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
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較2018年高8.5毫米《藍皮書》顯示,1870—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過去十年(2010—2019年)平均值高於187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十年,2019年比常年(1981—2010年,下同)高0.27℃。1955—2019年,全球0—700米海洋熱含量增長速率為3.1×1022焦耳/10年~3.8×1022焦耳/10年。
-
海平面上升會帶來哪些危害?研究表明:海冰消融,海水溫度上升
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沿海的海平面上升了9釐米。到2050年,中國沿海的海平面將從2000年上升13到22釐米……最近,國家海洋局公布了海洋領域的重大發現。研究表明,中國沿海的海平面在過去30年上升了9釐米,天津上升最快,是20釐米,接著是上海,12釐米,遼寧、山東和浙江都超過10釐米,福建和廣東更低,從5釐米到6釐米不等。
-
科學網—研究揭示200萬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本報訊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重構了過去200萬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
最新研究:格陵蘭冰蓋本世紀質量損失預計創1.2萬年來之最
Jason Briner 攝中新網北京10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隨著北極變暖,格陵蘭冰蓋的質量損失一直在推動海平面上升,其質量損失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顯著增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稱,格陵蘭冰蓋在本世紀的質量損失預計將超過過去1.2萬年裡的任何時期。該研究論文的模擬基於高碳排情景,覆蓋了格陵蘭西南地區。
-
研究發現反氣旋渦造成海表降溫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則稱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常被稱為「暖渦」,這些渦旋能夠促進海氣熱量和水汽的交換,有利於雲和降水的形成,對局地海洋環境變化和海氣相互作用過程有重要影響。
-
2.3億年前,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通過地質證據,科學家了解到,地球氣溫在過去數十億年裡一直在變化。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自然》論文發表指數:中國學術影響力持續上升
《自然》雜誌今日出版了增刊「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 (NPI)」。增刊編輯一致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科學界的主導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增刊編輯預測,中國「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逐步成為亞太地區 NPI 的首要貢獻者」。中國在 2013 年已經取得不俗進展,中國科學院 (CAS) 首次將東京大學擠下 NPI 學術機構排名的榜首位置。
-
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
-
一場雨下100萬年,海水溫度40度,2.34億年前生物大洗牌或重現
100萬年的降雨,海水溫度達到40度2.5億年前,恐龍稱霸地球,同一時期的哺乳動物只能猥瑣發育,直到恐龍在6500萬年,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滅亡之後,哺乳動物才進入統治時代。,真的就能給地球2.34億年帶來一場100萬年之久的降雨嗎?
-
氧化碳水平將達330萬年來最高值!每年以2.5ppm上升
據外媒報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到202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將高於過去330萬年以來的任何時候。 研究小組分析了從加勒比海深海沉積物中採集的針頭大小的微小化石化學成分。
-
2.34億年前,發生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降雨,形成原因讓人類警惕
可是2.34億年前,地球迎來了一場持續200萬年之久的持續降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樣漫長的降雨會是多麼可怕的災難了。相信那個時候,地球到處都是洪水,無法適應在水中生存的生物基本都滅絕了,而恐龍起源於水中生物,所以在大滅絕之後,才能夠迅速崛起。
-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刊發: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
近日,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王雲濤副研究員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上發表論文——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發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大氣圈1.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0℃,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四暖年份;且過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
-
海平面上升66米後,中國哪些城市會消失?
有衛星數據顯示,2014年相較於1993年,海平面上升了2.6英寸,差不多6釐米左右,現在每年海平面上升1/8英寸,差不多是0.3釐米。如果以10年為時間單位,差不多每個單位上升3釐米,這應該是可以明顯感受到海岸線在向內部移動的。我在海邊長大,這幾年拿卡車拉沙子和石頭過來填海的情況是越來越多了,如果不填的話,估計很多海邊的養殖場都要消失了。
-
地球溫度未來或上升3至7攝氏度:酷熱程度人類將無法忍受
據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環境與資源跨學科項目古氣候學家施奈德(Carolyn Snyder)通過重構過去200萬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得出這一結論。 報告的新數據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若增加一倍,全球溫度最高甚至可上升9攝氏度,此升幅足以令冰蓋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數十公尺。
-
【中國科學報】南海海洋所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也常被稱為「暖渦」。
-
冰蓋融化比以往1.2萬年都嚴重,人類怎麼辦?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自然》期刊上刊登了一篇與格陵蘭島有關的氣候報告。然而結果並不樂觀,因為格陵蘭島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在本世紀融化的冰蓋將超過過去1.2萬年的所有融化總量。儘管模型所採取的數據來自格陵蘭島的西南區域,但同樣具有警示作用。
-
2018考研英語雙語閱讀:本世紀末地球溫度將上升2℃
近日,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全球溫度有90%的概率在本世紀末將進一步上升, 上升幅度達2℃到4.9℃。 對過去50年各國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上三個指標的變化趨勢,研究成果發表在上周的《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上,論文中稱預計到2100年,全球氣溫平均上漲3.2℃。
-
從萬古寒冰中追溯「氣候記憶」:今天人為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想像中更高更快
但在這段時間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為長達1萬年的嚴寒帶來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相對溫暖。但時間倒退得越遠,可用的信息就越少,識別這種短暫事件就越困難。「石筍保存了洞穴形成時溫度和降雨量的信息。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使用鈾釷年代測定法非常精確地測定其年代,從而比較不同地區氣候事件發生的時間。」Corrick說。結果顯示,11.5萬到1.17萬年前,地球發生了超過25次突然變暖事件,其中23個是同步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