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Nature》:直接在矽上生長的超薄膜具有增強的鐵電性!

2021-01-19 電介質Dielectrics








































































































































































































鐵電材料是一種具有自發極化並且這種極化可以在外電場作用下發生改變的材料。因此,超薄鐵電體對於高密度電子器件,特別是場效應電晶體和非易失性存儲器有著重大意義。然而,在普遍存在的鈣鈦礦氧化物中,鐵電性能通常被限制在幾nm的尺度上,鐵電性能會隨著鐵電材料的變薄而不斷被削弱。同時根據第一性原理計算預測,由於去極化的不完全屏蔽,鈣鈦礦鐵電體的臨界厚度為6個晶胞。鈣鈦礦中的原子級鐵電常常無法證明極化轉換,這對於應用是至關重要的。此外, 在矽上合成鐵電鈣鈦礦薄膜的嘗試受到化學不相容和外延生長所需的高溫的阻礙。自從2011年發現HfO2基薄膜的鐵電以來,螢石結構氧化物(螢石)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原因在於它們在矽上能夠低溫合成和保形三維結構。因此,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兼容性和厚度縮放方面,克服了許多限制其鈣鈦礦鐵電材料的問題。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uraj S. Cheema教授和Sayeef Salahuddin教授(通訊作者)報導了一種通過在矽上通過低溫原子層沉積(ALD)生長的超薄(1 nm)Hf0.8Zr0.2O2(HZO)中的鐵電材料,二次諧波的產生和先進的掃描探針技術分別確定了反轉對稱破壞和可切換電極化的存在。相關論文以題為「Enhancedferroelectricity in ultrathin films grown directly on silicon」於2020年4月22日發表在Nature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08-x


超薄HZO中不僅鐵電穩定,而且螢石結構對稱性的光譜和衍射特徵也表明超薄狀態下極性畸變增強。這種螢石結構系統中的尺寸效應不會發生。隨著材料厚度降至1nm,自發、可轉換的極化現象能夠持續出現。在經典鈣鈦礦中,減小尺寸的表面能驅動的尺寸效應比低對稱鐵電相(四邊形)更傾向於高對稱順電相(立方)。相反,在螢石中,非中心對稱相是相對於穩定中心對稱相具有較高的對稱性。因此,表面能促進螢石鐵電體在二維極限中的反轉對稱性破壞。由於這種尺寸引起的非中心對稱性,即「反向」尺寸效應,使用HZO能夠被用於探索鐵電材料的超薄極限。


圖1.螢石結構鐵電材料的尺寸效應。(a)在一種在螢石結構鐵電體中,在正交相中存在的極性畸變可以表示為相對於其周圍陽離子四面體的中心陰離子位移(青色);在非極性四方相中,氧原子(藍色)位於四面體的多面體中心。在螢石結構中,非中心對稱O相相對於整體穩定中心對稱M相具有較高的對稱性;(b)1.8 nm厚的HZO的橫截面ADF圖像;(c)詳細描述沉積在Si/SiO2上的超薄鐵電HZO層。


圖2.超薄HZO中的極化切換。(a)通過掃描探針成像研究的Si/SiO2/HZO異質結構示意圖;(b)鐵電斜方結構中的HZO晶胞示意圖;(c)HZO薄膜的微波頻率SCM光譜;(d)相對比的PFM圖像;(e)HZO薄膜的相位和振幅光譜迴路。


圖3.超薄HZO中「反向」尺寸效應的出現。(a)厚度與O K邊緣的XAS的關係;(b)厚度與O K邊緣的XLD的關係;(c)厚度軌道極化與Zr M2邊緣的XLD的關係;(d)軌道極化趨勢表明超薄增強了四面體畸變;(e)同步加速器GI-XRD證實了高取向超薄膜的出現;(f)顯示厚度的GI-XRD;(g)厚度與晶格間距和2c/(a+b)比率的關係。

 

總之,在超薄層狀物中增強鐵電性的方法為設計極化驅動存儲器和鐵電電晶體提供了新的思路。這項工作將尋找鐵電的基本極限轉移到更簡單的過渡金屬氧化物體系,即從鈣鈦礦衍生的複合氧化物轉移到螢石結構的氧化物,從而穩定了超薄狀態下的鐵電性能。(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


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研究生提供稿件(最新科研進展、論文解讀、實驗原理介紹、論文投稿經驗介紹、學術交流、招聘招生信息等)至dielectrics@163.com,並請註明聯繫信息。

為了便於電介質同行之間的相互交流,本公眾號建立了多個電介質交流討論群(如電介質儲能、微波電介質、電介質壓電效應、電介質電-熱效應、納米發電、電介質聚合物等)。申請入群方式,公眾號後臺發送:入群

