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項目啟動

2021-01-07 中國氣象局

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與會專家、學者合影。(氣科院提供)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4月2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機理研究及京津冀區域模式應用示範」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賀克斌以及相關領域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項目立項意義、關鍵科學問題和項目實施方案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國內外研究表明,氣溶膠汙染在一定條件下可顯著影響對流天氣。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是強降水多發地,又是大氣重汙染頻發區。準確理解該地區氣溶膠對雲和降水的影響機制,並將其應用於模式改進,對於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有重要意義。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建平介紹,該項目將圍繞不同發展階段對流雲中氣溶膠對雲宏、微觀特徵的影響機理和反饋機制,氣溶膠輻射效應對大氣熱力結構及對局地對流性天氣的影響,氣溶膠影響對流雲中混合相過程的參數化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氣溶膠、輻射、雲降水天空地一體化組網觀測科學試驗,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參數化方案,並在國家和京津冀區域兩級模式上開展大氣汙染條件下的降水預報應用示範。

  據悉,該項目實施周期為四年,共分為6個課題組,分別將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承擔,預期將構建一套長時間序列的京津冀地區氣溶膠和對流性雲、降水和輻射的天空地綜合觀測數據集;發展一套降水雲中潛熱廓線的反演算法,深化對氣溶膠影響對流系統熱、動力反饋的認識;建立一套適用於京津冀地區的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參數化方案;耦合改進後的參數化方案並應用於華北區域模式系統,將京津冀地區汙染條件下的降水預報評分提高8%。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通訊員段婧報導 日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天氣氣候的影響」的飛機探測專題「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2019年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 雲降水物理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 通訊員楊帥報導 12月12日,北京大學-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雲降水物理學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北京市氣象局局長、北京市人影辦主任姚學祥和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胡永雲籤署了合作書,並為聯合實驗室揭牌
  • 《大氣物理學》出版 聚焦雲降水物理和氣溶膠機理
    針對大氣科學領域內普遍關注的雲降水物理過程和大氣氣溶膠機理,著重介紹了雲霧形成的宏-微觀特徵和機制、雲粒子的核化理論、水滴冰晶的增長機理、典型降水理論、氣溶膠的化學組成及來源估計、氣溶膠的觀測與測量、對流層氣溶膠的氣候學特徵等。
  • 對流雲碰撞導致暴雨發生
    新研究認為對流雲層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是暴雨的成因。  運用高解析度雲模式,研究者分析了暴雨如何受溫度上升的影響。以往的研究一般在解析度200公裡的氣候模式上進行模擬,而該研究的高分辨雲模式將空間解析度提升到了200米。  為了監測風暴雲形成的物理過程,該研究採用的雲模式可獲知區域溫度和水分變化,這些變化導致對流雲的形成,對流過程又形成雷暴雲。
  • DLF對流雲介紹篇
    對流雲DLF介紹:DL - Convection Cloud成立於2015年,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 心化的衍生金融體系,是穩定幣 USDT的支持者,同時也是 DeFi 項目的代表之一。1質押借貸借貸成為剛需市場,市場規模超千億。
  • 科技名詞 | 什麼是氣溶膠
    學科:大氣科學_大氣物理學相關名詞:空中懸浮微粒 膠體系統 宇宙塵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各種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的統稱。一般來說,粒徑10~100微米的粗顆粒在重力作用下很快就會沉降到地面,亞微米以下的細顆粒因布朗運動(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做的無規則運動)很快就凝聚成較大的顆粒,0.1~10微米的顆粒在大氣中飄浮時間較長,但最終也會通過重力作用,或者作為雲、霧的凝結核和降水衝刷作用,從大氣中移除
  • 重點實驗室 | 大陸性層積雲與積雲中不同的氣溶膠間接效應
    之前許多研究從飛機觀測、衛星及地基遙感均觀測到了隨著溶膠增加,雲滴數濃度(Nd)增加而雲滴有效半徑減小,即氣溶膠第一間接效應(Twomey效應)。然而, IPCC 評估報告指出氣溶膠雲相互作用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得出的氣溶膠間接效應的量級在模式間以及模式與觀測間均仍存在顯著差異,某些研究甚至發現氣溶膠第一間接效應的正負仍不統一。
