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誕生需要旋渦,並非天方夜譚

2020-11-02 旋渦裡的世界

恆星的誕生需要旋渦,並非天方夜譚

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

恆星是指宇宙中靠自身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發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等離子體天體。古代的天文學家以為恆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取名恆星。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

恆星種類繁多,按照大小分為矮星(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紅矮星、黃矮星、白矮星)、巨星(紅巨星、藍巨星)、超巨星;按照演化階段分為原恆星、主序星(青年期到中年期)、紅巨星或紅超巨星;按照密度分為黑洞、中子星、白矮星、主序星、紅巨星或紅超巨星;按照光譜分為從O型星、B型星、A型星、F型星,到G型星(R型和N型星)、K型星(S型星)、M型星;按照組合數量分為單星、雙星、三合星、四合星、星團以及按照其它特點命名的變星(食變星、脈動變星、爆發變星(新星、超新星))、脈衝星(中子星)、X-射線星。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主序星、單星、G型星、黃矮星,50億年後,將成為一顆紅巨星,然後成為一顆白矮星。


圖1 太陽

恆星是怎樣誕生的呢?

關於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是萬有引力理論。該理論機械地引用牛頓的引力理論,認為太陽的引力與太陽的質量成正比,硬性規定引力源於質量,謂之萬有引力。由此反向推斷出一個密度相對大一些的區域的氫氣吸引周圍密度相對小一些的區域的氫氣,用數學推導出恆星形成過程的「星雲學說」(康德—拉普拉斯)、「新星雲學說」(霍伊爾)、「核心吸積學說」。

但是,「『理想氣體』分子總是企圖向外逃逸,一次次碰撞容器。」萬有引力理論怎樣解釋這個實驗?「理想氣體」分子間的萬有引力哪裡去了?「理想氣體」與星雲氣體不一樣嗎?

還有,萬有引力理論反對旋渦學說,怎麼解釋星雲旋轉的事實呢?總不能再說是上帝踢了一腳了吧?當然他們可以說,一開始星雲就是旋轉的。或者說被吸積物質具有較大的角動量,不會徑直落到中心,而是圍繞中心天體旋轉,形成一個作較差旋轉的盤狀物。

按照萬有引力理論,氣體分子會自動向中心聚集,體積變小,壓力和溫度上升,產生核聚變,最終收縮成一個圓點即恆星。這樣可以解釋太陽為什麼是圓的。但太陽系物質卻在一個圓盤裡運動,行星並沒有落向太陽,顯然矛盾。當然,他們又說,當半徑縮小到現在太陽與水星的距離時,太陽系兩極變扁,從赤道部位拋出一個環繞原始太陽的盤狀物,質量只有原始太陽的百分之一。圓盤中心的原始太陽繼續收縮,溫度增髙,旋轉加快,最後與圓盤脫離,形成現今的太陽。遺留的環狀物冷凝聚集,形成環繞太陽運動的行星。

按照萬有引力理論,恆星是不會噴發的。但恆星偏偏要和萬有引力理論開玩笑,兩極噴發猛烈,形成狂暴的恆星風和兩極冕洞。他們又解釋說,吸積盤的內邊緣處的物質沿著螺旋軌道落向中心天體。吸積過程中要釋放大量能量,常伴有拋射現象,如噴流。他們還說,緻密天體的吸積是最有效的釋放能量的方式,其效率甚至比核反應還高。

萬有引力理論的崇拜者就是這樣不斷地修修補補,企圖自圓其說。但事實就是事實,他們不斷添枝加葉,卻恰恰證明他們反對的旋渦理論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所添加的這些事實都是旋渦的特徵:氣體不徑直落向恆星、旋轉吸積盤、恆星與行星分離、恆星兩極噴發。只是由於他們篤信萬有引力,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承認有旋臂,是旋渦,但不接受旋渦理論。所以總是盲人摸象,支離破碎,不成系統。不僅揭示不了恆星的起源之謎,也解釋不了聯星、行星的誕生之道,只能拿一些磁場耗散、角動量轉移之類的小理論曲解恆星。豈不知質量、磁場、引力、強力、暗能量、暗物質、恆星、星球、黑洞都是在旋渦裡誕生和演化的。


