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一種基於自旋軌道力矩效應全電學操控磁矩翻轉和信息寫入的新...

2020-12-06 中科院物理所

如何利用全電學方法實現磁性薄膜的確定性磁矩翻轉,一直是研發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挑戰性難題之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實現磁矩確定性翻轉的方式發生了階躍性的變化,極大地推動了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磁隨機存儲器(MRAM)更新換代式的遞進發展。磁隨機存儲器是最具大規模產業化前景的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儲器之一,它採用磁性隧道結(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MTJ)作為存儲單元。如第一代磁場驅動型磁隨機存儲器(Field-MRAM)是以脈衝電流產生的奧斯特場驅動磁性隧道結自由層的磁矩翻轉和實現信息的寫入操作;第二代自旋轉移力矩(Spin Transfer Torque, STT)型磁隨機存儲器(STT-MRAM)是基於脈衝自旋極化電流產生的STT效應來驅動磁性隧道結自由層的磁矩翻轉和信息寫入、其功耗可以顯著降低;而第三代自旋軌道力矩(Spin-Orbit Torque,SOT)型磁隨機存儲器(SOT-MRAM)是利用自旋流產生的SOT效應作為信息寫入方式,即保持了MRAM高速度和低功耗等優異特性,又實現了讀寫路徑的分離,更有利於提高器件的抗擊穿和長壽命等性能。

目前對於採用性能優異的具有垂直磁各向異性的磁性隧道結作為基本存儲單元的SOT-MRAM設計,一般需要在特定方向上外加磁場的幫助下,才能夠實現磁性隧道結中垂直自由層的確定性磁矩翻轉和信息寫入。因此,如何依靠SOT效應和全電學操控方法來實現MTJ垂直自由層的磁矩翻轉,成為國際上推動SOT-MRAM器件能否進入產業化的關鍵瓶頸問題之一。

針對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前沿難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M02課題組韓秀峰研究員團隊探索出具有T型磁結構的MgO/CoFeB/Ta/CoFeB/MgO的反鐵磁耦合薄膜體系,可以用來實現兩種SOT效應驅動垂直自由層磁矩翻轉的全電學操控模式:Z型翻轉模式和T型翻轉模式。T型磁結構是指兩個分別具有面內磁各向異性的CoFeB和具有垂直磁各向異性的CoFeB薄膜,通過中間Ta插層的層間相互作用耦合在一起。這種層間耦合結構可以作為複合自由層直接嵌入垂直磁性隧道結的結構設計之中,並實現基於SOT效應的全電學操控磁矩翻轉。在Z型翻轉模式中,當電流沿面內易磁化方向(易軸)方向施加時,具有垂直磁各向異性的CoFeB薄膜(垂直層磁矩)不僅感受到了來自Ta層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還感受到了具有面內磁各向異性CoFeB薄膜(面內層磁矩)提供的平行於電流方向的等效磁場,因此垂直CoFeB薄膜能夠發生Z類型的SOT磁矩翻轉,且磁矩翻轉的極性--順時針或逆時針--受水平磁矩取向的控制。在T型翻轉模式中,垂直層磁矩偏離Z軸向Y方向有一個小的傾角(見圖1b)。當沿面內難磁化方向(難軸)施加電流時,此時單獨的垂直層磁矩已經不再滿足SOT翻轉的對稱性條件。但是,此時面內層磁矩在SOT驅動下可以發生180°的確定性翻轉。考慮到垂直層和面內層磁矩之間存在交換耦合效應,面內層磁矩翻轉的同時會帶動垂直層磁矩的翻轉,這種在T型磁結構中發現的通過面內層磁矩翻轉帶動垂直層磁矩翻轉的新型SOT模式,被命名為T型SOT翻轉模式。

另一方面,在垂直-垂直磁矩耦合的MgO/CoFeB/Ta/CoFeB/MgO薄膜結構中,通過二階諧波測量,超薄Ta層的自旋霍爾角被測量出來,其大小為0.15±0.013;其磁結構的測量顯示,中間Ta層提供了較強的層間交換作用和耦合效應,使得兩層具有垂直各向異性的CoFeB薄膜很好地耦合在一起[1]。證明Ta中間層能夠提供較強的自旋霍爾效應和層間耦合效應,實現SOT高效地驅動磁矩翻轉。

