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古寒冰中追溯「氣候記憶」:今天人為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想像中更高更快

2020-09-05 科學網

作者:唐鳳

冰芯 圖片來源:Christoph Nehrbass-Ahles

今天,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最大躍升要高6倍、快近10倍。

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

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

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但在這段時間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為長達1萬年的嚴寒帶來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相對溫暖。但時間倒退得越遠,可用的信息就越少,識別這種短暫事件就越困難。

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氣候物理學家Christoph Nehrbass-Ahles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因為只能獲得最近10萬年的高解析度(這裡指100年到10年的時間解析度)數據,而上一次溫暖的間冰期大約在12萬年前,這已經超過了可以獲得高解析度數據的時間窗口。

此外,由於對過去氣候的精確日期記錄相對較少,氣候突變是否同時發生也很難確定,「氣候記錄的精確年代測定是關鍵。我們需要確切地知道在每個地點發生突變的時間,以便加以比較。」另一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生Ellen Corrick告訴《中國科學報》。

消除汙染

通常,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從南極洲、格陵蘭島和低緯度地區高山鑽取的冰芯追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波動。但一直以來難以獲得高解析度數據的部分原因是從冰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術造成了汙染。

為此,Nehrbass-Ahles團隊及瑞士伯爾尼大學等機構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從古冰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新方法,比之前技術的精確性高3倍。他們開發的碎冰技術不涉及金屬部件之間的摩擦,因為摩擦會產生二氧化碳。新方法允許他們測量濃度在百萬分之一(ppm)以內的二氧化碳。

隨後,研究小組分析了在南極洲東部一個最高點鑽取的3500米長的冰芯。結果顯示,樣本時間在45萬到33萬年前,這段時間包括了一個完整的冰河時代和前後間冰期。平均而言,每個數據點與其相鄰數據點之間的距離約為300年,在時間解析度上比以前的研究提高了4到6倍。

研究人員還認為二氧化碳的猛增是由大西洋洋流輸送帶變化造成的。當墨西哥灣流減弱時,暖流給北大西洋海域帶來的熱量就會減少。Nehrbass-Ahles說,海洋表面溫度的變化,反過來會導致熱帶地區天氣模式改變,引發溼地收縮。儲存在沼澤中的富含碳的物質發生分解,從而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氣候變暖。

「這是我們第一次獲得高解析度的間冰期二氧化碳數據。」Nehrbass-Ahles說,「在所研究的時間及全部氣候條件下,二氧化碳都出現了百年尺度的躍增。這些數據對『訓練』氣候模型以更好地預測未來氣候非常有用。」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古氣候學家Shaun Marcott說,新分析顯示,地球氣候「變化的速度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由此造成的生態系統變化雖然短暫,但可能影響深遠。

廣泛同步

來到地球另一端,同樣在最後一個冰河時期,這裡不僅迎來了溫暖的氣候,而且不同大陸同時面臨著氣候變化。

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格陵蘭島的快速變暖事件與整個歐洲大陸的溫度升高,以及亞洲和南美洲季風地區的降雨變化都有關聯。換句話說,當時地球大範圍氣候突變是同時發生的。

Corrick團隊及合作者收集了63份已發表的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洞穴遺址石筍記錄。來自丹麥、英國、德國、中國、法國和瑞士等國的科學家已經為這些數據集工作了20年。

「石筍保存了洞穴形成時溫度和降雨量的信息。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使用鈾釷年代測定法非常精確地測定其年代,從而比較不同地區氣候事件發生的時間。」Corrick說。

結果顯示,11.5萬到1.17萬年前,地球發生了超過25次突然變暖事件,其中23個是同步發生的。從北極到南部亞熱帶地區,「丹斯伽阿德—厄施格爾」氣候變暖事件期間,格陵蘭島變暖、歐洲變暖及降雨變化、亞洲季風加強和南美洲季風減弱,都是在幾十年內相繼發生的。

這些發現為開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提供了重要信息,並證明了深刻的氣候變化可能同時發生,這突出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

論文合作者、劍橋大學的Eric Wolff表示,這些發現解決了古氣候群落長期以來的難題,即熱帶和北極之間的氣候變化是同步的。

人為排放前所未有

此外,一個觸目驚心的結論是,今天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想像的更高、更快。

2008年,伯爾尼大學冰芯專家的研究顯示,過去80萬年裡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一直比今天低得多。從那時起,研究人員就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Nehrbass-Ahles團隊發現,在其研究的12萬年間,出現了8次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事件。而且有7次持續了100年以上,其中6次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超過9ppm。相比之下,在工業革命初期人類活動向空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全球平均含量約為280ppm。

Nehrbass-Ahles表示,目前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遠遠超過了前幾次間冰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自然上升速度是過去十年中人類驅動速度的近1/10。而且,在過去的100年裡,二氧化碳濃度最大的增幅大約是15ppm,相當於過去6年裡人類活動造成的增加。

伯爾尼大學的Thomas Stocker說:「乍一看,這似乎不重要,但考慮到實現1.5攝氏度的氣候目標,這樣的增加無疑是巨大的,這項研究結果使我們在保護氣候方面面臨更大壓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817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5538

