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光年外,太陽系末日提前上演,地球未來讓人憂慮

2020-12-24 怪奇菌

在古代,受到觀測手段和觀測方法的限制,人們對天體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和表面,以至於認為天上閃爍的星星是永恆不滅的,這才有了「恆星」這個概念。


不過,這種落後的認知最終還是被打破了。1781年,天文學家埃德蒙多·哈雷在編制南天星表時,提出了一個在當時來說非常顛覆的觀點——「恆星不恆」。

到近代,無論是觀測手法還是觀測儀器相比之前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哈雷的觀點最終得到了證實,恆星確實不是恆定不動和永恆存在的,它和生物一樣有著誕生和死亡,只不過恆星的生命周期要遠遠超過生物。


比如說我們的太陽,它誕生於45~50億年前一片龐大的星雲之中,此時的它已經走過了自己一生一半的時間。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大約45~50億年之後太陽將會壽終正寢,結束其輝煌燦爛的一生。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好似一個火球的龐大太陽究竟會怎樣終結呢?是不是如科幻電影中上演的那樣:在一道耀眼的光芒和一陣猛烈的爆炸中走向滅亡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種不現實的情景只會出現在滿足觀眾視覺享受的科幻電影中,因為太陽的質量根本不足以讓它發生超新星爆炸,它至少需要比現在的質量高出9倍以上才有機會。

既然太陽不會在爆炸中走向消亡,那它的結局究竟會是怎麼樣的呢?而那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如果幾十年前有人問了這個問題,可能世界上沒有科學家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但隨著觀測方法和觀察儀器的改進和提升,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有了答案。

在目前最大的探天工程——「斯隆數字天空勘測計劃」中,一個代號為「J0914 + 1914」的恆星系統引起了科學家們注意,因為它和太陽系非常相似,對人類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J0914 + 1914」恆星系統大約距離地球2000光年,其最主要的核心已經死亡,成為了一顆密度很高的白矮星。

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這顆白矮星正在瘋狂吞噬氫、氧、硫等元素。而在太陽系中,這些元素通常在土星、木星這樣距離恆星很遠的氣態巨行星上,所以科學家們懷疑這顆白矮星的軌道上有一顆巨行星。


通過計算,這顆巨行星應該在距離白矮星1000萬公裡的軌道上,公轉周期大約十天左右,並且每秒都會有3000多噸的物質被白矮星吞噬。更主要的是,它還每時每刻遭受著2.8萬攝氏度以上的恆星風炙烤。

正如前文所說,「J0914 + 1914」整體結構幾乎和太陽系一樣,並且太陽死亡之後也大概率變成一顆白矮星,所以在綜合了觀察到的情況之後,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屆時有兩個結局。


第一種簡單粗暴,就是直接被太陽吞噬掉。因為太陽在步入「死亡」之前,其體積會迅速膨脹。按照計算,當太陽體積膨脹到最大時,其最外側將覆蓋到火星周圍的小行星帶,也就是說地球、火星、金星這三個距離太陽最近的巖質行星將被吞噬。

不要以為其他行星就安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過它們確實不會被紅巨星階段的太陽直接吞噬,而是會被變成白矮星的太陽一點點吸收,就像「J0914 + 1914」中那顆氣態巨行星一樣。


而除了被吞噬這種讓人害怕的可能之外,地球還有可能被太陽甩出當前位置。由於太陽不斷向外拋灑物質,其質量會在膨脹期間大幅度下降,這將直接影響它的引力和對其他行星的控制。

當然了,不管幾十億年後地球是被吞噬還是被甩出,這都和人類沒有任何關係了,因為當太陽開始膨脹時,它的光度和溫度都會大幅度提高,這會直接導致地球溫度升高,液態水無法留存,生物根本無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屆時人類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地球。


其實這也正是人類一直探索宇宙的原因和動力之一,搖籃雖然非常舒適,但它卻並不是人類最終的歸宿。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想要在茫茫宇宙中找到新的家園,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超遠距離的星際航行,畢竟最近的恆星系也距離地球4.2光。


可讓人憂慮的是,科技或許並不能徵服距離,這意味著在蟲洞無法成為現實的情況下,人類可能會和地球一同走向毀滅。

當然了,幾十億年後的事情沒人能夠準確預測,就像幾萬年前的人類肯定想像不到現在飛翔已經成為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一樣,或許我們現在所憂慮的事情,在幾十億年後就會像乘公交一樣簡單。

