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專家今向市民解讀氣候...

2020-12-05 搜狐網

  從1986/1987年冬季開始我國已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增溫影響可能還將持續數個世紀。上海颱風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員今天將在市科學會堂向普通市民作一場名為「全球氣候變暖潛伏生存危機」的報告,根據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使海平面上升,這會在未來造成人類的生存危機。

  本報記者 劉晶晶

  百年來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去年熱辣的夏天令市民們記憶深刻。去年上海市年平均氣溫17.6℃,是有氣象記錄134年以來歷史最高值,由於去年10月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值,造成本市氣象意義上的入秋比常年偏晚一個月,為歷史最晚記錄。近20年上海呈現明顯的溫度升高趨勢。

  這不僅僅是上海的個別現象。觀測表明,近100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74℃,百年來14個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06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60-1990年平均偏高0.42℃,排百年以來第六位。我國的氣溫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基本同步,尤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從1986/1987年冬季開始,中國已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2006年為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與1998年持平。

  氣候變暖「逼迫」冰川退縮

  受全球變暖影響,北極區冰圈的範圍在縮小,冰川在退縮。近50年來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為1.8毫米/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達2.5毫米/年。

  氣候變暖還引起其它氣候變化異常,中高緯大陸地區降水明顯增加,非洲降水明顯減少,我國西部、華南降水呈增加趨勢,華北、東北大部降水呈減少趨勢。受氣候乾暖、湖面蒸發量增大影響青海湖水位明顯下降、面積萎縮。

  由於海面溫度的升高,,強風暴個數明顯增多,2006年的超強颱風「桑美」登陸時風力為建國以來最強,浙江、福建等省死亡451人,直接經濟損失196.6億元。

  增溫影響將持續數個世紀

  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在未來100年還將上升1.1-6.4℃。這可能是近1萬年中增溫最顯著的。

  全球乾旱和半乾旱區變得更幹,北半球雪蓋和海冰範圍將進一步縮小,海平面將上升0.18-0.59m,一些極端事件,如高溫天氣、強降水、亞洲季風降水變化、中緯度風暴、強熱帶氣旋、旱澇事件發生的頻率會增加,這些影響會持續數個世紀。

  我國溫度增加的幅度將由南向北增大,西北地區氣溫上升明顯。我國未來百年降水將增加,預計2020年全國降水增加2~3%;2050年全國降水增加5~7%;2100年全國降水增加11~17%。

  變暖將促使海平面繼續上升,到2050年約上升12~50釐米,珠江、長江、黃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107釐米。到2050年大部分地區冰川融水將呈持續增加趨勢,徑流增加。內蒙古、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穩定積雪區降雪量呈增加趨勢。高原凍土將全面、持續退化。

  珠江三角洲沿岸可能淹沒

  全球變暖對未來我國國民經濟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氣候變暖後,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會加劇;農業可能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大,許多地區作物將減產。長江上遊降水量可能增加,地質災害增多,突發的滑坡、泥石流對三峽水庫會形成巨大衝擊,對水庫調度運用、蓄水發電和航運也將產生不利影響。50年後氣溫升高約2.0℃,多年凍土融化下沉將威脅青藏公路、鐵路的安全運營和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

  海平面上升後,中國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區可能淹沒,嚴重影響河口灣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經濟。我國目前海岸侵蝕現象已經比較普遍,西南地區泥石流和滑坡發生頻次增加,沙漠化不斷加劇。全球氣候變暖使紅樹林和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海南和廣西海域已發現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現象。我國沿海赤潮災害20世紀80年代後趨於頻繁。氣象災害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損失在不斷增加。

  人類活動是變暖的主要原因

  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結論,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與信息證明近50年的氣候變暖大部分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人類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熱帶雨林的砍伐造成大氣中CO2等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明顯增加,尤其是CO2可能已達到了過去42萬年以來的最高值。

