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電性及其發現歷史

2021-01-19 二維家

    鐵電性(ferroelectricity)在物理上講就是: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一些極化材料所表現出的自發極化的特徵,或者說在無外電場的情況下,材料中的偶極子有序排列,而這些極化可以通過對材料施加外電場而翻轉。在傳統的電介質材料中,極化隨外電場線性變化;而在鐵電材料中,極化隨外電場不是線性變化,從而導致了回滯曲線,如Fig. 1。描述鐵電性主要有三個參數:(1)飽和極化(Psat: saturation polarization)或者叫自發極化,是材料極化強度所能達到的最大值;(2)矯頑電場(Ec: coercive electric field):當極化強度為0時,外電場的場強大小);(3)剩餘極化(Pr: remanent polarization):當外電場強為0時的極化強度)。


    鐵電材料的另一個內秉性質是轉變溫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即居裡溫度(Tc):在居裡溫度以上,鐵電性消失,材料轉變為順電性,或者說失去了自發極化現象。

Figure 1. Typical ferroelectric hysteresis loop. Note: Ec, coercive electric field; Pr, remanent polarization; Psat, saturation polarization; E, electric field; P, polarization.

鐵電性與晶體結構對稱性:一般認為,物質在呈現鐵電性時的晶體結構的對稱程度要比其順電性時的對稱程度要低,也可以認為鐵電性來自於順電性物質的晶體結構的微小變形(Ferroelectric behavior of a material originates in the small distortion of the paraelectric phase crystal structure)。比如說,鈣鈦礦材料(perovskites),在居裡溫度以上,這些材料是立方結構(高對稱性);隨著溫度的降低,單胞內的原子會從中心對稱位置向外運動(對稱性降低),形成電偶極子發生自發極化。

鐵電疇: 

    在居裡溫度以下且無無電場存在的情況下,在整個材料中,這些電偶極子的極化方向並不一致,但在一個有限的區域內的電偶極子的極化方向一致,這個區域就叫鐵電疇。這些鐵電疇區在整個材料中隨機分布,極化方向和強度相互抵消,在宏觀上造成沒有極化的現象。一旦對材料施加外電場,每個疇區的極化方向都將朝一個方向,最終達到飽和極化(saturation polarization);達到飽和極化後,一旦撤掉外電場這些疇區的極化方向仍能保持不變,形成記憶效應(剩餘極化)。

鐵電性的發現歷史:

    鐵電性是法國人E. Seignette在17世紀研究NaKC4H4O6·4H2O(酒石酸鉀鈉,即羅謝爾鹽)研究時發現的。1824年,D. Brewster發現通過熱刺激這種材料可以使其產生電,也就是熱釋電(熱電效應)。之後,1880年,Pierre和Paul Curie研究了包括NaKC4H4O6·4H2O在內的很多晶體,如石英、ZnS、碧璽((Ca,K,Na,[ ])(Al,Fe,Li,Mg,Mn) 3(Al,Cr,Fe,V)6(BO3)3(Si,Al,B)6O18(OH,F)4)對壓力的相應(機械刺激),並發現了壓致電偶極子,導致了壓電效應的發現1。

   

    1918年,W. Anderson和J. Cady在研究NaKC4H4O6·4H2O的壓電性質時,發現了一個反常現象:在外加電場很高時,其極化強度和外電場不成線性關係2,3。1921年,J. Valasek發現外電場可以使羅謝爾鹽的自發極化發生反轉4,這是第一次觀測到鐵電現象。1940年在BaTiO3單晶發現鐵電性掀起了鐵電研究的熱潮,因為BaTiO3晶體結構簡單,鐵電效應明顯,有望在電子工業尤其是計算機工業中實現重要應用,這時期鐵電研究呈現指數增加。再就是因為BaTiO3晶體結構簡單,在該材料中研究鐵電性質,對於鐵電現象的理解也變得較為方便。在1950年代,又發現了一類以Ba(Ti,Sn)O3化合物為代表的新型鐵電體:遲豫鐵電體(relaxor)5。

參考文獻:


1. J. Curie , P. Curie, Development by pressure of polar electricity in hemihedral crystals with inclined faces, C. R. Acad. Sci. 91,294 (1880).


2. W. G. Cady, 「Report to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May 1918).


3. J. A. Anderson, 「Report to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 ce, (Washington, DC, April/May 1918).


4. J. Valasek, Piezo-electric and allied phenomena in Rochelle salt,Phys. Rev. 17 (4), 475 (1921).


5. G. A. Smolenskii , Ferroelectrics 53 (1), 129 (1984).


6.本文內容主要摘自: Manuel Pedro Fernandes Graça and Manuel Almeida Valente, Ferroelectric glass-ceramics, MRS Bulletin, 42, 213-219, 2017.

