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誕生之前長啥樣?470光年外,這顆恆星上演真實的一幕

2020-10-17 姿勢分子knowledge

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們的太陽系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

那個時候,這裡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只有一片瀰漫著星際塵埃和氣體的星雲。在引力的作用下,一部分物質坍縮形成了太陽,剩餘的物質以同樣的方式形成了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體。

儘管這個理論已經深入人心,但我們終究是不可能退回到46億年前去證明這件事。好在整個宇宙都遵從著相同的法則,我們的銀河系又足夠龐大,所以我們可以在其他恆星周圍見證這個過程。

通過多年以來的持續觀測,科學家不僅找到了剛剛形成幾千萬年的年輕行星,甚至還觀測到了尚未成型的原始星盤。隨著我們觀測到的行星雛形越原始,它也越多地保留著行星盤的形狀,因此也越難以辨認。最近,科學家們歷史性地觀測到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行星雛形,原始到甚至連形成它的行星盤都還沒有完全定型。

蛇夫座恆星形成區

這個雛形,出現在一顆名為IRS 63的原恆星周圍。這顆恆星位於距離我們470光年的蛇夫座恆星形成區,在這個恆星的育兒所,大量的年輕恆星正在形成,因此它也成為了科學家們藉以研究早期太陽系演化的重點觀測對象。

IRS 63還處於恆星形成的第一階段,它的形成時間還不足50萬年,那時候地球上的人類祖先已經開始直立行走了。它已經完成了主要的吸積過程,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最終的質量。這種年輕的恆星非常活躍、非常明亮,尤其在毫米波段尤其顯眼。

在它的周圍,還有一個巨大的星盤,延伸到了大約50個天文單位之外,超過了冥王星的遠日點。近水樓臺先得月,再加上這些與眾不同的特點,科學家自然不會放過對這顆距離我們很近的原始恆星的觀測機會。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

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恰好是在毫米波段進行觀測的利器,它在研究早期行星形成、演化過程領域曾經多次立下功勞。因此,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Dominique Segura-Cox利用該射電望遠鏡,對IRS 63和它周圍的塵埃進行了深入的觀測,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收穫。

他們發現,就在這個旋渦狀星盤中,有兩個黑暗的以原恆星為圓心的同心圓縫隙。根據他們的推測,這正是行星即將形成的標誌。

就像我們開篇所說,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是核心吸積模型。這個模型認為:星盤中的塵埃顆粒首先是通過靜電力吸引在一起,然後打破了引力平衡,將其他塵埃吸引到自己身上,最終以滾雪球的方式成長為行星。在這個過程中,它首先會將自己軌道上的物質吸引過來,那麼,在它軌道上形成一道星雲的縫隙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這個理論本身並不新鮮,因為我們以往也多次在其他年輕的恆星周圍觀測到這個現象,因此也廣為接受。但是,這個理論中有一個問題:行星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可是在恆星形成僅僅100萬年之後,它周圍的星盤就已經沒有足夠的質量支持大量的系外行星形成了。那麼,這些行星的質量到底從哪來的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在恆星剛剛形成的100萬年裡,系外行星就已經完成了自己塑形的重要步驟了,所以在100萬年後雖然沒有足夠的星際物質,它們也早就吸積了足夠的質量,並不在乎了。可是,這個想法雖然合理,卻需要實際的觀測證據。

此前,科學家已經觀測到了至少35個年齡在100萬年左右的原恆星系統,它們的周圍都已經沒有大團的塵埃雲,但是原恆星周圍仍然有縫隙存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恆星形成的100萬年後,行星的形成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而Segura-Cox和她的團隊在IRS 63的發現則非常特別,因為它剛剛形成了50萬年,因此可以很好地印證上述理論。他們指出:如果大部分質量被鎖定在小於0.1到100萬年的時間尺度內的星子中,那就可以很好地解釋我們觀測到的塵埃的消失。

同時,他們在IRS 63的星盤中發現,黑暗縫隙處和周圍明亮區的對比度並不很高,證明縫隙內還殘留著一定量的塵埃,這意味著這顆行星才剛剛形成。

接下來,研究團隊還對這兩顆可能將要形成的原始行星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表明:距離恆星較近的縫隙大約在19個天文單位之外,其中應該有一顆質量為木星47%的天體;較遠的那個距離宿主恆星約37個天文單位,質量大約是木星的31%。這兩個質量數據都是它們可能的質量上限,不過,即使它們實際質量未必能達到上限,也遠比質量僅有木星0.3%的地球要大得多。這也給科學家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這兩顆潛在行星的成長速度實在太快了,目前還無法解釋。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些縫隙並非是要形成新的行星,而是一種徑向漂移現象。我們知道,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半徑和線速度是正相關的,由於星盤中的氣體產生了阻力,導致塵埃顆粒速度減慢,最終向恆星下落,也可能形成這樣的縫隙。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反而可能阻礙行星的形成。

