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受到觀測手段和觀測方法的限制,人們對天體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和表面,以至於認為天上閃爍的星星是永恆不滅的,這才有了「恆星」這個概念。
不過,這種落後的認知最終還是被打破了。1781年,天文學家埃德蒙多·哈雷在編制南天星表時,提出了一個在當時來說非常顛覆的觀點——「恆星不恆」。
到近代,無論是觀測手法還是觀測儀器相比之前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哈雷的觀點最終得到了證實,恆星確實不是恆定不動和永恆存在的,它和生物一樣有著誕生和死亡,只不過恆星的生命周期要遠遠超過生物。
比如說我們的太陽,它誕生於45~50億年前一片龐大的星雲之中,此時的它已經走過了自己一生一半的時間。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大約45~50億年之後太陽將會壽終正寢,結束其輝煌燦爛的一生。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好似一個火球的龐大太陽究竟會怎樣終結呢?是不是如科幻電影中上演的那樣:在一道耀眼的光芒和一陣猛烈的爆炸中走向滅亡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種不現實的情景只會出現在滿足觀眾視覺享受的科幻電影中,因為太陽的質量根本不足以讓它發生超新星爆炸,它至少需要比現在的質量高出9倍以上才有機會。
既然太陽不會在爆炸中走向消亡,那它的結局究竟會是怎麼樣的呢?而那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如果幾十年前有人問了這個問題,可能世界上沒有科學家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但隨著觀測方法和觀察儀器的改進和提升,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有了答案。
在目前最大的探天工程——「斯隆數字天空勘測計劃」中,一個代號為「J0914 + 1914」的恆星系統引起了科學家們注意,因為它和太陽系非常相似,對人類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J0914 + 1914」恆星系統大約距離地球2000光年,其最主要的核心已經死亡,成為了一顆密度很高的白矮星。
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這顆白矮星正在瘋狂吞噬氫、氧、硫等元素。而在太陽系中,這些元素通常在土星、木星這樣距離恆星很遠的氣態巨行星上,所以科學家們懷疑這顆白矮星的軌道上有一顆巨行星。
通過計算,這顆巨行星應該在距離白矮星1000萬公裡的軌道上,公轉周期大約十天左右,並且每秒都會有3000多噸的物質被白矮星吞噬。更主要的是,它還每時每刻遭受著2.8萬攝氏度以上的恆星風炙烤。
正如前文所說,「J0914 + 1914」整體結構幾乎和太陽系一樣,並且太陽死亡之後也大概率變成一顆白矮星,所以在綜合了觀察到的情況之後,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屆時有兩個結局。
第一種簡單粗暴,就是直接被太陽吞噬掉。因為太陽在步入「死亡」之前,其體積會迅速膨脹。按照計算,當太陽體積膨脹到最大時,其最外側將覆蓋到火星周圍的小行星帶,也就是說地球、火星、金星這三個距離太陽最近的巖質行星將被吞噬。
不要以為其他行星就安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過它們確實不會被紅巨星階段的太陽直接吞噬,而是會被變成白矮星的太陽一點點吸收,就像「J0914 + 1914」中那顆氣態巨行星一樣。
而除了被吞噬這種讓人害怕的可能之外,地球還有可能被太陽甩出當前位置。由於太陽不斷向外拋灑物質,其質量會在膨脹期間大幅度下降,這將直接影響它的引力和對其他行星的控制。
當然了,不管幾十億年後地球是被吞噬還是被甩出,這都和人類沒有任何關係了,因為當太陽開始膨脹時,它的光度和溫度都會大幅度提高,這會直接導致地球溫度升高,液態水無法留存,生物根本無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屆時人類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地球。
其實這也正是人類一直探索宇宙的原因和動力之一,搖籃雖然非常舒適,但它卻並不是人類最終的歸宿。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想要在茫茫宇宙中找到新的家園,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超遠距離的星際航行,畢竟最近的恆星系也距離地球4.2光。
可讓人憂慮的是,科技或許並不能徵服距離,這意味著在蟲洞無法成為現實的情況下,人類可能會和地球一同走向毀滅。
當然了,幾十億年後的事情沒人能夠準確預測,就像幾萬年前的人類肯定想像不到現在飛翔已經成為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一樣,或許我們現在所憂慮的事情,在幾十億年後就會像乘公交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