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反氣旋渦造成海表降溫

2020-11-10 光明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則稱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常被稱為「暖渦」,這些渦旋能夠促進海氣熱量和水汽的交換,有利於雲和降水的形成,對局地海洋環境變化和海氣相互作用過程有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在分析孟加拉灣中尺度渦特徵的過程中發現,該海域反氣旋渦內海表溫度在冬季的時候明顯度低於周圍水體(平均約0.7℃)(圖1),主要原因是孟加拉灣近表層海水鹽度較低,鹽度的垂向變化在海水層化中起主要作用。反氣旋渦內輻聚過程使表層暖水下沉(同溫層加深)的同時,近表層淡水的聚集使混合層變淺。因此,混合層以下、同溫層以上的障礙層厚度增加(約50%,達近50米)(圖2),該障礙層會阻礙熱量的垂向傳輸,在冬季海表失熱的情況下,渦內變淺的混合層使海表溫度降幅大於周圍水體。這一過程會抑制海氣熱量和水汽交換,同時將熱量存儲於障礙層內(出現高達1.1℃的次表層逆溫現象),利於春季海表的迅速增溫。該現象可能普遍存在於冬季海表鹽度較低的海域。該研究結果可為更準確地評估中尺度渦在調節海氣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貢獻以及改進海氣耦合模式提供參考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以Anticyclonic Eddies Enhance the Winter Barrier Layer and Surface Cooling in the Bay of Bengal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何慶友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詹海剛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科院等的支持。

