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線索揭秘末次冰期氣候

2020-09-05 光明科普

冰芯 圖片來源:Christoph Nehrbass-Ahles

今天,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最大躍升要高6倍、快近10倍。

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

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

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但在這段時間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為長達1萬年的嚴寒帶來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相對溫暖。但時間倒退得越遠,可用的信息就越少,識別這種短暫事件就越困難。

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氣候物理學家Christoph Nehrbass-Ahles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因為只能獲得最近10萬年的高解析度(這裡指100年到10年的時間解析度)數據,而上一次溫暖的間冰期大約在12萬年前,這已經超過了可以獲得高解析度數據的時間窗口。

此外,由於對過去氣候的精確日期記錄相對較少,氣候突變是否同時發生也很難確定,「氣候記錄的精確年代測定是關鍵。我們需要確切地知道在每個地點發生突變的時間,以便加以比較。」另一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生Ellen Corrick告訴《中國科學報》。

消除汙染

通常,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從南極洲、格陵蘭島和低緯度地區高山鑽取的冰芯追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波動。但一直以來難以獲得高解析度數據的部分原因是從冰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術造成了汙染。

為此,Nehrbass-Ahles團隊及瑞士伯爾尼大學等機構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從古冰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新方法,比之前技術的精確性高3倍。他們開發的碎冰技術不涉及金屬部件之間的摩擦,因為摩擦會產生二氧化碳。新方法允許他們測量濃度在百萬分之一(ppm)以內的二氧化碳。

隨後,研究小組分析了在南極洲東部一個最高點鑽取的3500米長的冰芯。結果顯示,樣本時間在45萬到33萬年前,這段時間包括了一個完整的冰河時代和前後間冰期。平均而言,每個數據點與其相鄰數據點之間的距離約為300年,在時間解析度上比以前的研究提高了4到6倍。

研究人員還認為二氧化碳的猛增是由大西洋洋流輸送帶變化造成的。當墨西哥灣流減弱時,暖流給北大西洋海域帶來的熱量就會減少。Nehrbass-Ahles說,海洋表面溫度的變化,反過來會導致熱帶地區天氣模式改變,引發溼地收縮。儲存在沼澤中的富含碳的物質發生分解,從而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氣候變暖。

「這是我們第一次獲得高解析度的間冰期二氧化碳數據。」Nehrbass-Ahles說,「在所研究的時間及全部氣候條件下,二氧化碳都出現了百年尺度的躍增。這些數據對『訓練』氣候模型以更好地預測未來氣候非常有用。」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古氣候學家Shaun Marcott說,新分析顯示,地球氣候「變化的速度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由此造成的生態系統變化雖然短暫,但可能影響深遠。

廣泛同步

來到地球另一端,同樣在最後一個冰河時期,這裡不僅迎來了溫暖的氣候,而且不同大陸同時面臨著氣候變化。

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格陵蘭島的快速變暖事件與整個歐洲大陸的溫度升高,以及亞洲和南美洲季風地區的降雨變化都有關聯。換句話說,當時地球大範圍氣候突變是同時發生的。

Corrick團隊及合作者收集了63份已發表的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洞穴遺址石筍記錄。來自丹麥、英國、德國、中國、法國和瑞士等國的科學家已經為這些數據集工作了20年。

「石筍保存了洞穴形成時溫度和降雨量的信息。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使用鈾釷年代測定法非常精確地測定其年代,從而比較不同地區氣候事件發生的時間。」Corrick說。

結果顯示,11.5萬到1.17萬年前,地球發生了超過25次突然變暖事件,其中23個是同步發生的。從北極到南部亞熱帶地區,「丹斯伽阿德—厄施格爾」氣候變暖事件期間,格陵蘭島變暖、歐洲變暖及降雨變化、亞洲季風加強和南美洲季風減弱,都是在幾十年內相繼發生的。

這些發現為開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提供了重要信息,並證明了深刻的氣候變化可能同時發生,這突出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