不過,總的來看,這裡形成新行星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

對於太陽系的歷史,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追溯。我們既想要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也想知道地球是如何誕生的。宇宙不允許我們回到過去,但也貼心地給我們上著生動的課。只要我們去看看那些遙遠的新誕生恆星,就能看到自己的過去。

太陽系的形成之謎,正在一點點被解開。

相關焦點

  • NASA發現的新地球克卜勒452b長啥樣?(圖)
    NASA發現的新地球克卜勒452b長啥樣?在2014年和2015年1月,NASA也曾公布過類似「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消息,但那些系外行星圍繞運行的恆星都是質量很小,溫度也比較低的紅矮星,而這次的Kepler 452b圍繞運行的則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這也使得Kepler 452b成為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換句話說,NASA本次的發現的行星像地球一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轉。
  • 410光年外,一個光點正上演著地球的未來,這是怎麼回事?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成為生命星球,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與恆星太陽的距離剛剛好,這個位置我們稱之為宜居帶。處在宜居帶的地球能夠接收到適宜的太陽光照和熱量。有了太陽的幫助,地球才能夠形成穩定厚實的大氣層,並有了一個非常不錯的生態環境,有了液態海洋的都會好的。
  • 最大恆星長啥樣?【每日星圖】
    仰望星空,你是否會問自己,哪顆恆星才是最大的呢?本期《每日星圖》就來見識一下它的真面目。
  • 黑洞吞噬恆星的最後瞬間,在2.15億光年外上演
    2.15億光年之外,有一顆恆星給我們上演了活生生的一幕,展現了被黑洞吞噬的最後瞬間,是有多麼悽慘和悲涼。假如你在黑洞旁邊,頭朝著黑洞,由於黑洞引力過於強大,你的頭和腳受到的引力將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潮汐力,也是月球能夠給地球帶來潮汐的原因。
  • 99億光年外,一個黑洞噴發的氣體,在100萬光年外形成了4顆恆星
    不過,最新的一項研究卻發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事實:99億光年外,一個星系中心的黑洞噴發的氣體,在距離黑洞100萬光年之外的宇宙空間,形成了4顆巨大的恆星!Gilli)主持的,該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黑洞,該黑洞噴發的物質導致在100萬光年外的多個星系中形成了4顆新的恆星。
  • 2000光年外,太陽系末日提前上演,地球未來讓人憂慮
    到近代,無論是觀測手法還是觀測儀器相比之前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哈雷的觀點最終得到了證實,恆星確實不是恆定不動和永恆存在的,它和生物一樣有著誕生和死亡,只不過恆星的生命周期要遠遠超過生物。是不是如科幻電影中上演的那樣:在一道耀眼的光芒和一陣猛烈的爆炸中走向滅亡呢?
  • 距離4.2光年以外的比鄰星,這顆恆星與太陽相比,有什麼不同?
    其實這樣的科學邏輯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的有可能發生,到了太陽衰竭的那一天,就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樣,地球也不得不搬離自己原來的位置的時候,其實劇中也做了一定大膽的設想,就是將地球整體搬遷到距離4.2光年以外的比鄰星,以那裡的恆星供養地球的人類繼續的生存,這個計劃過程將會達到漫長的2500年,用十代人的時間解決。
  • 科學家發現比宇宙年齡還要大的恆星!這顆恆星是怎麼誕生的?
    在我們的認知裡,宇宙是一切的起源,這本來是沒有錯的,但是科學家們在銀河系發現的一顆恆星卻引起了巨大的爭端!原來,這顆名叫瑪士撒拉星的恆星已經存在了160億年左右,而我們根據科學家們的推算,我們的宇宙從誕生到現在也才只有138億年,怎麼會有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要大呢?
  • 太陽能量耗盡,這顆離地球4光年的恆星或許是地球最後的能量來源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全都是太陽提供的,太陽是一顆恆星,能自主進行將氫原子轉化成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這個過程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一部分用來支撐著自己巨大的體積,另一部分用於照亮和溫暖常年圍繞著它旋轉的行星。
  • 5.7億光年外上演手撕恆星:每114天爆發一次猶如呼救吶喊
    黑洞吞食恆星的事件再次上演,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37次會議上,科學家發布了距地球約5.7億光年的星系中,正在發生黑洞吞食恆星的事件,科學家將該事件命名為