圖1.冬季孟加拉灣中尺度渦內平均垂向溫度、鹽度和密度東西剖面

圖2. 冬季孟加拉灣中尺度渦影響上層海洋層化結構及海氣相互作用示意圖。圖中左側為氣旋渦(Cyclonic eddy),右側為反氣旋渦(anticyclonic eddy);Div.:海表輻散,Conv.:海表輻聚,Evap.:蒸發,MLD:混合層深度,ILD:同溫層深度,BLT:障礙層厚度;青色代表冷而淡的近表層海水,品紅色代表障礙層內暖水,藍色代表深層冷水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科院之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
  • 【中國科學報】南海海洋所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也常被稱為「暖渦」。
  •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刊發: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
    近日,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王雲濤副研究員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上發表論文——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
  • 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然而由於海洋荒漠區遠離大陸,現場觀測數據缺乏,基於衛星遙感的研究多局限於海洋表層,人們對中尺度渦旋在海洋荒漠區生態影響的認識非常有限。 本研究利用具有連續觀測能力的BGC-Argo浮標對NPSG內的多個中尺度氣旋渦和反氣旋渦進行了追蹤和分析。研究發現,中尺度渦旋能夠顯著影響該海區葉綠素次表層最大值(SCM)的分布,然而其與海表層葉綠素濃度的相關性並不顯著。
  • 海表溫度在過去1.2萬年裡持續上升 |《自然》論文
    《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Seasonal origin of the thermal maxima at the Holocene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顯示,全球海表溫度在過去1.2萬年裡一直在上升。
  • 影響旋進旋渦流量計在計量中造成誤差因素
    (2)流量範圍由於規格不同,所以流量計的流量範圍也不同,同時,流量計無法檢測到低於下限的流量,也很難保證其精度;同時,當氣量偏高時,超過標準,會造成損失壓力,脈衝丟失,遺漏計量等等,這種情況下,要想保證其精度,簡直是難上加難。
  • 北半球地漏旋渦一定是逆時針旋轉的嗎?
    研究方向:旋渦與分離流動、流動控制、風沙兩相流動、工業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實驗設備研製等。北半球地漏旋渦一定是逆時針旋轉的嗎?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水流都將向右側偏斜形成如圖4(b)所示的流動,沿紅色封閉周線作速度線積分將形成逆時針的速度環量,從而獲得逆時針旋轉的旋渦強度。同理,在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水流都將向左側偏斜,形成如圖4(c)所示的流動,沿紅色封閉周線作速度線積分將形成順時針的速度環量,從而獲得順時針旋轉的旋渦強度。注意北半球漏鬥旋渦逆時針與傅科擺平面順時針旋轉都是受向右的地轉偏向力造成的。
  • 原來極寒天氣的罪魁禍首是「極地旋渦」,把加、美民眾凍慘了!
    事實上這次整個北美被突然降溫,正是因為極地渦旋不夠強,被其他氣團擠佔了空間,為本不應受其影響的地區帶來了冷空氣。當「極地旋渦」襲擊多倫多時,給多倫多帶來了50年一遇達30多釐米的特大降雪,並造成多倫多中小學、大學停課,商業店鋪關門停業。
  • 新發現:「殭屍旋渦」是新恆星誕生的推手
    計算物理學家菲利普·馬庫斯(Philip Marcus)帶領的研究小組發現了氣體密度的變化是如何導致其不穩定性,後者會產生恆星形成所必須的旋渦。這篇研究被發表在8月20日的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天文學家認為在新恆星出生的前幾個階段裡,密集的氣體雲會坍塌形成一大塊,在角動量的幫助下,旋轉形成飛盤狀的盤狀物,在那裡開始形成原恆星。
  • 我們常見的水流旋渦與地球自轉有關係嗎,科學家告訴你答案
    我們有時會在數百千米的海域看到海水呈蝸牛狀運動,就是因為不同洋流交匯或者某一洋流,急速轉彎造成的。我們常見的與地球自轉有關的牛體漩渦是大氣漩渦和反氣旋渦。地表某處出現強低氣壓中心後,會快速吸引周圍的大氣向中心運動。大氣在長距離運動中受氣悌度幾,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 恆星的誕生需要旋渦,並非天方夜譚
    但第一步是錯誤的,不是「重力坍縮」,而是「旋渦旋聚」。「旋渦旋聚」才能自然出現後面的三步。「旋渦學說」始自笛卡爾。雖然那時的理論並不完善,但其哲學思想是正確的。現在,我完善了旋渦學說,明確指出:旋渦裡面旋出物質,旋出星球,旋渦就是宇宙。旋渦之外、旋渦誕生之前就是虛空,沒有物質的、暗無天日的、老子的虛空。太空裡的旋渦形態是地球上兩個反向旋渦面對面扣在一起的樣子。
  • 新研究首次發現磁渦環
    現在,一個國際團隊報告了在由磁性材料釓鈷製成的小柱子內意外發現磁性結構。  近日,科學家在刊登於《自然—物理》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通過觀察亞微米的環狀結構,他們將其確定為磁渦旋環。  確定磁鐵內部的磁化排列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對於微觀和納米尺度的結構,這方面的研究通常僅限於觀察表面下的淺層。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論文以Vortices as Brownian Particles in Turbulent Flows(湍流中旋渦的布朗運動)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發生隨機的布朗運動,這一現象由英國植物學家布朗(R. Brown)於1827年發現。愛因斯坦(A.
  • 廣州海洋局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獲新發現
    ◎郭斌斌/文記者近日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在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著名地學綜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 五運六氣與太陽風暴
    正文共:2376字,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1962年,美國「水手2號」探測器發現,太陽會在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時爆發太陽風暴。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行星誕生於吸積盤上,遵守「提丟斯-波德法則」。「旋渦」學說認為:恆星系本就是個旋渦。恆星系旋渦會產生一系列次級小旋渦。次級小旋渦會旋聚成行星和衛星。旋渦裡有引力、斥力。引力向中心旋聚物質,斥力向外圍排斥物質形成殼層。旋聚自然有自轉、公轉,不需要上帝再踢上一腳,也不需要挖空心思為萬有引力美容。
  • 研究發現頁巖氣頁巖油不可取緣由
    要說明頁巖氣頁巖油不可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頁巖氣頁巖油的開採技術才能更清楚。、潤滑、防衝撞、防摩擦、保溫、降溫等作用的自然保護層(天然氣和油)產生破壞作用,可致使該區域被破壞的巖石在地球運動中發生摩擦,點燃頁巖中殘留的天然氣和油並直接造成山火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