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胚胎91W在南海附近海域形成
圖1 2020年7月29日14:00 FY-4A真彩圖
2020年7月出現了1949年以來首次無颱風記錄,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新的颱風胚胎91W於2020年7月底在南海附近生成。由29日風雲四號靜止衛星雲圖可見,南海及菲律賓地區雲系非常活躍,而江淮地區對流雲團活動減弱。
南海地區對流雲輻射增強
圖2 2020年7月27日(左)和28日(右)12:00(北京時)風雲四號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
副熱帶高壓北抬後,西南風將進入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颱風活躍即將開始。大尺度對流活動與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RSR)相聯繫,RSR表示被地氣系統反射的太陽能量,由於對流雲和積雲將大部分入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衛星RSR的高值區往往與活躍的對流雲和積雲有很好的對應。由FY-4A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小時產品(圖2)可見,27日主要的對流雲系盤踞在江淮區域,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帶狀雲系,而赤道及西太平洋地區僅有較為零散的對流雲團。隨著副高北抬,28日江淮區域雲系對應的短波輻射減弱,其東西向的雲帶與青藏高原地區的雲系脫離。而與此同時,西太平洋地區的對流雲發展,雲對應的短波輻射增強,發展的對流雲團西移到菲律賓鄰近地區,形成颱風胚胎。副高北抬後,29日(圖3)菲律賓地區形成有組織的對流雲系,使得91W颱風胚胎活動有所發展,對流雲系對應的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進一步增強。30日該颱風胚胎雲系進一步西進至南海地區,強輻射區域覆蓋了整個南海海域,南海周圍海洋能量充沛,將有利於該胚胎雲系的發展,但是該雲繫結構鬆散,不太利於發展成颱風,但是它的環流寬廣,水汽充沛,會帶來暴雨或大暴雨。綜上,基於FY-4A衛星產品雲輻射產品的分析表明,該熱帶系統逐漸活躍將影響我國華南和東南沿海地區,會帶來較大風雨天氣,需要密切監測其發展動態。
圖3 2020年7月29日(左)和30日(右)12:00(北京時)風雲四號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