圖2 最新的恆星形成模型

我認為科學家們的這個模型非常先進。但第一步是錯誤的,不是「重力坍縮」,而是「旋渦旋聚」。「旋渦旋聚」才能自然出現後面的三步。

「旋渦學說」始自笛卡爾。雖然那時的理論並不完善,但其哲學思想是正確的。

現在,我完善了旋渦學說,明確指出:旋渦裡面旋出物質,旋出星球,旋渦就是宇宙。旋渦之外、旋渦誕生之前就是虛空,沒有物質的、暗無天日的、老子的虛空。太空裡的旋渦形態是地球上兩個反向旋渦面對面扣在一起的樣子。小旋渦產生原子,大旋渦產生星球,更大的旋渦產生星系、星系團和宇宙。所以,我的著作叫《旋渦裡的宇宙》。

我的恆星旋渦模型是:在旋渦裡,旋聚力像靜電引力,向裡旋聚物質,形成星球或原子;旋聚力同時轉化成噴發力或者叫暗能量,像磁力一樣向兩極噴發高速物質;噴發出來的物質降溫落向旋渦的赤道面,被再次旋聚。旋渦外圍是引力和暗能量的範疇,控制著恆星、行星的聚散;旋渦中心是電磁力的範疇,控制著原子、恆星的興亡;旋渦核心附近是強引力、強斥力的範疇,控制著原子、原子核的強弱;旋渦核心是時隱時現的沒有物質的黑洞,黑洞邊緣也是原子核、粒子旋聚出來的內邊緣即視界。

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原子都是旋渦。各種力都是旋渦力,也是形成旋渦的外力,即牛頓第二定律裡產生物體加速度的那個外力轉化出來的力。

這樣,圖2後面的3步才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不是無源之水,牽強附會。

在旋渦裡,物質本身沒有力,但被一種力推動著,呈現出力的特徵。恆星和行星是被動產生的,不由自主地隨旋渦運動,因而在同一渦面,有同一旋向,遵循提丟斯—波德法則和牛頓引力定律。那些不守規矩的星球都不是在這個旋渦裡形成的,是外來入侵者。牛頓看到的引力就是旋渦裡的旋渦力,他畢生尋找的第一推動力其實就是他的第二定律裡的產生加速度的力。


圖3 太陽系

原子旋渦越小越穩定、越標準。原子旋渦裡沒有外來入侵者。如果外來者硬入侵進來,原子會激烈反抗,很快把入侵者擠出去,即使損兵折將、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即衰變。

重元素都是星球旋渦力旋聚出來的,絕不是氫元素自己的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形成的。人類的可控核聚變如此艱難,為什麼不去利用萬有引力理論啊?其實,科學家們不是不想利用,而是用不上。宇宙中就沒有萬有引力,只有旋渦裡的引力。恆星裡之所以能夠產生核聚變,幾十億年不停歇,就是由於形成恆星的旋渦力把眾多氫元素強行旋聚在一起,摩擦生熱、生電,創造出核聚變的條件,噴發出光和熱。太陽核聚變成功了,木星卻失敗了。為什麼失敗?恆星標準模型的崇拜者一定認為是木星質量不夠大,萬有引力不夠大。我卻認為是太陽系旋渦力不夠大,只能形成一顆恆星。而旋聚成木星的旋渦力太小了。科學家們只有老老實實地利用人類自己的能力,加大壓力,提高溫度,控制體積,把質子、中子或電子強行壓進氫原子裡,才有可能實現人類可控核聚變。不加大外力,盒子裡的氫氣是不會自己進行核聚變的。不管盒子有多大,你都不會成功。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流體動力學專家曾經提出:「旋渦」幫助新恆星形成。美國德州大學教授沃克爾▪布羅姆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第一代恆星誕生於一個旋渦中。顯然他們接受了旋渦理論,承認在氫氣聚集、體積壓縮的過程中,盤狀旋渦對氫氣做功,導致氣體溫度升高,並且由於旋渦物質具有的角動量,導致巨大的氣柱從中心噴射而出。

