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學院位於美麗的南海之濱——珠海(中山大學珠海校區)。2015年,中山大學對珠海校區(佔地面積5000多畝)重新調整布局,重點圍繞海洋建設「海洋學科群」。6000噸海洋科考船已經獲批准立項建造。6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海洋科學學院大樓將於2020年投入使用。
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環境遙感研究團隊,主要開展海洋遙感理論、算法開發與評估、海洋遙感應用的研究熱點課題,團隊由1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博士後組成。團隊誠聘青年傑出人才和專職科研人員,學校為引進人才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
招聘研究領域:海洋遙感、海岸帶遙感、
海岸帶空間規劃、海洋遙感與多學科交叉等。
01
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1.中青年傑出人才:年齡不超過40周歲,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創新前景,獲得海內外認可的專業成就,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或取得公認的科研成果。
2. 青年學術骨幹:年齡不超過35周歲,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大的發展潛力,取得高水平、創新性的專業成就的學者。
3.助理教授:博士畢業不超過3年,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應具有海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本領域優勢學科所在高校的本碩博學習經歷且取得博士學位。有同學科和科研發展方向相符合的研究方向,已取得較好的研究成果並具備良好的發展潛力。
02
專職科研人員崗位招聘
(1)特聘研究員:具有顯著學術潛力,取得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原則上已發表有不少於3項突出的學術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成果數量可適當減少;在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具有博士後、講師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經歷的人員;至少主持過1項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來自海外的申請人可不做要求)。年齡不超過38周歲。
(2)特聘副研究員:具有較大學術潛力,取得較好的科研成果,原則上已發表有不少於2項突出的學術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成果數量可減少到1項;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優秀博士畢業生或博士後。年齡不超過38周歲。
(3)博士後:
基本條件:有一定科研積累,在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年齡不超過35周歲。
(4)崗位要求:
1)具備2-3年相關領域的科研經驗,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篇以上;
2)撰寫學術論文和研究總結,參與科研項目申請;
3)協助團隊指導研究生工作,團隊交辦的其他事情。
03
崗位待遇
(一)學校為引進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安家補貼、配套啟動經費、博士生指標等。
(二)學校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有競爭力的崗位薪酬、年度績效等;申請後允許以副高職稱申請課題;博士後考核合格出站後,可申請續聘3年的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
(三)每年均享受珠海校區的工作補貼。
以上崗位長期有效,
竭誠歡迎海內外優秀學者與我院聯繫!
網站:http://marine.sysu.edu.cn/index.html
聯繫人:艾老師
電子郵箱:abin@mail.sysu.edu.cn
研究進展簡介
海洋科學學院趙俊教授領銜的海洋環境遙感研究團隊,主要以近岸-海洋生態環境信息獲取、典型海陸場景及其功能演變過程與響應機制為研究焦點,開展輻射傳輸理論、海洋生態環境參數(如溫度、鹽度、葉綠素、懸浮物、有色溶解有機物等)的遙感反演算法開發、衛星產品驗證與校正、多源衛星遙感數據融合方法等研究;開展近岸—海洋典型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中小尺度動力過程(內波、上升流、渦旋等)以及氣候變化影響下的響應模式與機制研究;並將地理過程模擬與優化模型引入了廣東省海岸帶城市化過程模擬、生態用地布局優化等領域。重點解決如何快速獲取近岸—海洋生態環境格局、演變過程及其生態響應模式的難題;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一帶一路」等重大發展戰略背景下海洋資源優化開發、保護與治理模式,為海岸帶場景功能優化與綜合調控提供理論依據與基礎數據。
團隊成員
PI 趙俊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學科專業:物理海洋
研究方向:海洋環境遙感
電子郵箱:zhaojun28@mail.sysu.edu.cn
個人簡介:
主要從事海洋遙感成像理論、機理、算法模型及其相關應用研究,在衛星產品數據校正、區域性海洋生態環境參數反演算法、海洋生態環境參數獲取及其變化檢測、海洋汙染(如赤潮、溢油等)監測及預警方面形成了自主研發的一系列模型,獲取了可區域性業務化應用的數據產品;並耦合衛星影像數據反演與海洋模式模擬,結合物理海洋學、生物海洋學等理論模型,彌補利用衛星影像數據應用於海洋生態環境觀測的不足;探討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海洋生態環境演化過程、典型物理過程(如颱風、冷鋒等)導致的生態環境響應等問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Optics Express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 論文40餘篇。
艾彬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學科專業:物理海洋
研究方向:海洋環境遙感與GIS;
海岸帶空間規劃決策支持
電子郵箱:abin@mail.sysu.edu.cn
個人簡介:
主要從事海岸帶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城市化過程模擬相關研究,致力於推進遙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學科的綜合與交叉應用,研究內容涵蓋海岸帶生態環境信息遙感識別模型、生態環境信息變化監測和生態製圖、海岸帶環境災害及生態損失遙感監測、SAR遙感模型、人類活動幹擾與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海岸帶典型場景生態響應機制、海岸帶城市化過程模擬及用地布局優化、海洋環境參數反演算法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中國科學博士後基金、實驗室開放基金等共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共40餘篇。
齊琳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學科專業:物理海洋
研究方向:海洋生態環境遙感
電子郵箱:qilin9@mail.sysu.edu.cn
個人簡介:
主要從事海洋生態環境遙感分析等相關研究,關注於各類有害藻華(包括滸苔「綠潮」,馬尾藻「金潮」,夜光藻「赤潮」等)的遙感光譜識別、量化以及形成發展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通過結合遙感光譜分析、水體光學性質分析、輻射傳輸理論和光學反演模型構建等多方面的手段,在海洋、內陸水體有害藻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創新性顯著的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國際主流學術期刊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等項目。
孫紹傑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學科專業:物理海洋
研究方向:海洋溢油遙感;海洋資源環境遙感
電子郵箱:sunshj7@mail.sysu.edu.cn
個人簡介:
主要從事海洋表面溢油遙感探測相關研究,通過不同汙染類型溢油的光學屬性,基於光在油和水體中的輻射傳輸理論,油表面的菲涅爾反射理論,結合衛星、飛機和無人機等多種遙感平臺,研究溢油的遙感探測與厚度估算方法;並將理論與算法應用到海洋溢油事故的評估中。博士論文研究獲得美國航天局 (NASA) 地球與空間科學研究生獎學金項目 (NESSF) 資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 論文16篇,部分研究成果獲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NPR News),美國墨西哥灣溢油研究聯合協會 (GoMRI) 等媒體和科研機構的關注與報導。
劉英飛 博士後
學科專業:物理海洋
研究方向:海面目標探測;海洋生態環境遙感
電子郵箱:liuyf87@mail.sysu.edu.cn
個人簡介:
主要從事海面船艦遙感監測的相關研究,包括建立船身和航跡特徵與船艦類型的關係;研究不同類型航跡的光學成像機理,對航跡的特徵進行分析和模擬;提出了船身和航跡聯合探測模型對船艦進行探測。參與國家支撐項目、國家海洋公益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3篇。
編輯:羅洋欣;初審:林奇琦
審核:汪幗英、韓墨香、林奇琦、李穎、劉亞婷、曾瑛
審核發布:廖喜揚
—END—
信息來源:中山大學海洋學院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大家都在看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