論文合作者、劍橋大學的Eric Wolff表示,這些發現解決了古氣候群落長期以來的難題,即熱帶和北極之間的氣候變化是同步的。

人為排放前所未有

此外,一個觸目驚心的結論是,今天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想像的更高、更快。

2008年,伯爾尼大學冰芯專家的研究顯示,過去80萬年裡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一直比今天低得多。從那時起,研究人員就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Nehrbass-Ahles團隊發現,在其研究的12萬年間,出現了8次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事件。而且有7次持續了100年以上,其中6次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超過9ppm。相比之下,在工業革命初期人類活動向空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全球平均含量約為280ppm。

Nehrbass-Ahles表示,目前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遠遠超過了前幾次間冰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自然上升速度是過去十年中人類驅動速度的近1/10。而且,在過去的100年裡,二氧化碳濃度最大的增幅大約是15ppm,相當於過去6年裡人類活動造成的增加。

伯爾尼大學的Thomas Stocker說:「乍一看,這似乎不重要,但考慮到實現1.5攝氏度的氣候目標,這樣的增加無疑是巨大的,這項研究結果使我們在保護氣候方面面臨更大壓力。」(唐鳳)

相關焦點

  • 古老線索揭秘末次冰期氣候情況
    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但在這段時間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為長達1萬年的嚴寒帶來了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相對溫暖。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Credit: Ellen Corrick)(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
  • 近40年北極升溫速度與末次冰期氣候突變相當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7月29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Change)發表題為《以過去視角看當代的北極氣候突變》(Past Perspectives on the Present Era of Abrupt Arctic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指出北極地區目前正經歷著一場氣候突變事件,當代北極升溫速率與末次冰期的氣候突變相當。
  • 二氧化碳曾導致末次冰期地球氣溫陡升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 英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在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裡末次冰期發生在約11萬年前至1.2萬年前,其間發生過多次冷暖交替的氣候振蕩。在氣候變暖階段,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溫在短短幾十年裡急劇上升了15攝氏度。此前科學界一般認為,這是由大量淡水突然灌入北大西洋造成的。英國加的夫大學研究人員用氣候模型分析冰川期各種物理因素的作用後發現,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部分海域海水升溫,促使中美洲一帶季風增強。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科學家重建末次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動態演化歷史
    科學家重建末次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動態演化歷史 2016-09-01 南海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顏文研究團隊博士鄭旭峰、研究員陳忠,與廈門大學教授高樹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Laurie Menviel等合作,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千年尺度的動態演化歷史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追蹤冰河時代氣候變暖的足跡
    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
  • 北極湖沉積的古老DNA帶來未來生命的發展線索!地球不再渺茫!
    但現在看來,淤泥中還隱藏著一些其他東西,它們最早可以追溯到12萬5千年前的艾木間冰期(Eemian),當時的北極比現在溫暖,留下的大多是植被,否則寒冷的氣候將會讓這些植被消失得無影無蹤。沉積的古老DNA位於博爾德的科羅拉多大學的古氣象學家莎拉·克倫普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發現,我們相信我們正在得到真相。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發現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在波動變化之中,冷暖乾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為「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我們研究整個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大約三次大的「冰期」,分別是震旦紀大冰期,距今大約7億年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大約距今3.5億至2.7億年以前;第四紀大冰期,大約開始於距今約200至300萬年前,普遍認為結束於大約
  • 科研人員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發現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在波動變化之中,冷暖乾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為「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我們研究整個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大約三次大的「冰期」,分別是震旦紀大冰期,距今大約7億年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大約距今3.5億至2.7億年以前;第四紀大冰期,大約開始於距今約200至300萬年前,普遍認為結束於大約
  • 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揭秘「古老氣候記憶」
    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氣候在變化,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氣候變化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氣溫、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地球化學空中會議室之十三:冰期-間冰期碳循環
    地球化學空中會議室組織委員會大氣CO2濃度及其溫室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球的氣候狀態。在冰期-間冰期旋迴中,大氣CO2為何會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巨大的海洋在CO2的吸收與釋放中扮演了何種角色?CO2變化如何驅動地球氣候的演變?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寒冷的冰期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