因此,該研究團隊通過Ta層的SOT和層間耦合效應,在與磁性隧道結材料體系相兼容的垂直-面內磁矩耦合的MgO/CoFeB/Ta/CoFeB/MgO薄膜結構中所實現的零磁場下兩種全電學操控磁矩翻轉模式,對開發實用型的數據非易失性SOT-MRAM和多功能可編程的自旋邏輯等自旋電子器件,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適用材料體系和器件工作原理。尤其是T型翻轉模式的提出,可實現在同一個電流操控下垂直和面內兩層薄膜磁矩的同時翻轉,將有益於實現對複雜體系磁結構的更加有效和多樣化的室溫量子調控[2]。

該項工作的最新相關研究進展已發表在《自然通信》上(Nat. Commun. 10, 233 (2019))。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相關連結

參考文獻:

[1] W. J. Kong, C. H. Wan, B. S. Tao, C. Fang, L. Huang, C. Y. Guo, M. Irfan, and X. F. Han. Study of spin-orbit torque induced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in synthetic antiferromagnet with ultrathin Ta spacer layer. Appl. Phys. Lett. 113 (2018) 162402,Editors' pick.

[2] W. J. Kong, C. H. Wan, X. Wang, B. S. Tao, L. Huang, C. Fang, C. Y. Guo, Y. Guang, M. Irfan, X. F. Han. Spin-orbit torque switching in a T-type magnetic configuration with current orthogonal to easy axes. Nat. Comm. 10 (2019) 233,Editors' Highlights.

圖1. (a) Z型翻轉模式的鏡面對稱性分析示意圖; (b) T型翻轉模式的鏡面對稱性分析示意圖。其中,磁場和力矩都是贗矢量(pseudo-vector)。

圖2. (a) Z類型的零磁場SOT翻轉模式測量示意圖; (b) 零磁場條件下的SOT翻轉模式測量數據。圖中顯示,翻轉的極性取決於面內層的磁化歷史。

圖3. (a) T 類型的零磁場SOT翻轉模式測量示意圖; (b) 零磁場和帶場條件下的SOT翻轉模式測量數據。圖中顯示,磁場對翻轉的影響不顯著。(c)面內層和垂直層翻轉的動力學過程。紅色和藍色分別對應垂直層和面內層層的翻轉。由圖可知,紅點隨著SOT力矩的增加從1點位置移動到2點位置,此時系統能量逐漸增高,因為面內層也處於2點位置且面內層和垂直層存在反鐵磁交換相互作用。當面內層從2點翻轉到4點位置時,垂直層將同時從2點切換到3點位置,即面內層的180°翻帶動垂直層的180°翻轉。

編輯:可樂不加冰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大齡單身狗返鄉過年期間瞬時壓力激增現象及其應對措施研究

2. 12個革命性的公式

3. 最小有多小?最大有多大?

4. 一幅圖讀懂量子力學(大神的戰爭)

5. WiFi穿牆完全指南

6. 為什麼你吃的食物跟廣告上的永遠不一樣?

7. 你知道愛因斯坦人生中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麼嗎?

8. 出生在顯赫世家是怎樣的體驗?

9. 理論物理學家費紙,實驗物理學家費電,理論實驗物理學家費?

10. 這些東西,看過的人都轉瘋了!