相關焦點

  • 410光年外,一個光點正上演著地球的未來,這是怎麼回事?
    正是多種因素的累積,才讓地球具備了生態誕生的溫床,才有了38億年前早期生命的誕生。又經過了數十億年的進化和演化,有了現在的人類文明。每一個人都期望人類在未來能夠永遠生活在地球上,可是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隨著科學家對宇宙認知的不斷提升。
  • 410光年外,地球結局已提前上演,文明的未來讓人絕望
    作為太陽系的核心,太陽為地球輸送了穩定的光和熱,讓地球具備了孕育生命的先決條件,讓萬千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生息繁衍。論文中,來自英格蘭華威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410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顆代號為「SDSS J1228 +
  • 距地2000光年,「第二」太陽系的末日景象,正在上演!
    在「斯隆數字天空勘測計劃」的探索計劃中,科學家們發現,遠在2000光年之外的一個恆星系——「J0914+ 1914」,其與太陽系極為相似。
  • 太陽系末日若上演,太陽消亡,地球的結局會怎麼樣?
    17世紀以前的人類,除了少數幾個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相信太陽系的存在,而且還認為地球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不動的。直到17世紀後,在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等人的帶領下,人們才漸漸接受地球不僅會移動,還繞著太陽公轉的事實。直到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們才得以探索到更多未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太陽系的恆星。
  • 科學家發現另一個太陽系?位置在距離地球2000多光年,怎麼回事?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科學家發現另一個太陽系?位置在距離地球2000多光年,怎麼回事?眾所周知,我們地球是處於太陽系當中的,太陽系中心是太陽,剩下的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作有規律的公轉,其實仔細想一想,這種現象也是非常的神奇又有趣的。宇宙是非常浩瀚的,存在著無數的星系,對於宇宙到底有多大?
  • 太陽系外發現「超級地球」,體積是地球3倍,而距離地球也僅6光年
    文/仗劍走天涯太陽系外發現「超級地球」,體積是地球3倍,而距離地球也僅6光年人類的科技自從可以達到探索太空之後的高度時
  • 數百光年外一場「創世紀」正在上演,一個嶄新「太陽系」正製造中
    我們的太陽系被認為形成於一團原始星雲之中,星雲中的塵埃逐漸凝聚成星球,再逐漸融合形成更大的星球,進而造就了如今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而各個天體的發展演變也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星球世界,這就如同上帝的創世紀一樣,一切都是從無到有。
  • 地球60光年外的一顆星球,似乎上演了地球的未來,猶如地獄一般!
    在太陽系之外的一顆黃矮星,它的出現引發了科學家的關注,因為它距離地球比較近,只有60光年而已,不管是它的質量,體積各方面和太陽非常的相似,並且它還比太陽更加年輕一點,也就意味著如果人類真的可以在這一星系當中生存,恆星可以提供更長時間,更多的能源。
  • 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距地球僅有4光年,我們何時才能前往?
    自從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的時候,向外星球移民的夢想就出現了。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能夠向外星球移民並不重要,可是在科學家的心裡,人類的未來在宇宙,人類想要延續發展,成為更強大的文明,走向宇宙,殖民外星球是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 距地不到60光年的一個亮點引起科學家懷疑,地球的未來已提前上演
    從早期只是接收疑似外星文明信號的SETI計劃,到後來變本加厲、向外星人發射強大無線電信號的METI計劃,沒有任何動靜後,又開始發射攜帶了強大望遠鏡的衛星,從超遠距離(1000光年外的天鵝座區域)的克卜勒系外行星搜索望遠鏡到更務實的搜索300光年內系外行星的TESS系外行星搜索望遠鏡!
  • 2060年是世界末日?霍金預言地球毀滅
    「萬一地球毀滅,人類就必須在火星或太陽系中的其它星體生活,但這在最近100年內還不會發生,」霍金預言。  霍金預言:「人類滅絕是可能發生的,但卻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最終可以帶人類衝出太陽系,到達宇宙中更遙遠的地方。」  廣播傳教士哈羅德·康平預言2011年5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
  • 太陽系外有「備用地球」 「居民」或不同於地球
