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②:對我國及周邊大氣垂直探測僅需1小時

2021-01-13 澎湃新聞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不是顆星星,而是當今最先進的氣象衛星!

搶先看風四郎的那些獨門絕技:

千裡眼:搭載迄今為止我國最先進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在赤道上方約35800公裡處,可獲得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

大氣CT機:搭載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探測儀,1個小時便能完成一次對我國及周邊區域大氣的垂直探測。

捕捉器:我國首次在衛星上安裝靜止軌道閃電成像儀,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的閃電頻次和強度進行探測。

監視器:能夠對地球同步軌道的帶電粒子輻射和磁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

下面,我們來聽聽「風四郎」是怎麼說的吧。

風四郎攜帶大氣CT機

我,是顆「高大上」的氣象衛星,這可不是我自吹自擂!我不但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我還很「接地氣」!絕對不會讓你覺得我遙不可及。

我搭載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探測儀,1個小時便能完成一次對我國及周邊區域大氣的垂直探測。

我是大氣「CT機」!大氣在空間分布上是三維的,除了水平運動之外,大氣還同時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垂直運動。其溫度、溼度和壓強又是隨時間變化的。大氣的運動和變化便是天氣現象的本質,而天氣預報就以大氣觀測數據為基礎。

獲取晴空大氣三維結構和垂直運動信息的任務就交給了大氣垂直探測儀器。我搭載的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探測儀,就像CT切片一樣,把晴空大氣在垂直方向上切層,獲得大氣垂直方向上的精細數據。重要的是我的活幹的又快又好!1個小時就能完成一次對我國及周邊區域大氣的垂直探測,相較於極軌衛星多星組網探測頻次和探空站的12小時一次!

同時,探測儀的空間解析度是16公裡,大大優於探空站200公裡的平均間隔,具備現有探空系統3000倍的能力,對於亟待進一步提高精細化的預報來說那簡直太棒了!

用此技具體做了點啥?

人類姑娘出門總喜歡帶把傘,有雨的時候,她們可以撐起一把傘,來一場雨中漫步;陽光熾烈的時候,她們依然會撐起小傘遮擋烈日的陽光。

有我在,沒有日頭的時候出門帶不帶傘的問題就基本可以解決了!天氣預報員們回答「明天是否會下雨」這個問題的時侯也增加了不少底氣。

被洪水淹沒的長沙橘子洲。

就拿6月底至7月初南方暴雨過程來說,我的前任——「風雲二號」拍的皂片,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而我拍攝的雲圖,不僅能夠看到雲的清晰結構,更加能夠看到多層雲、多種雲,具備了能夠解析暴雨天氣不同層次水汽輸送等新增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對於預報降雨,對於了解整個暴雨過程的發生發展都具有極強的作用。

風雲四號觀測下的江南暴雨雲系監測圖像。

風四郎有個千裡眼

我有雙千裡眼,你一定想知道在遙遠的太空,我都可以看到什麼吧?

我搭載迄今為止我國最先進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在赤道上方約35800公裡處,可獲得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

作為一顆氣象衛星,我可不是用來時刻監視你的,而是要看清高空中無時無刻不處在運動狀態的大氣情況,我的可見光最高解析度是500米。

首先,你要知道,我是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即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相對於地球我是保持靜止的。(插一句:氣象衛星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兩種)

我的視力特別好!你們人類最好的視力也就是5.3吧。我距離地球很遙遠,「風雲三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系列衛星距離地面的高度只有大約800公裡,而我距離地球表面的距離是「風雲三號」的40多倍,即35800公裡!35800和800,就算你的數學在不好也能對比出來,如果要得到同樣分辨的圖像,靜止軌道衛星的難度可想而知。

讓我火眼金睛的法寶是啥?就是它——「風雲四號」四大載荷之——先進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它也是迄今為止我國靜止軌道最先進的成像儀。

我可以24小時「凝視」地球,完成1幅圓盤圖的觀測由「風雲二號」需要的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還可以靈活地對想要觀測的區域進行高頻次連拍,針對東西、南北各1千公裡區域的觀測時間僅需要1分鐘。

這幅彩色衛星雲圖是風雲四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

在實際應用中,這一性能相當「給力」,比如某個區域有突發天氣狀況,需要馬上獲取當地雲圖,「風雲四號」只要1分鐘就可以掃出一張區域圖像。

此外,讓我驕傲的是:我首次製作出彩色衛星雲圖,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青藏高原湖泊、黃海細胞狀雲系、西伯利亞積雪、赤道附近熱帶對流等均清楚可見。

風雲四號首批圖像發布:青藏高原監測圖。

用此技具體做了點啥?

我身上搭載的掃描成像輻射計主要承擔獲取雲圖的重任,在風雲二號觀測雲、水汽、植被、地表的基礎上,還具備了捕捉氣溶膠、雪的能力。

其實,從發射到現在,我一直處於在軌測試期間,但是,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試試自己的新技能,想幹點兒服務公眾的事兒了。(內心戲:測試就當做是對我的歷練吧!)