  • 全國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項目啟動
    本次大會上,全國首個針對霧霾綜合監測的商業衛星「絲路一號」衛星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科天塔共同研製。「絲路一號」項目由三顆衛星組成星座,將於明年下半年發射第一顆衛星,2022年前完成星座搭建。項目主要包括軌道分析和設計,衛星研發製造,衛星發射入軌,衛星測運控管理和地面應用等。
  • 國內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項目建設啟動
    界面新聞自商業航天公司中科天塔獲悉,國內首個針對霧霾監測的商業衛星「絲路一號」衛星項目,目前已啟動項目建設。「絲路一號」衛星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科天塔共同研製。據中科天塔方面介紹,「絲路一號」項目由三顆衛星組成,計劃於明年下半年發射項目首顆衛星,2022年前完成星座搭建。
  • 清華大學地學系彭怡然研究組揭示全球不同區域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具體機理
    氣溶膠-雲相互作用是氣候變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氣溶膠的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地氣系統的輻射通量、大氣的熱動力狀況以及雲的微物理性質等影響冰雲的雲高、雲量和雲的生命時間。由於氣溶膠對冰雲的影響機理相對複雜,在氣候模式中估算由氣溶膠引起的長波雲輻射強迫的變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DLF對流雲如何引燃2020區塊鏈風暴
    全球商用級性能去中心化項目DLF對流雲將於11月8日份首發,更是引發幣圈震動。DLF對流雲之所以能在區塊鏈行業引起轟動,不僅因為DLF對流雲扶正了金融市場脫離實體的發展邏輯,將實體項目作為產業場景引入市場,在滿足傳統實體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也為廣大投資者打了一劑強心針。看得見的潛力實體項目,不斷擴大的消費需求和急需轉型的傳統實體產業。
  • 氣象部門今年八十四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11月6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獲悉,截至目前,2020年全國氣象部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84項,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項目總經費達5035萬元,獲批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37.9歲。
  • 季風降水先減後增,人類能否「翻雲覆雨」?
    然而,觀測記錄顯示,印度中北部的季風降水在1970年代到2000年之間顯著減少,季風區變得越來越幹;但是從2000年至今的近20年間,這裡的降水又轉而呈現出增加的態勢,洪澇風險逐漸增加。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向大氣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如CO 、甲烷等)和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這些粒子的人為排放速度遠遠超過其在自然界原本的生成和消亡速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地球環境帶來影響,例如溫室氣體會造成全球變暖。大氣中的這些「不速之客」,會不會也對南亞夏季風降水的歷史變化產生影響呢? 答案是肯定的。
  • 為什麼氣象雷達能定量估測降水?
    氣象學家還能利用一種叫做「天氣雷達」的氣象雷達來定量估測降水。氣象雷達發射出電磁波,電磁波遇到空氣中的雨滴、雲滴、冰晶、雪花等會發生散射,返回的電磁波被雷達天線所接收並顯示在屏幕上,氣象學家根據回波圖像可以得知大氣中降水的強度、分布、移動和演變情況,以此了解天氣系統的結構和特徵。氣象雷達能探測颱風、局部地區強風暴、冰雹、暴雨和強對流雲等,並能監視天氣的變化。
  • 氣溶膠和氣態汙染物三維變分協同同化
    氣溶膠是大氣的重要組成成分,影響大氣能見度和人體健康,並通過輻射和與雲、降水的相互作用影響氣候。近年來,中國的區域性氣溶膠汙染事件頻發,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空氣汙染的預警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隨著數值模式的不斷發展,空氣品質模式在汙染物的分析與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絲路一號」項目建設啟動
    在本次大會上,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介紹了全國首個針對霧霾綜合監測的商業衛星「絲路一號」衛星項目,該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目前已啟動項目建設。
  • 2020年華南暴雨試驗 多項氣象探測儀齊上陣 首次啟動遠程監控
    五一勞動節當日,廣東省陽江、清遠、河源、汕頭四個高空氣象觀測站開始啟動加密觀測。受疫情影響,「暴雨綜合觀測試驗及資料融合與同化」外場試驗觀測首次全程採用遠程方式。今年的重點就是要解決華南暴雨雲降水、邊界層和大氣環境精細結構及其演變的問題。多種探測手段協同開展華南前汛期強降水的精細化觀測與研究。
  • 七氟丙烷和氣溶膠滅火系統的對比分析
    慧聰消防網訊   1、氣溶膠滅火系統(裝置)     1.1氣溶膠的滅火機理:     1)利用固體微粒在高溫下產生金屬陽離子與燃燒反應過程中產生活性自由基團發生反應,以切斷化學反應的燃燒鏈,抑制燃燒反應的進行,達到化學滅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