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磁絕緣體中磁子輸運性質的全電學方法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磁性存儲和磁邏輯等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核心在於自旋信息的傳遞,特別是自旋信息的產生、操控和探測是自旋電子學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題。現有的自旋電子學中自旋信息主要依賴金屬中的傳導電子,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是否有其他粒子甚至是準粒子可以作為自旋信息的載體?作為鐵磁體中低能激發態的準粒子——磁子,是一種玻色子,並且一個量子化的磁子攜帶一個普朗克常量的自旋角動量。在金屬中,傳導電子自旋的輸運通常伴隨著電荷的輸運。而在鐵磁絕緣體中,只存在通過磁子傳遞的自旋信息的輸運而沒有電荷的輸運,從而可以顯著降低器件的功耗。

  2012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張曙豐團隊從理論上預測了在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HM/MI/HM)三明治結構中,存在著磁子輔助的電流拖拽現象【S. S.-L. Zhang and S. Zhang, Phys. Rev. Lett. 109 (2012) 096603;Phys. Rev. B 86 (2012) 214424】。其中一側重金屬中的電流由於自旋霍爾效應在HM/MI界面產生自旋積累,通過HM中傳導電子和MI中局域磁矩之間的s-d 電子之間的交換相互作用,可以激發MI中的磁子,磁子在MI中擴散形成磁子流,磁子流傳遞到另一側的HM中轉換成自旋流,該自旋流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從而可以在另一側的HM中產生電流。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秀峰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磁控濺射技術結合高溫熱處理工藝經過一系列樣品的製備和優化,克服了以往YIG只能在單晶GGG襯底上製備的限制,在Si-SiO2襯底上設計和製備了Pt/YIG/Pt這種新型的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層狀自旋閥結構。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高角環形暗場像(HAADF)表明YIG具有較好的晶體結構,並且Pt和YIG的界面比較清晰。通過振動樣品磁強計(VSM)和鐵磁共振吸收譜(FMR)表明該樣品室溫下具有較強的磁性和較低的阻尼係數。其中底部和頂部Pt分別作為注入端和探測端,注入端電流沿x方向施加,探測端電壓同樣沿x方向測量。該實驗克服了以往的面內非局域自旋閥只能探測YIG中的磁子積累、無法直接探測YIG中磁子流的缺點,能夠直接將實驗結果和理論預測進行對比。

  該課題組通過與張曙豐團隊合作,進行了實驗與理論模型的對比分析,發現該實驗獲得的室溫下的電流拖拽係數可以達到10-4量級,探測端電壓和注入端電流成線性關係,沒有觀察到截止電流,並且探測端電壓和YIG磁化強度沿y方向分量的平方成正比,這一特性與以往的自旋轉移力矩效應導致的YIG鐵磁共振【Y. Kajiwara et al., Nature 464 (2010) 262】和溫度梯度導致的自旋塞貝克效應【K. Uchida et al., Nat. Mater. 9 (2010) 894】不同。在YIG和Pt界面上,自旋和磁子的轉換效率正比於YIG中平衡態磁子的數目,對於理想界面和二次方的磁子譜分布,其探測端電壓和溫度的5/2次方成正比。通過擬合探測端電壓與YIG厚度的依賴關係,可以得到YIG中磁子流的衰減長度為38 nm,這點與其它研究組報導的有關YIG中自旋塞貝克效應的實驗結果相接近【S. M. Rezende et al., Phys. Rev. B 89 (2014) 014416】。

  該項研究工作製備出的Pt/YIG/Pt—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這種新型層狀自旋閥結構,對於研究鐵磁絕緣體中磁子的輸運性質具有重要的實驗與理論指導意義,是「鐵磁絕緣體自旋電子學」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突破性進展,它充分表明以鐵磁絕緣體中磁子作為自旋信息載體的一類新型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即以鐵磁絕緣體中的磁子作為自旋信息的載體,可以克服電荷流動產生的焦耳熱的影響,具有低能耗的特性;並且這種在Si-SiO2上製備的垂直方向上的層狀自旋閥結構,能夠與現有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進行匹配,有助於未來自旋電子器件與半導體微電子器件的相互集成和綜合利用。

  該項工作的相關研究進展已發表在Phys. Rev. B 93 (2016) 060403(R)。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和中科院有關項目基金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探測端電壓和注入端電流的依賴關係(a)和(b),探測端電壓的磁場依賴關係(c)