相關焦點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佔比之低超出想像!關於大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幾個數字2020年初,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濃度為412PPM(parts per million,以體積計),或者為622PPM(以質量計)。
  • 揭秘「古老氣候記憶」
    ,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最大躍升要高6倍、快近10倍。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
  •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疫情也無法阻止上升趨勢
    儘管人類已經日益重視二氧化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不過根據最新記錄數據來看二氧化碳含量依然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科學家自1958年以來,在夏威夷毛納羅阿天文臺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並繪製了一條穩步加速上升的曲線。
  • 不僅影響氣候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還會讓人變笨
    不僅影響氣候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還會讓人變笨 2019-12-24 16:56: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 古老線索揭秘末次冰期氣候
    ,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最大躍升要高6倍、快近10倍。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
  • 古老線索揭秘末次冰期氣候情況
    今天,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最大躍升要高6倍、快近10倍。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
  • 海平面上升速度比想像中更快!對發展中國家威脅最大​
    對歷史模型中海平面響應能力的比較表明,以往對海平面上升變化的預測過於保守,換句話說——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可能會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快。該結果現已發表在《Ocean Science》上。在過去的150年裡(即所謂的工業化時期),海平面一直在上升,且上升的速率越來越快(加速度為正)。
  • 追蹤冰河時代氣候變暖的足跡
    作者 | 唐鳳今天,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最大躍升要高6倍、快近10倍。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但在這段時間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為長達1萬年的嚴寒帶來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相對溫暖。
  • 今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23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科學家在《地質》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說,了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對了解地球的氣候系統至關重要」,因為它「對全球溫度具有控制作用」 。據關注科學家聯盟稱,氣候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不成比例增長引起的,這主要是由於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砍伐或燃燒用作碳儲存的森林而造成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的2013年研究發現,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不僅是人類造成的,而且「對人類和自然系統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 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突破400ppm意味著什麼
    作為全球大氣監測網的成員站之一,我國青海瓦裡關站的觀測數據則代表了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狀況。《201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1年青海瓦裡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為392.2ppm,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值390.9ppm,創下1990年建站以來的新高。
  • 現如今二氧化碳濃度刷新紀錄,並且持續飆升
    哈嘍大家好,三火奇聞每天為大家分享奇聞,我們來看一下吧?眾所周知,地球大氣成分中,佔據最多分量的是氮氣,其在大氣層中約為78%,而氧氣大約為21%,剩下的1%是其它各種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氣等等。
  •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會使人變笨嗎?_二氧化碳傳感器
    一夜密閉,室內外二氧化碳相差3倍  我們每分每秒的呼吸,都在產生二氧化碳,那麼到底多少人在密閉的環境中,會令CO 的含量迅速超標?  有專家曾做出過計算,那就是一個人每天夜裡按10h計算,要排出200-300L二氧化碳,如果是在密閉的環境中,一夜之後室內的二氧化碳是室外的3-7倍,若是多人房間則更為嚴重,加之室內通風不良,那麼含量會更多,在室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同時,室內細菌也會更容易滋生。
  • 再過5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330萬年來的最高點
    一組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團隊最近在《自然:科學報導》上發表文章稱,2025年,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超過過去330萬年的水平。研究者分析了從加勒比海底採集到的微化石的化學組成,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了約330萬年前「上新世」時期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那時地球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攝氏度,兩極冰蓋比現在小,海平面比現在高。
  • 人為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伯爾尼大學的專家證明了過去80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始終遠低於今天到目前為止,二氧化碳濃度自然百年尺度躍遷的最大速度和頻率仍然未知。研究表明,突然的二氧化碳升高是我們氣候系統的普遍特徵,甚至可能在冰期之間發生。快速的二氧化碳跳躍不僅可以在冰川期而且在前兩個冰川期都可以檢測到,這一事實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研究人員不能得出結論性地解釋為什麼在前冰期之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突然升高的原因。
  • 五年後,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攀升至330萬年來最高值
    研究人員對採集自加勒比海底的微化石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了大約330萬年前「上新世」時期的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當時地球的平均氣溫比今天要高出3攝氏度,極地冰蓋比今天小,海平面也比今天高。主持研究的Elwyn de la Vega博士表示,地質時期的二氧化碳能夠告訴我們氣候系統、冰架和海平面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曾經作出過怎樣的反應。
  • 【你知道嗎】二氧化碳濃度達歷史最高值
    目前,在南極鑽探的深度超過2000米,有的地方甚至達到3769米;據此計算出來的古氣候可以追溯到80萬年以前。 當地時間2019年5月11日上午,美國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監測到,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創紀錄的415.26ppm(百萬分比濃度)。
  • 你呼吸的空氣中,二氧化碳達到臨界點!專家說會讓氣候劇烈變化!
    地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與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繫,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人類釋放了過多的碳元素進入了大氣中。2015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首次達到了百萬分之四百這一重要節點。一些科學家預計,按目前趨勢發展下去,至2100年,溫室氣體濃度將達到百萬分之1370,並可能很快增加到達百萬分之2000的最高值。
  • 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其實地質史上它的濃度總趨勢是下降
    寒武紀以來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在新生代的6500萬年間,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下降,終於在極寒的更新世下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谷——冰期為180ppm,間冰期為280ppm。從全新世開始(1.2萬年前)到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280ppm。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2013年突破了400ppm,現在更是達到了415ppm。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最主要的成分,對於全球變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保持這一水平,今年夏季可能會非常炎熱。最近,全球氣候系統已經發出了警報。俄羅斯西北部的北極海入口附近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有35萬人口的城市)在5月11日的氣溫達到了29攝氏度,高出往年平均氣溫近17攝氏度,往年平均氣溫約為12攝氏度。在阿爾漢格爾斯克以東的農村地區科尼亞斯,5月12日氣溫更高,飆升至31攝氏度,比往年平均溫度高出約20攝氏度。如果這種氣溫蔓延到世界各地,那麼今年的夏季會變得相當難熬。
  • 二氧化碳濃度衝破了410PPM閾值
    當地時間4月18日,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記錄了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超過410ppm閾值的時刻(410.28ppm)。近二百年來,二氧化碳濃度從未達到過這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