    如果要移民外星球,你願意去哪裡?木衛二、土衛六、火星,才公布不久的「克卜勒—22b」,還是其他「超級地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說,其實不管去哪裡,我們都離不開茫茫宇宙中特定的「宜居帶」。而在我們太陽系中,「宜居帶」大致分布在金星軌道到火星軌道之間,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剛好就在宜居帶上。
  • 太陽系裡不存在超級地球,那太陽系外會有嗎?101光年外有機會
    這不僅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將獎項頒給在天文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同時意味著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的發現逐漸被認可了。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3000顆恆星的存在,而這些恆星中又包含了超過4000顆的行星,這表明有些恆星系中不僅僅只有一顆行星,有的甚至和太陽系一樣擁有多數行星,而這些發現幾乎都來自於美國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第二個太陽系」被發現,距地球2545光年,何時能夠實現移民?
    太陽系之外的銀河系,有著數千億顆恆星,上千億個恆星系,只要搜尋那些跟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那麼在其恆星系中就有可能存在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類行行星。在搜尋系外行星的能力上,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無疑是非常強大的,在它上線之後不斷有類地行星被發現。其中有一些恆星系統與太陽系非常相似,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克卜勒-90,距離地球約2545光年。
  • 旅行者一號,正在飛往6光年外的「超級地球」
    目前正以17千米每秒的速度向太陽系外飛去,雖然旅行者一號是如今人類飛的最遠的人造飛行器,但並非是最快的。最快的而是,2018年發射的帕克號太陽探測器,飛行速度超過每秒95千米,最高的時候可達200千米每秒,儘管他只能保持很短的時間。但仍然是人類迄今為止太空飛行器速度的巔峰,那麼如果以如此高的速度,飛到6光年外的超級地球將需要多久呢?
  • 科學家在60光年外發現一顆超級地球,它和未來的地球非常相似
    宇宙浩瀚無邊,無人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銀河系的直徑就達20萬光年,而太陽系只不過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在距離太陽係數十光年的範圍內,分布著大量的恆星,每一個恆星都代表著一個小天地,都有不同大小和數量的行星圍繞著它轉,其中有些行星和地球非常相似,還有的行星比地球大幾倍以上,稱之為超級地球。今年4月18日,TESS衛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它是最新的太空望遠鏡,綽號為「行星獵手」,它的目標是在兩年內,觀測超過20萬顆恆星,這是一項偉大艱巨的任務。
  • 瑪雅傳說中的「末日星球」被找到?真的有人在暗中保護地球?
    雖然主流科學一直都在強調沒有史前文明存在,也沒有地外文明存在,但大部分人都持有懷疑的態度。因為我們的宇宙很古老已經有138億年的歷史了,而宇宙也很廣闊,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直徑已經達到了930億光年,僅僅20萬光年直徑的銀河系就有兩千多億顆恆星,而宇宙中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有數萬億個。人類短短數百萬年的演化史,幾千年的文明史,想要徹底搞懂宇宙的奧秘真的是太難了。
  • 60光年外,有一顆超級地球燃燒著,地球的未來有可能也會如此
    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科學家就開始了兩個方向的探索研究,一個是尋找探索地外生命和外星文明,另一個就是尋找和地球非常相似的類地行星,甚至是尋找到跟地球完全一樣的行星。可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任何的地外生命和外星文明。
  • 在距離地球2000多光年的位置,能看到秦始皇漢武帝嗎?
    一是2000多年前的光還能看得見嗎?二是需要多大口徑的望遠鏡?在夜空中用肉眼所看到的星星基本上都是恆星,這些恆星之所以能被我們看到,就是因為它們亮度極高,且距離地球較近,大都距離地球不到1000光年。這些星光都來自很遠的地方,來自很久很久之前。
  • 8000光年外,「星際大炮」已瞄準地球,文明未來讓人擔憂
    8000光年,所以根本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的影響,更別提可怕的威脅了。而如果大於10°的話,在8000光年的距離下將會產生一個幾十光年的縫隙,地球將躲過這次滅頂之災。需要注意的是,地球雖然有可能躲過這次災難,但也有躲不過的可能性。如果發生了最壞的結果,地球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