祝願科學家們沿著旋渦理論的思路探索出恆星誕生的真相。

相關焦點

  • 新發現:「殭屍旋渦」是新恆星誕生的推手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流體動力學專家提出的最新理論顯示了「殭屍旋渦」是如何幫助新恆星的形成。旋渦會在環繞新形成恆星的盤狀物死亡區域裡形成。這些殭屍旋渦會動搖盤狀物的氣體,後者會落入恆星裡幫助其完成形成過程。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關於行星誕生的機理,主要有「核心吸積」理論、「引力不穩定性」理論和「旋渦」學說。核心吸積理論認為: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星際的氫氣和氦氣雲互相撞擊,直到其核心的密度和溫度足夠燃燒起來,就誕生了恆星;其餘殘留物圍繞在恆星赤道面上形成一個薄的吸積盤。吸積盤內重元素的固體顆粒聚集到一起形成「星子」。「星子」吸引周圍的氫氣、氦氣和重元素,迅速聚積為氣體行星和固體行星。
  • 第一個旋渦星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天文學家發現最早的旋渦星系。M101是一個鄰近的旋渦星系。NASA旋渦星系NGC 7098。ESO旋渦星系NGC 2442。ESO旋渦星系NGC 252。ESO旋渦星系NGC 4594。ESO這張結合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數據的偽彩色照片,呈現的是之前的最早旋渦星系記錄保持者Q2343-BX442。David Law第一個長著旋臂的漩渦星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但最近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誕生25億年時,這些圓盤狀的星系就已經出現了。
  • 獵犬座旋渦星系M94,一個正在經歷狂暴恆星誕生期的「星暴星系」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屬於旋渦星系中的棒旋星系,直徑大約為16萬光年,包含500億顆以上的恆星,宇宙中目前已知最大的星系是一個橢圓星系,名稱為「IC1101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0.45億光年,其直徑大約為200萬光年,包含超過100萬億顆恆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小地球」就在我們附近,人類移民並非天方夜譚
    因為對於現在的火星而言也不能滿足對於人類的生存,所以說我們需要從現在就開始改善些火星的生存條件,兩三百年後我們很有可能就可以直接站在火星上行走。二、移民並非天方夜譚,所以說這一切目前也是只能作為我們的一種提前猜測,而且科學家們也是表示對於這種想法並非是天方夜譚,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如何想方法把火星表面的溫度和提升上去,只要人類的生存氣候能夠達到適應,那麼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樣看待的呢?
  • 星系旋臂的存在證明星球有旋渦力?
    天文學家們用林家翹的密度波理論勉強解釋:恆星繞星系中心旋轉,運動慢則恆星密集,反之則稀疏,因而空間密度也呈現波動變化。另外的恆星進入旋臂後因為恆星密集和引力場加強而減慢速度;反過來,速度減慢使恆星「擁擠」在一起,密度增大,引力場加強,因而使這種狀況得以自行維持。
  • 地球誕生之前長啥樣?470光年外,這顆恆星上演真實的一幕
    他們發現,就在這個旋渦狀星盤中,有兩個黑暗的以原恆星為圓心的同心圓縫隙。根據他們的推測,這正是行星即將形成的標誌。就像我們開篇所說,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是核心吸積模型。這個模型認為:星盤中的塵埃顆粒首先是通過靜電力吸引在一起,然後打破了引力平衡,將其他塵埃吸引到自己身上,最終以滾雪球的方式成長為行星。
  • 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美觀測站博士袁敬華、研究員李金增帶領的國際團隊,揭示了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中物質從分子雲到原恆星聚積的完備圖景。
  • 天文學家首次拍到行星誕生過程的清晰照片
    行星誕生過程的首個直接證據被發現。行星是從環繞恆星的塵埃盤中誕生的,在那裡,寒冷的氣體和塵埃會慢慢凝聚在一起變成行星。但是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沒有直接看到過這一過程。幸運的一天終於來到。最近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在恆星「御夫座AB」周圍的塵埃盤中,直接看到了行星的誕生過程。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看到塵埃盤中的物質,是如何扭曲纏繞在一起,變成行星胚胎的。
