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是指宇宙中靠自身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發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等離子體天體。古代的天文學家以為恆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取名恆星。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
恆星種類繁多,按照大小分為矮星(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紅矮星、黃矮星、白矮星)、巨星(紅巨星、藍巨星)、超巨星;按照演化階段分為原恆星、主序星(青年期到中年期)、紅巨星或紅超巨星;按照密度分為黑洞、中子星、白矮星、主序星、紅巨星或紅超巨星;按照光譜分為從O型星、B型星、A型星、F型星,到G型星(R型和N型星)、K型星(S型星)、M型星;按照組合數量分為單星、雙星、三合星、四合星、星團以及按照其它特點命名的變星(食變星、脈動變星、爆發變星(新星、超新星))、脈衝星(中子星)、X-射線星。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主序星、單星、G型星、黃矮星,50億年後,將成為一顆紅巨星,然後成為一顆白矮星。
圖1 太陽
恆星是怎樣誕生的呢?
關於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是萬有引力理論。該理論機械地引用牛頓的引力理論,認為太陽的引力與太陽的質量成正比,硬性規定引力源於質量,謂之萬有引力。由此反向推斷出一個密度相對大一些的區域的氫氣吸引周圍密度相對小一些的區域的氫氣,用數學推導出恆星形成過程的「星雲學說」(康德—拉普拉斯)、「新星雲學說」(霍伊爾)、「核心吸積學說」。
但是,「『理想氣體』分子總是企圖向外逃逸,一次次碰撞容器。」萬有引力理論怎樣解釋這個實驗?「理想氣體」分子間的萬有引力哪裡去了?「理想氣體」與星雲氣體不一樣嗎?
還有,萬有引力理論反對旋渦學說,怎麼解釋星雲旋轉的事實呢?總不能再說是上帝踢了一腳了吧?當然他們可以說,一開始星雲就是旋轉的。或者說被吸積物質具有較大的角動量,不會徑直落到中心,而是圍繞中心天體旋轉,形成一個作較差旋轉的盤狀物。
按照萬有引力理論,氣體分子會自動向中心聚集,體積變小,壓力和溫度上升,產生核聚變,最終收縮成一個圓點即恆星。這樣可以解釋太陽為什麼是圓的。但太陽系物質卻在一個圓盤裡運動,行星並沒有落向太陽,顯然矛盾。當然,他們又說,當半徑縮小到現在太陽與水星的距離時,太陽系兩極變扁,從赤道部位拋出一個環繞原始太陽的盤狀物,質量只有原始太陽的百分之一。圓盤中心的原始太陽繼續收縮,溫度增髙,旋轉加快,最後與圓盤脫離,形成現今的太陽。遺留的環狀物冷凝聚集,形成環繞太陽運動的行星。
按照萬有引力理論,恆星是不會噴發的。但恆星偏偏要和萬有引力理論開玩笑,兩極噴發猛烈,形成狂暴的恆星風和兩極冕洞。他們又解釋說,吸積盤的內邊緣處的物質沿著螺旋軌道落向中心天體。吸積過程中要釋放大量能量,常伴有拋射現象,如噴流。他們還說,緻密天體的吸積是最有效的釋放能量的方式,其效率甚至比核反應還高。
萬有引力理論的崇拜者就是這樣不斷地修修補補,企圖自圓其說。但事實就是事實,他們不斷添枝加葉,卻恰恰證明他們反對的旋渦理論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所添加的這些事實都是旋渦的特徵:氣體不徑直落向恆星、旋轉吸積盤、恆星與行星分離、恆星兩極噴發。只是由於他們篤信萬有引力,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承認有旋臂,是旋渦,但不接受旋渦理論。所以總是盲人摸象,支離破碎,不成系統。不僅揭示不了恆星的起源之謎,也解釋不了聯星、行星的誕生之道,只能拿一些磁場耗散、角動量轉移之類的小理論曲解恆星。豈不知質量、磁場、引力、強力、暗能量、暗物質、恆星、星球、黑洞都是在旋渦裡誕生和演化的。