相關焦點

  • 自旋軌道轉矩
    值得一提的是,賽道內存(Racetrack Memory)(圖1(c))是目前基於磁疇壁開發的一項新興磁存儲技術。自旋軌道轉矩(Spin-Orbit Torque,SOT)指基於自旋軌道耦合(Spin-Orbit Coupling,SOC),利用電荷流誘導的自旋流來產生自旋轉移力矩,進而達到調控磁性存儲單元的目的(圖2(a))。
  • 進展|基於納米環磁性隧道結的自旋隨機數發生器
    早在2006年,該課題組即製備成功納米環磁性隧道結(NR-MTJ),並通過施加垂直方向的電流,實現了自旋轉移力矩(STT)效應驅動的自由層磁矩翻轉和納米環磁隨機存儲器、以及納米環自旋振蕩器和納米環微波探測器等應用基礎研究[Appl. Phys. Lett. 91 (2007) 122511; Phys. Rev. B 77 (2008) 134432; Phys. Rev.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如果能利用電子自旋這一新的自由度,便能研製出效率更高的信息記錄、存儲和傳輸的新一代電子器件,就這樣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並有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
  • 新材料組合帶來更強大電子「自旋」
    ,為基於「自旋」的磁隨性存取存儲器奠定了基礎,自旋是電子的一種內在特性。它利用電子的自旋和磁矩,使固體器件中除電荷輸運外,還加入電子的自旋和磁矩,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應用於自旋電子學的材料,需要具有較高的電子極化率,以及較長的電子自旋弛豫時間。 人們經常將電子自旋類比於地球自轉。
  • 物理所發現自旋三重態超導電流產生自旋轉移力矩的實驗證據
    研究如何產生、調控和利用自旋極化的三重態超導電流,形成了一個新的前沿方向——超導自旋電子學。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一些理論模型紛紛預言了如何在超導/鐵磁異質結構中產生自旋三重態庫珀對和超導電流。但是,相應的實驗證據卻很稀少。目前,僅有少量實驗研究利用電輸運性質的測量,在一些超導/鐵磁異質結構中觀察到反常的長程關聯,間接推測可能存在三重態超導電流。
  • 進展|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2薄膜中的高自旋霍爾電導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
  • 「電子自旋」趣事(10)——愛因斯坦在磁矩與自旋研究方面的貢獻
    角動量和自旋之間的關係中還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如「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就是一例,但這在量子力學自旋發展史中卻很難看到這方面的記述。愛因斯坦和德哈斯一起曾推導出原子磁矩與電子的軌道角動量成正比,即μ=el/2m.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即一層重金屬中如有電流通過,由於自旋霍爾效應和界面處自旋極化電流與磁子流之間的轉換,可以激發出磁性絕緣體中的磁子流,並在另一側界面經由磁子流與自旋極化電流的逆轉換,變成另一側重金屬中的自旋流,最後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生成相反方向的拖拽電流信號[H. Wu, X.F. Han, et al. PRB 93 (2016) 060403(R)]。
  •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創新磁性翻轉機制突破MRAM技術瓶頸
    特別是隨著以自旋轉移扭矩(spin-transfer torque;STT)為架構的MRAM預計在今年量產,另一種更高效轉移磁矩方向的自旋軌道扭矩(spin-orbit torque;SOT)架構正被看好成為製造下一代MRAM的替代方案。7B9ednc然而,當內存單元不斷微縮至更小尺寸,可能會在其三端式磁穿隧接面(MTJ)結構形成挑戰,甚至影響熱穩定度。
  • 洛倫茲力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電子自旋磁矩或許能夠給出答案
    洛倫茲力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電子自旋磁矩或許能夠給出答案!即運動電子的自旋磁矩在外磁場中為什麼沒有現出來?也就是說,洛倫茲力的形成與電子的自旋磁矩在磁場中的運動表現相關聯?......,這種軌道磁矩效應與電子繞原子核所表現的軌道磁矩效應相雷同。
  • 鈣鈦礦結構RCrO3體系磁性及磁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鈣鈦礦結構RCrO3體系磁性及磁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 VASP計算非線性磁矩和磁各向異性能(自旋軌道耦合)小結
    讀取WA.VECAR和CHGCAR.文件                LNONCOLLINEAR=.TRUE.                MAGMOM= 注意:①對於非線性磁矩計算,要在x, y 和 z方向分別加上磁矩,如MAGMOM = 1 0 0  0 1 0   !
  • ...課題組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L10相FePt中體自旋力矩效應
    -07-03  瀏覽: 自旋電子學的核心研究內容之一,是利用電流產生自旋力矩以操控自旋和磁矩方向,從而開發新型的低功耗信息器件。為解決這些根本性瓶頸問題,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丘學鵬研究員團隊創新地提出在兼具強磁性和強自旋軌道耦合作用的L10相FePt單層膜中探索自旋力矩,示意圖如圖1(a)。團隊首先製備了外延的L10相FePt單層納米膜,再利用霍爾電測量和磁光測量技術探索自旋力矩效應。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 進展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近幾年,基於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 lattice)化合物是揭示和探索包括幾何阻挫、關聯效應和磁性以及量子電子態的拓撲行為等在內的豐富的物理學性質的一個新穎材料平臺。在這些近層狀堆疊的晶體材料中,過渡金屬元素原子呈三角形和六邊形在平面內交替排列,形成了獨特的拓撲結構,例如具有狄拉克錐的電子能帶結構特徵和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平帶特徵等。
  • 石墨烯自旋電子學:從科學到技術
    電子學基於電子及其他載流子的操縱,除了電荷之外,電子還具有一個稱之為自旋的屬性。通過磁場和電場控制自旋,產生自旋極化電流,可攜帶比單獨電荷更多的信息。自旋輸運電子學,或稱為自旋電子學是歐洲石墨烯旗艦計劃研究的主題。自旋電子學研究和開發電子自旋、磁矩以及電荷的固態器件。
  • 自旋電子器件的新製造方法:將有機分子塗覆到金屬上
    值得慶幸的是,電子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還有另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微小粒子,好像圍繞著自己的軸持續地旋轉,創造出可用於傳輸或存儲信息的磁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