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與會專家、學者合影。(氣科院提供)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4月2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機理研究及京津冀區域模式應用示範」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賀克斌以及相關領域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項目立項意義、關鍵科學問題和項目實施方案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國內外研究表明,氣溶膠汙染在一定條件下可顯著影響對流天氣。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是強降水多發地,又是大氣重汙染頻發區。準確理解該地區氣溶膠對雲和降水的影響機制,並將其應用於模式改進,對於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有重要意義。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建平介紹,該項目將圍繞不同發展階段對流雲中氣溶膠對雲宏、微觀特徵的影響機理和反饋機制,氣溶膠輻射效應對大氣熱力結構及對局地對流性天氣的影響,氣溶膠影響對流雲中混合相過程的參數化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氣溶膠、輻射、雲降水天空地一體化組網觀測科學試驗,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參數化方案,並在國家和京津冀區域兩級模式上開展大氣汙染條件下的降水預報應用示範。
據悉,該項目實施周期為四年,共分為6個課題組,分別將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承擔,預期將構建一套長時間序列的京津冀地區氣溶膠和對流性雲、降水和輻射的天空地綜合觀測數據集;發展一套降水雲中潛熱廓線的反演算法,深化對氣溶膠影響對流系統熱、動力反饋的認識;建立一套適用於京津冀地區的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參數化方案;耦合改進後的參數化方案並應用於華北區域模式系統,將京津冀地區汙染條件下的降水預報評分提高8%。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