,平均深度2734米。阿拉伯海北部為阿曼灣,西部經亞丁灣通紅海。北界巴基斯坦和伊朗,西沿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南端在印度半島的南端附近。向北由阿曼灣經過荷姆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向西由亞丁灣通過曼德海峽進入紅海。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生態影響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紐幾內亞沿岸海流結構及變異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可能和紐幾內亞沿岸潛流在流出所羅門海時3個不同出口海峽的流量分配有關,Vitiaz海峽的地形約束作用使得ENSO信號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該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對紐幾內亞沿岸海域海流垂直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並為進一步研究太平洋跨赤道物質能量輸運過程及其對印尼貫穿流變異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 嗜鹽菌的特性與高鹽廢水生物處理的進展
    因此有必要探討在高鹽環境中仍能降解有機汙染物的特殊微生物,即耐鹽微生物和嗜鹽微生物。本文研究的重點是嗜鹽菌。嗜鹽菌一般生長在鹽湖、鹽鹼湖、死海、鹽場和海洋中,我國嗜鹽微生物資源十分豐富[5 ]。由於嗜鹽菌具有獨特的結構組成、生理功能和代謝產物,許多學者對其在生物電子、能源開發、發酵生產、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了應用研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