圖2. Pt/YIG/Pt中的磁子拖拽電壓(a)和Cu/YIG/Pt中的自旋塞貝克電壓(b)與YIG磁化強度方向的依賴關係

  磁性存儲和磁邏輯等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核心在於自旋信息的傳遞,特別是自旋信息的產生、操控和探測是自旋電子學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題。現有的自旋電子學中自旋信息主要依賴金屬中的傳導電子,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是否有其他粒子甚至是準粒子可以作為自旋信息的載體?作為鐵磁體中低能激發態的準粒子——磁子,是一種玻色子,並且一個量子化的磁子攜帶一個普朗克常量的自旋角動量。在金屬中,傳導電子自旋的輸運通常伴隨著電荷的輸運。而在鐵磁絕緣體中,只存在通過磁子傳遞的自旋信息的輸運而沒有電荷的輸運,從而可以顯著降低器件的功耗。
  2012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張曙豐團隊從理論上預測了在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HM/MI/HM)三明治結構中,存在著磁子輔助的電流拖拽現象【S. S.-L. Zhang and S. Zhang, Phys. Rev. Lett. 109 (2012) 096603;Phys. Rev. B 86 (2012) 214424】。其中一側重金屬中的電流由於自旋霍爾效應在HM/MI界面產生自旋積累,通過HM中傳導電子和MI中局域磁矩之間的s-d 電子之間的交換相互作用,可以激發MI中的磁子,磁子在MI中擴散形成磁子流,磁子流傳遞到另一側的HM中轉換成自旋流,該自旋流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從而可以在另一側的HM中產生電流。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秀峰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磁控濺射技術結合高溫熱處理工藝經過一系列樣品的製備和優化,克服了以往YIG只能在單晶GGG襯底上製備的限制,在Si-SiO2襯底上設計和製備了Pt/YIG/Pt這種新型的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層狀自旋閥結構。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高角環形暗場像(HAADF)表明YIG具有較好的晶體結構,並且Pt和YIG的界面比較清晰。通過振動樣品磁強計(VSM)和鐵磁共振吸收譜(FMR)表明該樣品室溫下具有較強的磁性和較低的阻尼係數。其中底部和頂部Pt分別作為注入端和探測端,注入端電流沿x方向施加,探測端電壓同樣沿x方向測量。該實驗克服了以往的面內非局域自旋閥只能探測YIG中的磁子積累、無法直接探測YIG中磁子流的缺點,能夠直接將實驗結果和理論預測進行對比。
  該課題組通過與張曙豐團隊合作,進行了實驗與理論模型的對比分析,發現該實驗獲得的室溫下的電流拖拽係數可以達到10-4量級,探測端電壓和注入端電流成線性關係,沒有觀察到截止電流,並且探測端電壓和YIG磁化強度沿y方向分量的平方成正比,這一特性與以往的自旋轉移力矩效應導致的YIG鐵磁共振【Y. Kajiwara et al., Nature 464 (2010) 262】和溫度梯度導致的自旋塞貝克效應【K. Uchida et al., Nat. Mater. 9 (2010) 894】不同。在YIG和Pt界面上,自旋和磁子的轉換效率正比於YIG中平衡態磁子的數目,對於理想界面和二次方的磁子譜分布,其探測端電壓和溫度的5/2次方成正比。通過擬合探測端電壓與YIG厚度的依賴關係,可以得到YIG中磁子流的衰減長度為38 nm,這點與其它研究組報導的有關YIG中自旋塞貝克效應的實驗結果相接近【S. M. Rezende et al., Phys. Rev. B 89 (2014) 014416】。
  該項研究工作製備出的Pt/YIG/Pt—重金屬/鐵磁絕緣體/重金屬這種新型層狀自旋閥結構,對於研究鐵磁絕緣體中磁子的輸運性質具有重要的實驗與理論指導意義,是「鐵磁絕緣體自旋電子學」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突破性進展,它充分表明以鐵磁絕緣體中磁子作為自旋信息載體的一類新型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即以鐵磁絕緣體中的磁子作為自旋信息的載體,可以克服電荷流動產生的焦耳熱的影響,具有低能耗的特性;並且這種在Si-SiO2上製備的垂直方向上的層狀自旋閥結構,能夠與現有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進行匹配,有助於未來自旋電子器件與半導體微電子器件的相互集成和綜合利用。
  該項工作的相關研究進展已發表在Phys. Rev. B 93 (2016) 060403(R)。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和中科院有關項目基金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探測端電壓和注入端電流的依賴關係(a)和(b),探測端電壓的磁場依賴關係(c)