  李永平研究員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為此需要全球行動。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十一五」期間規劃《綱要》確定的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要求,並指出將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指標和實行問責制度。但「十一五」開局之年,節能減排兩大指標均未能完成,只下降了1.23%/GDP,未來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0.74度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今天上午在京開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做了《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是不爭事實。目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百萬分之一單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過了近65萬年以來的自然變化範圍,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0.74度。  報告中說,自1750年以來,全球累計排放了1萬多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發達國家排放佔80%。
  • 中國近百年來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攝氏度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指出,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中國從1908年到2007年的近百年來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攝氏度。  白皮書說,中國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自1986年以來,中國已經歷了21個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統氣象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
  • 近50年我國大部呈增溫趨勢北方最明顯 專家解讀趨勢
    我國北方增溫在過去50年更為明顯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最近50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過去100年的兩倍。20世紀後半葉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近百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要高。」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吳其岡: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全球增暖是當今地球科學的熱門研究領域,也是國際社會爭論較多的熱門話題。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大幅增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目前溫室氣體的濃度遠遠超出了過去80萬年自然變化的範圍,全球平均溫度增溫大約1.1°C,1950年後北半球的平均溫度很可能是過去1300年內最溫暖的時候。
  • 臺灣島發「低燒」 近百年平均氣溫升0.8度(圖)
    臺灣島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0.8度。圖為福壽山農場的鴛鴦湖,10月時湖底竟然出現龜裂。(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12月30日消息 臺灣氣象部門發布近百年臺灣島的氣候變化報告顯示,「臺灣島在發燒」,而且越來越熱。
  • 秦大河: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6.4度
    秦大河: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6.4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6:54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今年暖冬天氣一直是全球議論的焦點,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暖冬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氣候變暖很可能是人為溫室氣體增加所造成的。
  • 全球控溫目標解讀: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限制在2℃
    5月9日,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宣講會,請來業內專家解讀第五次評估報告中第二、三工作組報告的內容。今天,科技日報帶您翻開這兩份報告,關注我們共同生存的星球上所發生的變化。  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限制在2℃  IPCC第二工作組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所有大陸和各大海洋都在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在許多情況下,全世界尚未做好應對不斷變化氣候風險的準備。
  • 專家預計未來20年全球溫度將升高0.3至0.7度
    專家預計未來20年全球溫度將升高0.3至0.7度 2015-05-07 20:18:0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全球地表溫度創最高值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潔清)據英國《衛報》報導稱,世界氣象組織(WMO)25日在日內瓦發布最新報告說,受強厄爾尼諾和人類活動引發的全球變暖影響,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創下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經世界氣象組織的盤點和分析,判定造成這一情況的成因是受人為活動引發的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
  • 專家稱氣候變暖毋庸置疑 將多方面影響日常生活
    專家稱氣候變暖毋庸置疑 將多方面影響日常生活 11日在北京召開的氣候傳播國際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描繪了未來氣候變化之下的生活圖景。  「氣候變暖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在會上開門見山。她指出,最近三十年中的每個十年都比1850年以來之前的任何一個十年溫暖。
  • 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原標題: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7日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9℃,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1.5至2.0℃。報告指出,有95%的可能性,人類活動是自1950年代以來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論文推薦| 姚宜斌:Bevis公式在不同高度面的適用性以及基於近地大氣溫度的全球加權平均溫度模型
    E-mail:ybyao@sgg.whu.edu.cn摘要:加權平均溫度(Tm)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反演可降水量(PWV)過程中的關鍵參量。利用Bevis公式和地表溫度可以方便地得到地表附近的高精度Tm估計值。然而,不少研究指出,Bevis公式在高海拔地區存在較大誤差。
  • "後天"真的會來 專家稱鹽環流關閉百年後可能出現
    在14日舉行的上海氣象災害防禦對策研討會上,中國氣象局的丁一匯研究員作了「極端氣候事件」的報告。他表示,按照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後天》中溫鹽環流關閉的情景在百年之後有可能出現。   據丁一匯介紹,未來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預計上升
  • 研究揭示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趨勢及潛在影響因素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25日,《氣候動力學》(Climate Dynamics)發表題為《近100年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趨勢及潛在因果關係》(Long-term Trends in Arctic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Causality over the Last 100 Years)的文章,揭示了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變化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
    根據氣候代用資料和儀器觀測的近2000年來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化,顯示出從上個世紀開始溫度急劇上升,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來溫度最高的兩年。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溫最為明顯。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個50年時段的平均溫度都高,並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 ​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全球平均地表溫度連續三年破紀錄
    ,發布2016年全球氣溫數據,以及討論2016年最重要的氣候變化趨勢。根據NASA和NOAA科學家們的獨立分析,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並且全球平均地表溫度連續三年破紀錄。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6300個地點的測量結果,發現自19世紀後期以來,地球的平均地表溫度已經升高了大約2.0華氏度(1.1攝氏度),很大程度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在大氣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與太平洋海溫異常息息相關。
  • 溫室氣體變濃人類之過 氣候真的是在變化嗎
    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
  • 全球變暖氣候遭破壞,難道人類遲早要脫離地球
    有人針對地球近百年來的平均氣溫變化繪製了圖表,並發現地表溫度,平均上漲了6℃左右。而這100年是人類科技進步極為快速的100年。有專家學者認為,溫室效應的出現與人類的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倘若沒有人類活動,地球將維持在冰川時期的溫度。
  •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來源:經濟日報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全球氣候變暖、氣候風險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世界氣象組織的氣候狀況監測表明,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201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0℃左右,位於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四位;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海洋熱含量最高的一年,海平面持續上升,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遠低於平均值;全球天氣、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以上,發生次數為1980年以來最多。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日益凸顯,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