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遵循摩爾定律飛速發展的現代電子器件尺寸越來越小,晶片因電荷高速運動和頻繁碰撞引發嚴重發熱,不但造成高能耗,同時限制處理速度與集成密度的提高,成為阻礙當前器件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自旋波不局限於電子導體,可以以「波」的方式在多種介質中無熱耗散、低阻尼、長距離傳播自旋信息,重要的是該過程不需要導電電荷參與,因此這種新機制可以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研究人員設計了異質薄膜結構,以反鐵磁絕緣體NiO作為磁振子高效傳輸通道,拓撲絕緣體Bi2Se3作為高強度磁振子產生源,開創性利用磁振子轉矩效應實現商業廣泛應用的NiFe和CoFeB鐵磁薄膜自旋磁矩180°翻轉。器件在室溫下運行,磁振子轉矩效應顯著,通過進一步調控器件,磁振子轉矩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強。
本項實驗工作證實了自旋波可有效翻轉自旋磁矩,開闢了實現低功耗、高速度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晶片的新途徑,為發展磁振子學新研究方向,激發磁振子器件廣泛探索,促進後摩爾時代器件革新具有深遠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