圖2. Pt/YIG/Pt中的磁子拖拽電壓(a)和Cu/YIG/Pt中的自旋塞貝克電壓(b)與YIG磁化強度方向的依賴關係

相關焦點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韓秀峰研究員課題組,2016年率先在Pt/Y3Fe5O12/Pt這種重金屬(HM)和磁性絕緣體(FMI)構成的垂直磁子異質結HM/FMI/HM中,觀察到了磁子為中介的電流拖拽(MECD)效應。
  • 自旋電子學Nature:反鐵磁氧化鐵中的可調長程自旋輸運
    所謂自旋其實是電子的內稟角動量,與質量、電荷一樣是電子自身固有性質。電子自旋輸運被認為與傳統電子器件中電子電荷輸運相類似,也可作為載體用於信息傳輸,根據自旋轉移這一特性設計開發的新型電子器件可有望作為現有電子器件的升級替代產品。類似於電流,通過自旋霍爾效應電子發生特定的偏轉,從而產生自旋流(Spin current)。自旋流作為自旋信息傳輸的核心,是發展基於自旋計算器件的關鍵。
  • 天津大學米文博課題組:有機鈣鈦礦磁隧道結自旋輸運性質研究
    以電子電荷為基礎的微電子學在20世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傳統的微電子器件中,電子的自旋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電子只被看成電荷的載體,不同數目的電子或者空穴豐富了半導體材料的輸運特性。巨磁電阻和隧穿磁電阻效應的發現引發了磁存儲和磁記錄領域的革命,並由此產生了圍繞電子自旋的控制、輸運、測量等的一門全新的學科--自旋電子學。
  • 再獲突破!莫特絕緣體中難以捉摸的原子級磁性「信號」被揭曉!
    現在來自波士頓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在探索莫特(Mott)絕緣體的屬性時,揭示了這種獨特材料從絕緣體轉變為金屬時難以捉摸的原子尺度磁信號,該研究團隊現在在《自然物理》上發表了其研究發現。
  •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中的自旋輸運和磁場效應
    該綜述文章重點介紹了自旋極化電子在鈣鈦礦自旋閥器件中的電學輸運、鐵磁-鈣鈦礦自旋界面、以及激發態下的磁場效應,展望了鈣鈦礦自旋光電子學的未來發展狀況,希望其對從事本領域研究的學者有所借鑑。02自旋輸運和磁場效應在鈣鈦礦自旋輸運過程中,自旋極化電子被當作信息載體,自旋通過鐵磁電極被注入到鈣鈦礦中,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鈣鈦礦自旋閥(如圖1(a)和(b)所示)。
  • 物理所石墨烯晶界輸運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準粒子(如激子、狄拉克費米子等)由於量子限域效應,顯示出室溫量子霍爾效應等新奇量子特性,也促進了相關新型電子、光電子器件的應用等相關研究。獲得本徵的電學輸運特性、光電特性等物理性質乃至最終的器件應用的關鍵在於大面積、高質量樣品的生長。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如圖1 所示,這樣的鐵磁—非磁(FM—NM)界面,可以把輸運載流子依自旋向上和向下分為多子和少子,它們通過各自獨立的通道進行輸運,它們也有著各自的電導可以記為σs ,電化學勢記為μs ,其中s=↑,↓。對於某個節點, 不考慮自旋, 電子的電化學勢便是μc = (μ↑+ μ↓) /2 ,另外,自旋積累代表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電子的勢差μs = μ↑ - μ↓ 。它的總電導便是σ = σ↑ + σ↓ 。
  • 進展|HgCr2Se4的高壓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尖晶石結構的ACr2X4(A = Cd, Hg, X=Se, S)具有鐵磁半導體性質,其中Cr3+離子局域磁矩通過超交換形成長程鐵磁序,而s-d交換相互作用使s軌道電子主導的導帶發生較大的自旋劈裂。由於這類材料中自旋和電荷自由度間的強烈耦合造成了許多有趣現象,在過去幾十年吸引了較多關注。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此項研究相關實驗結果以《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a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為題發表於日前出版的《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上;相關理論結果以《MnBi2Te4家族範德瓦爾斯層狀材料中的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 二維材料中聲子熱性質研究獲進展
    國際物理學期刊《現代物理評論》於11月13日發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驍坤,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魏宇傑,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授尹曉波、李保文以及楊榮貴聯合撰寫的關於《二維材料中聲子熱性質
  • 進展|一種基於自旋軌道力矩效應全電學操控磁矩翻轉和信息寫入的新...
    如何利用全電學方法實現磁性薄膜的確定性磁矩翻轉,一直是研發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挑戰性難題之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實現磁矩確定性翻轉的方式發生了階躍性的變化,極大地推動了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磁隨機存儲器(MRAM)更新換代式的遞進發展。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在傳統的磁子自旋電子學的研究中,微波是最常用的激發和檢測的方式。但是,微波器件的尺寸很難實現小型化,因此,要將磁子自旋器件應用到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中,迫切需要發展基於電學方法的磁子自旋激發、調控與探測手段。
  • Nature:WSe2/WS2超晶格中的低溫光電與磁光性質最新研究進展
    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約翰·哈伯德提出的Hubbard模型是一個簡單的量子粒子在晶格中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該模型被用於描述高溫超導,磁性絕緣體,複雜量子多體中的物理機制。Hubbard模型在二維材料中的驗證可以當做是量子模擬器,用以解釋強關聯量子粒子中的問題。
  • 中國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的基本輸運性質之一。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物理學家們才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與電子能帶的貝裡曲率相關。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左上:高分辨電子顯微鏡圖顯示了MnBi2Te4特徵性的「七層」結構;右上:霍爾電阻隨磁場變化曲線呈階梯狀,顯示在外磁場作用下MnBi2Te4的「七層」間磁構型由反鐵磁到鐵磁的轉變;下: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顯示出MnBi2Te4的狄拉克型表面態,表明其是一個三維拓撲絕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