在沙塵天氣監測上的「首秀」,我就成功的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5月3日至7日,北方地區迎來最強沙塵過程,10餘省(市、自治區)被黃沙吞噬,影響面積達163萬平方公裡。網友調侃,感覺一直在「吃土」。

北方地區籠罩在沙塵暴的淫威之中,吼吼,該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可是,如此強勁的沙塵過程在地面監測站卻並沒有發現沙塵的蹤跡。原來,此次過程中的溫帶氣旋非常強,沙塵被卷的非常高,都跑到雲的上面去了。不過,這一切都逃不過我的眼睛。如今,我能夠對沙塵進行立體監測,從而把沙塵更加清晰的刻畫出來,從而有效的識別沙塵的來源、判斷其發生發展。

這是5月4日早晨,我傳回的三通道彩色合成監測圖。哈哈,是不是有點像個拐杖呢。

面對颱風。

颱風監測,是氣象部門的重中之重!

今年,為了看颱風,我還特意挪了挪「窩」。成功入軌後的初期,我一直在東經99.5度運轉。5月25日起,我漂移到了風雲靜止衛星的主業務位置(東經105度)附近,提早做好業務值班準備。這可是觀測颱風的「頭等座」,相當於在颱風的「頭頂上」進行觀測。加上我攜帶的高時空解析度多光譜成像儀最高解析度可以達到五百米,能把颱風的結構形狀、細節等等看的更加清晰。

而這些信息對於颱風的定向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颱風在登陸廣東前,我也開展了高精度的觀測,對掌握颱風的強度、包括風雨分布都有重要的作用。

四臺共舞是種什麼體驗?

風四郎的捕捉器

我國首次在衛星上安裝靜止軌道閃電成像儀,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的閃電頻次和強度進行探測。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捕捉」閃電很有興趣,但是,以人類現有的技術,進行閃電的探測可不那麼容易!而我,就可以「捕捉」轉瞬即逝的閃電!

一般來說,閃電持續時間很短,比人類眨眼的速度還快。「風雲四號」儀器團隊中「抓閃電」的高手就是靜止軌道閃電成像儀,這也是我國首次在衛星上安裝。

閃電成像儀的主要作用是對閃電進行觀測,獲取觀測覆蓋區範圍內的閃電分布圖。該儀器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的閃電頻次和強度進行探測。將閃電的實時、連續觀測數據與雲圖疊加起來,就能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進而形成閃電災害預警。

風四郎的「監視器」

可能你對空間天氣聽起來有些陌生,你們把這種由太陽活動引起的短時間尺度的變化,稱之為空間天氣。有時,空間天氣的變化會給地球磁層,衛星運行和安全,以及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所以,你們必須要了解它,做好相應的觀測。

我能夠對地球同步軌道的帶電粒子輻射和磁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空間天氣預報員便可據此開展空間天氣預報和預警;同時,對衛星空間天氣效應的監測有助於對衛星異常狀態進行甄別,並能對衛星防護和運行策略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例如,飛機和船隻導航、衛星姿態調控、輻射環境計算等都需要精確的磁場模型。同步軌道磁場數據可以驗證全球磁場模型,還可同化到磁場模型中,進行業務應用;同步軌道磁場可以用於評估地磁活動水平,增加對近地空間環境的認識,促進對地球磁場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理解,提高空間天氣的研究和應用水平。

當然,我的獨門絕技可不止這些。除此以外,我還在哪些地方大展拳腳?

我還能:進行氣候預測與氣候資源的利用,我可以支持亞洲夏季風發生發展成熟消亡全過程跟蹤分析。另外,可見光資料、雲產品、入射太陽輻射產品是太陽能資源評估的重要參數。

保證四大載荷和諧相處。控制衛星不晃動很難!很多東西會對衛星平臺和其他載荷產生姿態上的幹擾。

而首次使用的全新研製的SAST5000平臺,採用力矩補償技術、星地一體化圖像導航與配準技術和整星隔震系統,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實現了載荷同時工作,這樣的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我甚至能夠提供航空關注的雲類型、雲相態、對流、產品,尤其是新增的火山灰、閃電、高空湍流(對流層頂摺疊)等監測產品解決了航空氣象業務應用急需,將有利支撐飛行安全保障。

哎呀,總之我的優點太多太多,可能說很久也說不完!在未來,我一定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和能量為你們做好監測與服務!相信不會讓你們失望!