  • 除去太陽外,哪些恆星距離地球近?大約是多少光年?
    太陽附近的恆星不多,因為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在銀河系獵戶座懸臂的比較靠外的一側,大致相當於北京三環外不到四環的位置,算是近郊吧。在這個位置,太陽周圍的星域中,恆星的密度不大,大約每284立方光年只有一顆恆星,在以太陽為中心,14光年半徑的範圍內,一共存在著32顆恆星,這兩張圖可以對比著看,我們在看看其中距離太陽最近的十顆恆星:第十位:羅斯154星(Ross 154)距離地球9.68光年。
  • 這顆恆星即將爆炸,你從地球上就能看到。恆星為什麼會爆炸呢?
    這顆巨大恆星內部的燃料已經幾乎消耗殆盡。據科學家預測,這個大傢伙在接下來的一萬年之內,隨時都可能像超新星那樣發生爆炸,這可能發生在幾個世紀後,也可能發生在明天。一旦參宿四發生爆炸,那它就會在一瞬間垮掉,爆炸產生的光芒會明亮到猶如夜空中的第二個月亮。我們會在天空中觀察到一顆新的亮點,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但它之後會逐漸開始黯淡,直到徹底消失,但並非無影無蹤。
  • 42光年外發現宜居星球,科學家:是顆超級地球,可能存在生命
    文/科學年輪地球周圍的宜居星球不在少數,並且還有三星系統和多星系統,這些星系雖然存在多顆恆星,但是也存在宜居星球,例如我們熟悉的比鄰星就是著名的三星系統。著名電影阿凡達就將劇情設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組的一顆氣態行星的衛星上,這就是著名的潘多拉星球。
  • 天文學家發現24顆超級宜居行星,就在100光年外,預言要成真
    太陽是一顆恆星,而在我們的銀河系中,至少還有2000億顆恆星,幾乎每顆恆星都有行星。在夜空中肉眼可見的很多恆星周圍,也都有行星環繞。目前,已知的太陽系外行星已經有4500顆。有些是像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有些是像海王星那樣的冰巨行星,還有些是像地球那樣的巖質行星。
  • 139億歲的瑪土撒拉星,為什麼這顆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比宇宙還古老的恆星 距離地球190光年的天秤座,存在一顆十分奇怪的恆星:「HD 140283」,它也被稱為瑪土撒拉星,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恆星之一,這顆恆星的年齡在139億年左右,而宇宙的年齡僅為138億年,為什麼這顆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 NASA公布3800光年外的三恆星系統,這就是真實的三體世界?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雖然在2018年已經正式退役,但它拍攝的大量圖像依然是科學家重要的研究資料,近日NASA公布了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三恆星系統,天鵝座方向距離地球有3800光年的KOI-5系統,在這個恆星系統中有三顆恆星相互圍繞運行,同時在系統裡還發現一顆名為KOI-5Ab的氣態巨行星,科學家並不了解三顆恆星的運行機制
  • 地球形成過程是什麼樣子?天文家拍攝到的這一幕,或許就是答案
    我們用肉眼自然是沒法看到這一幕,畢竟宇宙這麼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人類的視野。但是在藉助先進觀測設備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看個究竟的。據2020年5月5日的一則科學報告,一個國家天文學家研究團隊在觀測宇宙時,成功拍攝到宇宙深處一個恆星系中,恆星周圍行星形成盤的畫面,眼前的這一幕,或許就是我們地球形成過程的答案。
  • 8000光年外,「時間炸彈」恆星Apep上演太空「異形記」
    據外媒報導,我們的太陽是一顆相對可預測的恆星。我們知道它是有周期的,我們大致知道它的年齡,我們認為我們知道它在目前的狀態下會持續多久並最終「大發脾氣」進而摧毀大部分太陽系。但在宇宙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恆星,有些恆星的強度比太陽的要大得多。
  • 520光年外,正在「直播」行星誕生過程
    外媒稱,天文學家一直凝視著這個似乎是行星產房的地方,首次觀察到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這顆行星處於一個由稠密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圓盤內,環繞著一顆新形成的恆星。據路透社5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20日說,這顆年輕的巨大行星圍繞著名為「御夫座AB星」的恆星形成。
  • 22光年外的奇特系外行星:圍繞多達三顆恆星運行
    這顆系外行星同樣位於一個三恆星系統中,距離地球大約22光年系外行星LTT 1445Ab是一顆巖石行星,比地球稍大一些,它位於一個三恆星系統之中,圍繞其中質量最大的一顆恆星運行,距離地球大約22.5光年,每一次它從這顆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導致從地球上看去,這顆恆星的亮度出現輕微的下降,從而產生所謂「凌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