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投放儀器全程觀測南海海洋現象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廣州12月14日電(記者 梁鋼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該航次歷經33天海上調查作業,航行4450海裡,近日圓滿完成任務後勝利返航。

    該航次進行期間,一直遭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作業海域處於3米至4米大浪區。在惡劣海況下,航次首席科學家陳榮裕和隊長何雲開帶領考察隊員,注意人身、儀器安全,頑強完成一個個站位作業,爭分奪秒地完成各項觀測採樣任務。

    作為此航次的一個重要任務,科研人員首次在秋末初冬季節,在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和回收深海潛標系統。這次投放的觀測潛標集成了50臺海洋觀測儀器、35個玻璃浮球、3000米的繫繩,是南海海洋所首次投放的多觀測功能的潛標,將在呂宋口海區工作半年以上,進行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的全程觀測。此外,還成功回收了目前國內最長的系纜剖面儀觀測系統,獲取了定點剖面,長時間序列溫度、鹽度、壓力、流速、流向等深海海洋環境測量數據。

    這個航次共完成水文、沉積取樣、生物拖網及採樣、海洋化學採樣共計390個站次,獲取各類樣品近3000個,還進行全航程走航海流觀測,表層溫鹽度走航觀測和自動氣象站觀測,拋放60個溫度剖面觀測儀。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新華社2月13日報導,通過大洋鑽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鹼性玄武巖。 這是本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新發現。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一、開放航次定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從2004年起在國內率先實施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2011年是開放航次序列的第八個航次。設置南海北部開放航次,旨在探索海上觀測平臺共享機制,發揮國內多方科研力量的綜合優勢,加強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與資源、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南海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海域,對我國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權益維護、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都具有重要科學及社會意義,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戰略海區。然而,由於技術條件有限等多種原因,針對南海的長期連續觀測資料極為匱乏,難以滿足當前南海環境安全保障、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變化應對等提出的迫切需求。
  • 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楊挺團隊完成自主研發寬頻帶海底地震儀南海...
    標誌著本次在南海西北海盆深水區為期7個月的海底地震數據採集試驗順利收官,儀器回收率達到100%。」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投放了自主研發的6臺「磐鯤」,並於11月2日成功回收了其中的2臺。剩餘的四臺「磐鯤」在3800至4100米海底進行了近7個月的地震觀測後,於2020年5月14日至15日被成功回收,記錄了長達209天的地震數據。經現場初步分析,數據質量良好,達到了預期目標。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拍攝到的鯨落圖像(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偉供圖)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國產海洋觀測儀器設備海試現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指出,「一批批科學家、科考隊員、船員踐行南海精神,展現了我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為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與社會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南海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海域,對我國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權益維護、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都具有重要科學及社會意義,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戰略海區。    然而,由於技術條件有限等多種原因,針對南海的長期連續觀測資料極為匱乏,難以滿足當前南海環境安全保障、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變化應對等提出的迫切需求。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2018年11月,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協同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所、廣州能源所,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熱帶海洋氣象所,廣州中科院工業研究院,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等優勢力量共建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video:2017092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博士招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所址廣州,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全所現有職工525人,其中科技人員389人,含研究員35人(博士導師25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114人。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拍攝到的鯨落圖像。
  • 【科研院所】『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一起來了解該研究所對海洋資料浮標的研發過程吧!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秉承「拼搏、務實、開放、創新」的科研攻關精神,研製的海洋資料浮標系統有效支撐並加快促進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健康發展。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越)記者今天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一起了解地球上最為壯美的重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一時間也成為了網絡熱詞。  原來,4月2日下午,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後,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科院南海所二級研究員尚曉東:海洋物理學家 深藍追夢人
    為了了解廣袤海洋中這些難解又迷人的研究,物理海洋學家尚曉東數十年如一日奔赴在遠洋科考第一線,跋涉在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大道上。現在他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學科帶頭人、二級研究員。
  • 南海海洋所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博士王天宇等,與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深圳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 國產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觀測輻射特性
    在白令海公海區域上,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8日成功釋放了裝載著海霧觀測儀器的探空氣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據介紹,此次北極科考應用的這一海霧觀測儀器名為「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可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此次北極科考共計劃釋放40個海霧能見度剖面儀。
  • 自然資源部:2019年我國海洋觀測預警業務平穩運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給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