本文文獻資料已上傳至科學之理QQ群(QQ: 574543664),入群獲取資料請註明:科學之理。文件名:鐵電性及其發現歷史.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鐵電性(英語:Ferroelectricity)指某些材料存在自發的電極化,並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可以被反轉的特性。該術語被用於類比鐵磁性(Ferromagnetism),其中,材料表現出永久磁性。當鐵電性於1920年被發現時,鐵磁性就已經被知道。
  • 研究人員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在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Sayeef Salahuddin和研究生Suraj Cheema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設法在矽上生長了一種超薄材料,該材料具有獨特的電特性,稱為鐵電性。兩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22日的《Nature》上。
  • 【二維材料】二維材料的鐵電性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研究了二維(2D)IV族單硫化物MX(M = Ge,Sn或Pb; X = S,Se或Te)的穩定性和鐵電性。我們發現PbX,SnS和SnSe的波紋相的總能量低於相應六方相的總能量;特別是SnS和SnSe的波紋相呈現自發極化和鐵電性。
  • 新法使鈦酸銪材料具鐵磁鐵電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將普通鈦酸銪材料切成納米級薄片,然後利用物理方式將其拉伸,便可使之同時具有鐵磁性和鐵電性,而目前最好的磁性鐵電體相形之下要遜色
  •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Connor Feng • 2020-04-26 09:20:18
  • 低維單質材料中的鐵電性和多鐵性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陸贇豪,浙江大學時間:5月7日(周二)10:00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點:物理學院主樓316會議室鐵電性通常存在於不同元素組成的複合材料中,而鐵電材料,特別是二維材料中的鐵電性,由於其在信息存儲和電學控制領域的巨大應用前景,在最近幾年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
  • 原子的範德華異質結構,能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多鐵性被定義為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的材料然而,如何提高多鐵材料的鐵磁性和鐵電性仍然是一個很大挑戰。現在由UNIST自然科學學院的Geunsik Lee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張翔(音譯)教授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範德華(VDW)力量可以用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引起了相當大的學術關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論證了實現二維異質多鐵材料新概念的可行性。
  • 二維金屬也具有鐵電性!
    目前,人們發現多種鐵電絕緣體都能在超薄的膜結構中保持它們的鐵電特性,但是在單原子層的理論極限下,非鐵電的金屬材料有沒有可能展現為良好的鐵電特性呢?創新及結論鐵電材料是因極性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力而產生的極性電場,並可以通過施加電場來改變這種極性特徵。
  •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新型三維滷化鉛鈣鈦礦分子鐵電材料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常因其獨特結構而存在鐵電性,鐵電材料與生俱來的自發極化特性,且自發極化在外電場作用下可翻轉應運而生了鐵電異樣光伏效應,這為新一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注入了新的活力。鐵電異樣光伏效應依靠極化誘導內建電場的產生,從而促進光生載流子分離。該特性常伴隨鐵電半導體中諸多光電現象的產生。
  • 最新《Nature》:直接在矽上生長的超薄膜具有增強的鐵電性!
    自從2011年發現HfO2基薄膜的鐵電以來,螢石結構氧化物(螢石)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原因在於它們在矽上能夠低溫合成和保形三維結構。因此,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兼容性和厚度縮放方面,克服了許多限制其鈣鈦礦鐵電材料的問題。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uraj S.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逾同志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及其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歷史命運》,於1999年立項,2003年10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2003年8月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課題組成員有:汪健、陳錫林。
  • 東南大學遊雨蒙教授團隊發現首例DABCO質子轉移型鐵電體
    近年來,研究人員在探索低矯頑場分子基鐵電體上做出了巨大努力,許多性能優異的鐵電體被發現。迄今為止,性能最好的是那些基於球形有機陽離子的化合物,例如1,4-二氮雜二環[2.2.2]辛烷(DABCO)和奎寧環家族,它們的低旋轉能壘是其擁有低矯頑電壓的主要原因。這其中包括團隊前期工作中發現的[HDABCO][ClO4]和[HDABCO][BF4]。
  • 國科大蘇剛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發現二維鐵電金屬大家族
    由於金屬中傳導電子會屏蔽內部的靜電場,因此人們通常認為鐵電性和金屬性無法共存。1965年,著名的凝聚態物理學家安德森等人首次提出了「鐵電金屬」的概念,指出在特定的馬氏體相變中由於反演對稱性破缺可能會引起電極化。然而,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深入研究,目前公開報導的鐵電金屬材料仍然十分稀有。
  • ​最新《Nature》:直接在矽上生長的超薄膜具有增強的鐵電性!
    相反,在螢石中,非中心對稱相是相對於穩定中心對稱相具有較高的對稱性。因此,表面能促進螢石鐵電體在二維極限中的反轉對稱性破壞。由於這種尺寸引起的非中心對稱性,即「反向」尺寸效應,使用HZO能夠被用於探索鐵電材料的超薄極限。
  • 科普:真實的海王星及其發現歷史,人類能徵服海王星嗎?
    它的歷史,它的大氣層,它的衛星,它的季節變更……現在請和我一起,去看看海王星的歷史及其真實的一面。第十、海王星的發現歷史。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顆被稱為海王星的行星的各種事實、數據和數字之前,讓我們先來談談它的歷史和發現吧。
  • 超鈾元素發現的歷史及其命名經過
    西博格的名字與若干超鈾元素的發現,即首次分離,聯繫在一起。  由於西博格在超鈾元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和麥克米倫分享了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  至於99號和100號元素,則是熱核爆炸的產物(1952年),它們的發現有些出乎意料。  應該指出,這些發現應正確地歸功於幾個研究小組。過去,對成果歸屬問題曾發生過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