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王雲濤副研究員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上發表論文——南海颱風引起海表溫度和葉綠素響應的合成研究。颱風作為影響上層海洋的劇烈動力過程,能夠引起海表溫度、葉綠素複雜的響應,通過合成分析,能夠較為全面的實現對颱風影響的評估。
圖1. 南海颱風的(a)軌跡(顏色代表該位置在颱風生命周期所處的階段),(b)點位經過次數(假設所有颱風半徑300公裡),(c)風速、移動速度隨颱風生命周期的變化,(d)不同月份颱風等級的數目統計。文章利用2002年9月至2018年8月的衛星遙感數據和颱風軌跡數據(圖1),研究了颱風點位周邊海表溫度和葉綠素對颱風過程的響應。借鑑中尺度渦分析中常用的合成方法,針對每6小時一次的颱風站點數據,將站點周邊300公裡範圍的前後31天數據去除對應的氣候態,得到溫度和葉綠素異常數據,通過空間平均獲得颱風前後溫度和葉綠素變化的時間序列(圖2)。結果顯示,溫度對颱風的響應起始於颱風過境前3天,並在颱風後2天降溫達到最大,之後逐步恢復氣候態;葉綠素在颱風過境時開始增加,並在3~5天後達到峰值,之後快速降低恢復至氣候態。文章同時發現颱風響應自中心向外緣呈現出線性衰減的特徵,風速較高且移速較慢的颱風能夠引起更顯著的海洋響應,颱風引起的降溫具有普適性,但颱風在南海北部陸坡區域更易引起葉綠素的降低。文章利用所得到的結果,評估了南海單個颱風和颱風長期積累各自引起的響應效應,定量刻畫了南海上層海洋對颱風響應的空間分布特徵。
圖2. 颱風引起(a)溫度異常和(b)葉綠素異常的時間序列,垂直實線代表颱風經過時刻,水平虛線分別表示颱風前後溫度和葉綠素異常的均值。
該研究為全面評估颱風對邊緣海和開闊大洋上層海洋的影響提供了通用的方法,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和良好的科學應用前景。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806026,41890805)和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B(XDB42000000)的資助。
Wang, Y. (2020) Composite of typhoon induc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chlorophyll-a respon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Geophys. Res.: Oceans, 125, e2020JC016243, doi: 10.1029/2020JC01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