  • 最壯麗的梅西耶天體TOP10(旋渦星系篇)
    M106旋渦星系:M106 是一個由恆星和氣體組成的旋轉圓盤, 其外觀以藍色螺旋臂和星系核附近的紅色塵埃通道為主, 如圖所示。它的核心在無線電波和 x 射線波段發出明亮的光芒, 在那裡發現了達到星系長度的雙噴流。 M106是賽弗特星系類別中最接近的例子之一。
  • 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
    ,它的壽命大概只有百萬年至千萬年,而這和銀河系超過100億年的歷史相比是非常短暫的,所以看到的大質量恆星就意味著在現在這個時刻恆星正在形成,而恆星形成所導致的一些觀測效應,在恆星周圍,特別是剛剛誕生的年輕恆星周圍那些被加熱的氣體和塵埃所產生的紅外輻射。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主流大質量恆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圖景。
  • NASA公布旋渦星系美照(圖)
    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美國宇航局近日發布了一張圖片,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旋渦星系近年來最美麗的圖像之一,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指紋」。美國宇航局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旋渦星系的照片。
  • 宇宙誕生30億年後出現過「生育高峰」
    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大爆炸一億年後,恆星首次誕生,從此,恆星與恆星形成過程點亮了整個宇宙;重元素、行星、黑洞,幾乎目前宇宙的一切物質都隨之產生。
  • 宇宙——一起來了解恆星的誕生與消亡
    夜空中一閃一閃的恆星,是超熱氣體形成的發光球體,遠遠大於任何一個行星。每一顆都有一個故事,生命戲劇性地誕生在宇宙的邊緣。引力使小質量塊不停集中成恆星,然後使之坍縮,最後在引力的作用下消亡,整個過程就這樣瞬間完成了!宇宙暴力動蕩動感十足——恆星的誕生與毀滅。
  • 如果宇宙大爆炸138億年,那這顆144億歲的恆星,就無法解釋了……
    根據大爆炸宇宙理論,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場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在此之前宇宙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以一個「奇點」的形式存在。而這個奇點雖然存在,卻無法具體去描述,直到宇宙大爆炸之後,才出現了時間和空間,也擁有了宇宙中的諸多星系天體。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還在不斷地膨脹和冷卻,處於大爆炸的「餘輝」中。根據天文學中觀測到的哈勃紅移這一現象,也可以很好地佐證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觀點。
  • 塵氣旋渦遮蔽大型雙星系統 似太極圖案
    塵氣旋渦遮蔽大型雙星系統3) "← →"翻頁 近日,歐洲南方天文臺觀察到一個塵氣旋渦遮蔽了一對相互繞行的大質量恆星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美衛星拍到仙女座旋渦星系迄今最清晰圖(圖)
    仙女座裡的著名巨型旋渦星系M31(NGC 224)迄今最為清晰的圖片。此前拍攝的M31照片。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宇航局的「雨燕」衛星拍攝到我們的近鄰——仙女座裡的著名巨型旋渦星系M31(NGC224)迄今最為清晰的圖片。  M31包含1萬億顆恆星,是我們這個微小的宇宙區域裡最為龐大的星系。
  • 讓我點亮你的世界——恆星的誕生
    這成千上萬顆星星,幾乎全部是恆星。說來也有趣,恆星同地球上的生命一樣,有著屬於各自的一生:它們有的剛剛誕生,稚嫩的內核萌生在朦朧的分子團溫床裡;有的正值壯年,通過劇烈的聚變反應向外發光放熱;有的已步入中年,它們開始發福,體積變得碩大,但能量依舊不減;而有的垂垂老矣,發出暗淡微弱的星光,等待著結局的到來。但之後又是新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