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紐幾內亞沿岸海流結構及變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3-01 海洋知圈

ADCP觀測顯示紐幾內亞沿岸潛流的流核在厄爾尼諾期間可延伸到表層並且在拉尼娜(La Nina)期間加深,而流核速度隨ENSO變化較小,1980-2018年期間的OFES模式數據合成分析也證實了該結論。這可能和紐幾內亞沿岸潛流在流出所羅門海時3個不同出口海峽的流量分配有關,Vitiaz海峽的地形約束作用使得ENSO信號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該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對紐幾內亞沿岸海域海流垂直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並為進一步研究太平洋跨赤道物質能量輸運過程及其對印尼貫穿流變異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創新群體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的聯合資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項目、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的資助。

Zhang L.*, J. Wu, F. Wang, S. Hu, Q. Wang, F. Jia, F. Wang, and D. Hu, 2020,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currents off the New Guinea coast from mooring measurements, J. Geophys. Res., doi: 10.1029/2020JC016242. 

相關焦點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科研新進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舉行
    2月13日,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啟動會在青島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副局長常旭,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蘇紀蘭院士、陳大可研究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穆穆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孫照渤教授等項目學術專家組成員出席了啟動會。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報導了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物理海洋室的老一輩科學家們,正是用這些「小米加步槍」的初級調研裝備,為我國的物理海洋學發展做出了許多奠基性和開創引領性的成果。 上世紀50年代末,毛漢禮先後領導了我國第一次煙威外海鮐魚漁場海洋學調查、第一次大型綜合海洋考察渤海及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聯合籌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浪觀測小麥島海浪站;翻譯出版了《海洋科學》《動力海洋學》等我國第一批現代海洋專業教材。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為研究其水文動力過程時空變異機理提供了寶貴數據,同時也為探討南海深部沉積搬運過程以及太平洋水體演變、再造邊緣海生命史創造了寶貴的條件,是我國海洋科學近年來一項值得表彰的重要進展。」    藉助於南海潛標觀測網,中科院聲學所、中船重工第七一〇所、中船重工第七一五所等多家海洋儀器設備研發單位,對其自主研發的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溫鹽流剖面觀測儀等海洋觀測儀器設備進行了系列長期海試檢驗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其儀器設備的產品化進程,打破了相關海洋儀器國外產品壟斷的局面。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的支持下,青海鹽湖所溶液結構課題組圍繞硼酸鹽溶液特殊的介穩特性與中科院院士高士揚發現的鹽湖硼酸鹽「稀釋成鹽」現象,採用X射線散射、EXAFS、DFT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