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1987年冬季開始我國已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增溫影響可能還將持續數個世紀。上海颱風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員今天將在市科學會堂向普通市民作一場名為「全球氣候變暖潛伏生存危機」的報告,根據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使海平面上升,這會在未來造成人類的生存危機。
本報記者 劉晶晶
百年來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去年熱辣的夏天令市民們記憶深刻。去年上海市年平均氣溫17.6℃,是有氣象記錄134年以來歷史最高值,由於去年10月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值,造成本市氣象意義上的入秋比常年偏晚一個月,為歷史最晚記錄。近20年上海呈現明顯的溫度升高趨勢。
這不僅僅是上海的個別現象。觀測表明,近100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74℃,百年來14個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06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60-1990年平均偏高0.42℃,排百年以來第六位。我國的氣溫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基本同步,尤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從1986/1987年冬季開始,中國已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2006年為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與1998年持平。
氣候變暖「逼迫」冰川退縮
受全球變暖影響,北極區冰圈的範圍在縮小,冰川在退縮。近50年來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為1.8毫米/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達2.5毫米/年。
氣候變暖還引起其它氣候變化異常,中高緯大陸地區降水明顯增加,非洲降水明顯減少,我國西部、華南降水呈增加趨勢,華北、東北大部降水呈減少趨勢。受氣候乾暖、湖面蒸發量增大影響青海湖水位明顯下降、面積萎縮。
由於海面溫度的升高,,強風暴個數明顯增多,2006年的超強颱風「桑美」登陸時風力為建國以來最強,浙江、福建等省死亡451人,直接經濟損失196.6億元。
增溫影響將持續數個世紀
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在未來100年還將上升1.1-6.4℃。這可能是近1萬年中增溫最顯著的。
全球乾旱和半乾旱區變得更幹,北半球雪蓋和海冰範圍將進一步縮小,海平面將上升0.18-0.59m,一些極端事件,如高溫天氣、強降水、亞洲季風降水變化、中緯度風暴、強熱帶氣旋、旱澇事件發生的頻率會增加,這些影響會持續數個世紀。
我國溫度增加的幅度將由南向北增大,西北地區氣溫上升明顯。我國未來百年降水將增加,預計2020年全國降水增加2~3%;2050年全國降水增加5~7%;2100年全國降水增加11~17%。
變暖將促使海平面繼續上升,到2050年約上升12~50釐米,珠江、長江、黃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107釐米。到2050年大部分地區冰川融水將呈持續增加趨勢,徑流增加。內蒙古、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穩定積雪區降雪量呈增加趨勢。高原凍土將全面、持續退化。
珠江三角洲沿岸可能淹沒
全球變暖對未來我國國民經濟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氣候變暖後,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會加劇;農業可能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大,許多地區作物將減產。長江上遊降水量可能增加,地質災害增多,突發的滑坡、泥石流對三峽水庫會形成巨大衝擊,對水庫調度運用、蓄水發電和航運也將產生不利影響。50年後氣溫升高約2.0℃,多年凍土融化下沉將威脅青藏公路、鐵路的安全運營和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
海平面上升後,中國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區可能淹沒,嚴重影響河口灣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經濟。我國目前海岸侵蝕現象已經比較普遍,西南地區泥石流和滑坡發生頻次增加,沙漠化不斷加劇。全球氣候變暖使紅樹林和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海南和廣西海域已發現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現象。我國沿海赤潮災害20世紀80年代後趨於頻繁。氣象災害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損失在不斷增加。
人類活動是變暖的主要原因
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結論,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與信息證明近50年的氣候變暖大部分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人類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熱帶雨林的砍伐造成大氣中CO2等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明顯增加,尤其是CO2可能已達到了過去42萬年以來的最高值。
李永平研究員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為此需要全球行動。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十一五」期間規劃《綱要》確定的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要求,並指出將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指標和實行問責制度。但「十一五」開局之年,節能減排兩大指標均未能完成,只下降了1.23%/GDP,未來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