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研究揭示200萬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重構了過去200萬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這是迄今為止時間跨度最長的地球表面氣候重構研究。研究人員認為,目前的大氣層溫室氣體水平可能使未來地球溫度上升3℃至7℃。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地球氣候系統動力學和敏感度的認識極大地依賴於對過去氣候的重構。但之前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重構僅針對孤立的時間窗口,如過去兩萬年,跨越冰期的不間斷重構一直沒有過。

美國加利福尼史丹福大學的Carolyn Snyder使用源自59個海洋沉積巖心的逾兩萬個海洋表面溫度重構結果,以1000年為間隔,重構了過去200萬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她發現,一開始溫度逐漸下降,直到120萬年前左右這種降溫趨勢停滯,表明全球變冷並非導致中更新世過渡(125萬—70萬年前)的唯一原因。當時地球氣候從4.1萬年左右的冰河周期向10萬年左右的周期轉變。

最後,Snyder等人認為,結合大氣層二氧化碳的記錄,此次重構預估未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將上升3℃至7℃,即使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目前水平。(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6-09-27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揭示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全球的平均溫度
    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全球溫度是怎樣的。研究表明,當時全球的平均溫度比20世紀的溫度低了約6攝氏度,這足以引發地球上的激烈變化,這會對地球上的生命產生巨大影響。科學家們利用大量的數據得出了這個結論。
  • 新研究揭示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全球的平均溫度
    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全球溫度是怎樣的。研究表明,當時全球的平均溫度比20世紀的溫度低了約6攝氏度,這足以引發地球上的激烈變化,這會對地球上的生命產生巨大影響。科學家們利用大量的數據得出了這個結論。
  • WMO:1月至9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創紀錄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最新報告,2016年1月至9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達到有記錄以來最高值,超過上世紀平均值(14.1℃)0.89℃。  全球大部分陸地出現溫度超過平均水平的狀況。高溫在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墨西哥南部至中美洲、南美洲北部大部分地區、非洲東部、中南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區、中亞和俄羅斯北部部分地區,以及亞洲東南部島嶼等地尤為明顯。
  • 自1980年以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上升了約1攝氏度
    據WMO報導,2018年世界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標準1850~1900年平均高1.0度,14.68度.雖然不是2016年創下觀測史上最高平均氣溫的記錄,但在相同溫度下是第2、第3的15年、17年之後是第4位.從2015年開始連續4年持續了創紀錄的高溫。另外,觀測史上氣溫較高的年份的前20位集中在這22年間。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2300萬年來都沒這麼高過,會有何種後果
    我們都知道地球巖質表面的外層罩著一層大氣層,它是所有生命物種賴以生存的基礎,在大氣層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N₂),其次是氧氣O₂,這就是氬氣(Ar),二氧化碳(CO₂)和氖氣(Ne)等了。之後研究人員又通過研究銀杏等古代植物的化石遺骸發現直到2300萬年前,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濃度都不如現在高,並且認為在從現在往前上溯2300萬年的時間裡,二氧化碳的濃度大多在230ppm到350ppm左右波動,可以說是遠低於現在的二氧化碳濃度。
  • 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100-200萬年!
    來源:新浪科技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的平均繁衍壽命為321萬年,大型哺乳動物比小型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更長。對於無脊椎動物而言,它們持續存活的時間更令人印象深刻,其平均繁衍壽命在500萬-1000萬年之間。
  • 全球表面平均溫度(GMST)比率的有限上升激起了關於氣候變化的爭論
    據了解,全球表面平均溫度(GMST)比率的有限上升激起了關於氣候變化的爭論,在一片辯論聲中,Kevin Trenberth 指出自然的氣候通量——該通量比一般認為的要大——可以壓制全球背景下的變暖,造成穩定狀態的比率,或者使其出現全球變暖停滯的hiatuses現象,而這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 這場雨下了200萬年
    史前有一場雨一下就是200萬年——卡尼期洪積時間盤古泛大陸海水溫度突升。火山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這密不透風的網中,把地球包裹地死死地,氣溫逐漸提高。這時的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桑拿房一樣,相當一部分陸生爬行動物和海洋動物遭受重創,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敗,直至消亡。這一場大災難便是著名的卡尼期洪積事件(Carnian Pluvial Episode)。
  • 地球的平均溫度是多少?
    對比之下,火星的平均表面溫度是零下55攝氏度,但是這顆紅星球在溫度上也有一些變化,溫度範圍最高時是在午時赤道溫度可以達到20攝氏度,最低時是在極點溫度低至零下153攝氏度。然而平均來講,火星溫度要比地球溫度低很多,因為火星正好處於「宜住區」邊緣,並且火星薄薄的大氣層,不足以保留熱量。
  •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CREDIT:J. Hoyal Cuthill and N. Guttenberg.)(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埃塞克斯大學Jennifer F. 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100-200萬年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體型龐大的藍鯨在海洋中繁衍存活了大約450萬年,然而尼安德特人卻在幾十萬年時間裡滅絕消失,這些生物具有所有物種的代表性嗎?物種在滅絕之前通常能存活多長時間?
  • Natur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空間格局多指標集成
    【前沿報導】Natur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空間格局多指標集成基於多種類型的氣候代用記錄,利用數理統計方法格點化重建古氣候變化空間格局,已成為闡明古氣候變化的空間特徵和區域差異,捕獲重大古氣候環境事件區域協同變化規律,探究區域生態環境歷史空間演變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研究方向。
  • Nature Geoscienc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序列多指標集成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序列多指標集成過去百年增溫(現代暖期)是歷史的重複還是前所未有?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古氣候定量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回答該問題的可能途徑是:利用氣候代用記錄定量化重建古溫度變化序列,釐定現代暖期的位置。
  • 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專家今向市民解讀氣候...
    上海颱風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員今天將在市科學會堂向普通市民作一場名為「全球氣候變暖潛伏生存危機」的報告,根據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使海平面上升,這會在未來造成人類的生存危機。  本報記者 劉晶晶  百年來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去年熱辣的夏天令市民們記憶深刻。
  • 2.3億年前地球變「桑拿房」,暴雨下了200萬年,形成原因正在出現
    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溼漉漉的地層需要200萬年的時間才能形成。 這一地層上的變化發生在除了南北極以外的現今所有地區的地層中,因此只有一種解釋,降雨發生三疊紀中期全球的範圍內。 最終,這一特徵現象被稱為「卡尼亞洪積事件」。
  • 地球溫度未來或上升3至7攝氏度:酷熱程度人類將無法忍受
    據外媒報導,項年代跨度時間最長的地球表面溫度研究顯示,即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維持在現有水平不變,未來地球平均溫度仍可能上升
  • 八月份全球海洋表面溫度又升高 創最熱記錄
    9月16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其網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全球氣溫統計數據。該數據顯示,全球海洋剛剛度過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8月和最熱的一個季節(即6月至8月,北半球為夏天,南半球為冬天)。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鄒建文課題組通過對全球來自於324篇文獻的4590組原位觀測資料的集成與定量估算研究,辨析了全球不同氮肥管理生態系統氨排放係數的差異性特徵
  • 相比工業革命前 全球平均溫度已上升超1攝氏度
    中國網11月11日訊 據巴西媒體報導,相比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1.02攝氏度,這也是有記錄以來地表平均溫度升高首次超過1攝氏度。英國氣象辦公室將2015年1月至9月的地表均溫與1850到1900年觀測到的地表溫度做了對比,並得出結論:當前地表溫度已經相比工業革命前的水平上升了1.02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