(原標題為《大國重器風雲四號之②在颱風頭頂「動土」、「捕捉」轉瞬即逝閃電?看「風四郎」的那些獨門絕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牛彥元 王亮/中國氣象報 2017-09-26 14:05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觀測能力是現有系統的上千倍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總師李卿的說法,風雲四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天氣監測儀等4種探測器,實現了多個重大技術突破。
  • 風雲四號衛星如何獲取高光譜大氣探測數據
    不同的二氧化碳吸收通道探測到的紅外輻射主要來自於特定的高度層,對該高度的大氣溫度變化敏感,利用此原理可以獲得大氣的溫度垂直分布信息。同樣,不同的水汽吸收通道對不同高度層的大氣溼度變化敏感,從而可以獲得大氣的溼度垂直分布信息。  要滿足數值預報對大氣探測精度的要求,在技術上高光譜紅外探測是必選的技術途徑。
  • 鑄造大國重器,精測風雲變幻!回看「十三五」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
    2016年,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靜止軌道三軸穩定姿態下的高精度實時掃描成像圖像導航核心技術,完成新技術、新體制、新方法、新系統、新應用的試驗驗證,實現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
  • 揭秘風雲四號衛星如何獲取高光譜大氣探測數據
    大氣輻射亮溫垂直分布動態圖。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國際上第一臺在靜止軌道上以紅外高光譜幹涉分光方式探測大氣垂直結構的精密遙感儀器。通過該探測儀,我們成功獲取了全球首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
  • 鑄造大國重器 精測風雲變幻
    風雲四號A星、風雲三號D星、風雲二號H星先後加入風雲氣象衛星「大家族」,一張「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氣象衛星「天網」拉開,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十餘萬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2016年,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靜止軌道三軸穩定姿態下的高精度實時掃描成像圖像導航核心技術,完成新技術、新體制、新方法、新系統、新應用的試驗驗證,實現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
  • 揭秘當今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獨門特技」
    ■搭載迄今為止我國最先進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在赤道上方約35800公裡處,可獲得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  ■搭載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探測儀,1個小時便能完成一次對我國及周邊區域大氣的垂直探測
  • 風雲四號能感知3.6萬公裡外湖水溫度變化0.1℃
    風雲四號還搭載了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其在垂直光譜探測通道達到1700個,可方向上對大氣結構實現高精度定量探測,相當於對大氣進行CT掃描。  這也是國際上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次裝載,將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精度溫度、溼度廓線探測,獲取的高光譜大氣數據,可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 氣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之「風雲四號」衛星
    這是屬於「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全新時代——2005年1月1日,我國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星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依賴國外衛星數據製作雲圖成為歷史。這是屬於科技創新的全新時代——從「風雲四號」第一次研討會召開至今,各大衛星系統研製團隊用22年的堅持,成功將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先進儀器送入太空:大氣「CT機」——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具有對中國及周邊地區1小時一次、間隔僅16公裡的密集大氣溫溼分布垂直探測能力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我國則解決了這一難題。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上不僅搭載了許多先進的觀測儀器,還搭載了對觀測環境要求極為嚴苛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  這一突破強在何處?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一種類似於給大氣「做CT」的先進儀器,但極為「嬌貴」,哪怕只是在衛星邊上吹一口氣這樣的輕微振動,都會影響其性能。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二是最新研製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國際首次發射。探測儀的探測通道達1700個,可在垂直方向上對大氣結構實現高精度定量探測,大大提高了氣象觀測的能力。三是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和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兩臺大型儀器載荷是國際首次集於一顆衛星。
  • 實力擔當「風雲四號」的獨白
    編者按:9月25日,「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使用。此前,在軌測試9月餘的「風雲四號」有著完美表現,堪稱氣象衛星界的「翹楚」。如此完美表現的背後,離不開它隨身攜帶的四大「神器」、SAST-5000衛星平臺以及地面應用系統。
  • 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月27日,隨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獲取世界首張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圖
    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27日聯合發布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首批圖像與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此次發布的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獲取的圖像、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獲取的大氣紅外輻射光譜、閃電成像儀獲取的閃電分布和強度信息、空間環境監測儀獲取的空間效應及粒子探測信息等。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圖,是由風雲四號A星上首次搭載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獲得的,它標誌著在靜止軌道上的大氣觀測由二維進入三維。
  • 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天氣預報準確度將提高
    中國天氣網訊 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1分鐘一次的區域觀測,1℃的溫度測量誤差,1秒鐘500張的閃電觀測……創新科技的運用將使天氣監測與預報、數值預報應用等領域取得重大進步。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我們對局地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頻次將從現在的6分鐘提高到1分鐘,預報時效可提前若干個小時,而且對颱風的路徑和強度預測會更加精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日前興奮地告訴記者。那它到底是個什麼衛星呢?要了解風雲四號,首先要知道氣象衛星。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新華社發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 風雲四號有多厲害?能感知3.6萬公裡外湖水溫度變化
    風雲四號還搭載了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其在垂直光譜探測通道達到1700個,可方向上對大氣結構實現高精度定量探測,相當於對大氣進行CT掃描。  這也是國際上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次裝載,將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精度溫度、溼度廓線探測,獲取的高光譜大氣數據,可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①:歷時21年躋身世界最先進氣象衛星行列
    9月25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用戶使用。「風雲四號」A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其交付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 看防災前哨風雲四號 如何破解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
    我國則解決了這一難題。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上不僅搭載了許多先進的觀測儀器,還搭載了對觀測環境要求極為嚴苛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這一突破強在何處?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一種類似於給大氣「做CT」的先進儀器,但極為「嬌貴」,哪怕只是在衛星邊上吹一口氣這樣的輕微振動,都會影響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