圖2 最新的恆星形成模型
我認為科學家們的這個模型非常先進。但第一步是錯誤的,不是「重力坍縮」,而是「旋渦旋聚」。「旋渦旋聚」才能自然出現後面的三步。
「旋渦學說」始自笛卡爾。雖然那時的理論並不完善,但其哲學思想是正確的。
現在,我完善了旋渦學說,明確指出:旋渦裡面旋出物質,旋出星球,旋渦就是宇宙。旋渦之外、旋渦誕生之前就是虛空,沒有物質的、暗無天日的、老子的虛空。太空裡的旋渦形態是地球上兩個反向旋渦面對面扣在一起的樣子。小旋渦產生原子,大旋渦產生星球,更大的旋渦產生星系、星系團和宇宙。所以,我的著作叫《旋渦裡的宇宙》。
我的恆星旋渦模型是:在旋渦裡,旋聚力像靜電引力,向裡旋聚物質,形成星球或原子;旋聚力同時轉化成噴發力或者叫暗能量,像磁力一樣向兩極噴發高速物質;噴發出來的物質降溫落向旋渦的赤道面,被再次旋聚。旋渦外圍是引力和暗能量的範疇,控制著恆星、行星的聚散;旋渦中心是電磁力的範疇,控制著原子、恆星的興亡;旋渦核心附近是強引力、強斥力的範疇,控制著原子、原子核的強弱;旋渦核心是時隱時現的沒有物質的黑洞,黑洞邊緣也是原子核、粒子旋聚出來的內邊緣即視界。
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原子都是旋渦。各種力都是旋渦力,也是形成旋渦的外力,即牛頓第二定律裡產生物體加速度的那個外力轉化出來的力。
這樣,圖2後面的3步才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不是無源之水,牽強附會。
在旋渦裡,物質本身沒有力,但被一種力推動著,呈現出力的特徵。恆星和行星是被動產生的,不由自主地隨旋渦運動,因而在同一渦面,有同一旋向,遵循提丟斯—波德法則和牛頓引力定律。那些不守規矩的星球都不是在這個旋渦裡形成的,是外來入侵者。牛頓看到的引力就是旋渦裡的旋渦力,他畢生尋找的第一推動力其實就是他的第二定律裡的產生加速度的力。
圖3 太陽系
原子旋渦越小越穩定、越標準。原子旋渦裡沒有外來入侵者。如果外來者硬入侵進來,原子會激烈反抗,很快把入侵者擠出去,即使損兵折將、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即衰變。
重元素都是星球旋渦力旋聚出來的,絕不是氫元素自己的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形成的。人類的可控核聚變如此艱難,為什麼不去利用萬有引力理論啊?其實,科學家們不是不想利用,而是用不上。宇宙中就沒有萬有引力,只有旋渦裡的引力。恆星裡之所以能夠產生核聚變,幾十億年不停歇,就是由於形成恆星的旋渦力把眾多氫元素強行旋聚在一起,摩擦生熱、生電,創造出核聚變的條件,噴發出光和熱。太陽核聚變成功了,木星卻失敗了。為什麼失敗?恆星標準模型的崇拜者一定認為是木星質量不夠大,萬有引力不夠大。我卻認為是太陽系旋渦力不夠大,只能形成一顆恆星。而旋聚成木星的旋渦力太小了。科學家們只有老老實實地利用人類自己的能力,加大壓力,提高溫度,控制體積,把質子、中子或電子強行壓進氫原子裡,才有可能實現人類可控核聚變。不加大外力,盒子裡的氫氣是不會自己進行核聚變的。不管盒子有多大,你都不會成功。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流體動力學專家曾經提出:「旋渦」幫助新恆星形成。美國德州大學教授沃克爾▪布羅姆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第一代恆星誕生於一個旋渦中。顯然他們接受了旋渦理論,承認在氫氣聚集、體積壓縮的過程中,盤狀旋渦對氫氣做功,導致氣體溫度升高,並且由於旋渦物質具有的角動量,導致巨大的氣柱從中心噴射而出。
祝願科學家們沿著旋渦理論的思路探索出恆星誕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