相關焦點

  • 最新《Nature》:直接在矽上生長的超薄膜具有增強的鐵電性!
    此外, 在矽上合成鐵電鈣鈦礦薄膜的嘗試受到化學不相容和外延生長所需的高溫的阻礙。自從2011年發現HfO2基薄膜的鐵電以來,螢石結構氧化物(螢石)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原因在於它們在矽上能夠低溫合成和保形三維結構。因此,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兼容性和厚度縮放方面,克服了許多限制其鈣鈦礦鐵電材料的問題。
  • 《自然》雜誌: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鐵電性(英語:Ferroelectricity)指某些材料存在自發的電極化,並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可以被反轉的特性。該術語被用於類比鐵磁性(Ferromagnetism),其中,材料表現出永久磁性。當鐵電性於1920年被發現時,鐵磁性就已經被知道。
  • 研究人員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在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Sayeef Salahuddin和研究生Suraj Cheema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設法在矽上生長了一種超薄材料,該材料具有獨特的電特性,稱為鐵電性。兩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22日的《Nature》上。
  • 科學家首次在矽上集成50微米厚鍺
    微米厚鍺,新結構幾乎完美無缺,最新研究將讓包括X射線技術在內的多個領域受益。過去,科學家們需要利用昂貴且耗時的焊接技術,但由於晶體網格內有瑕疵,迄今為止,將厚的單片鍺層集成在矽上的嘗試屢屢失敗。另外,在熱應力下,矽晶圓會變形,鍺層也會開裂,使得到的電子元件無法使用。 現在,由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瑞士電子學與微電子科技中心(CESM)、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以及米蘭—比可卡大學的科學家們攜手找到了解決辦法。
  • 二維金屬也具有鐵電性!
    當材料的厚度變薄,直至成為單層二維材料時,它們的性質也往往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二維的石墨烯會變成二維狄拉克金屬材料,MoS2會從間接帶隙半導體變為直接帶隙半導體(direct-gap semiconductor),CrI3則會在反鐵磁性和鐵磁性之間發生轉變。
  • 新法使鈦酸銪材料具鐵磁鐵電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將普通鈦酸銪材料切成納米級薄片,然後利用物理方式將其拉伸,便可使之同時具有鐵磁性和鐵電性,而目前最好的磁性鐵電體相形之下要遜色
  • 進展|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的實現
    過渡金屬氧化物具有耐酸、耐腐蝕、熱穩定性優異、空氣穩定性好以及可與矽半導體工藝相結合等優勢;同時,該材料具有多自由度強關聯耦合的特性,使其對多種物理場非常敏感。因此,過渡金屬氧化物是發展下一代高靈敏、低功耗、多功能電子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
  • 物理所實現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
    過渡金屬氧化物具有耐酸、耐腐蝕、熱穩定性優異、空氣穩定性好、可與矽半導體工藝相結合等優勢;該材料具有多自由度強關聯耦合的特性,使其對多種物理場敏感。因此,過渡金屬氧化物是發展下一代高靈敏、低功耗、多功能電子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
  • 【二維材料】二維材料的鐵電性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研究了二維(2D)IV族單硫化物MX(M = Ge,Sn或Pb; X = S,Se或Te)的穩定性和鐵電性。這些二維化合物具有兩種相互競爭的晶體結構,包括具有Pmn21空間群的波紋晶體結構(可剝離獲得)和 P3¯m1六方晶體結構(含有X-M-M-X結構單元)。
  • Nature中文摘要 17 September 2015
    /v525/n7569/full/nature14881.html通過在複雜極性固體材料中構造出一片由相互作用的磁性離子組成的滲透性網格,科學家們成功地在室溫環境下,於一大塊鈣鈦礦氧化物上將鐵電性與鐵磁性結合在一起。
  • 鐵電性及其發現歷史
    鐵電性(ferroelectricity)在物理上講就是: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一些極化材料所表現出的自發極化的特徵,或者說在無外電場的情況下
  • :界面層極化誘導法製備低晶態MOF超薄膜
    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具有優異的孔道結構和化學特性,在膜分離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前景。而超薄膜有望克服分離膜的選擇性與滲透性的制約難題,獲得整體性能優異的分離膜。但是,現有MOF超薄膜難以同時兼具高滲透性和高選擇性,且主要在無機或金屬支撐體上製備,限制了其工業應用。
  • 低維單質材料中的鐵電性和多鐵性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陸贇豪,浙江大學時間:5月7日(周二)10:00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點:物理學院主樓316會議室鐵電性通常存在於不同元素組成的複合材料中,而鐵電材料,特別是二維材料中的鐵電性,由於其在信息存儲和電學控制領域的巨大應用前景,在最近幾年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
  • 原子的範德華異質結構,能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多鐵性被定義為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的材料,這些特性使這些材料成為具有多種應用前景的新型多功能材料。然而,如何提高多鐵材料的鐵磁性和鐵電性仍然是一個很大挑戰。現在由UNIST自然科學學院的Geunsik Lee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張翔(音譯)教授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範德華(VDW)力量可以用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引起了相當大的學術關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論證了實現二維異質多鐵材料新概念的可行性。
  • Nature旗下的SCI論文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5.4分
    去年發布的JCR影響因子3.640,2020年6月29日,最新影響因子5.404。2014年1月期刊在Nature官網正式上線發行www.nature.com/hortres,2017年被SCI收錄。2018年5月入選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D類項目,為植物領域唯一入選期刊。2019年11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類期刊項目,是江蘇和​農業高校唯一的領軍類期刊。
  • 金松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
    這些結構可視為天然的多層量子阱,由於層間陽離子的介電常數低,駐留在孔中的激子經歷了庫侖相互作用的增強,激子結合能高達幾百毫電子伏特。然而,由於難以實現直接可控地合成,或範德華滷化物鈣鈦礦易移動且易碎的晶格使得這種異質結構的實際實現十分具有挑戰性。
  • Nature:AKT1與癌症的發生直接相關
    生物谷報導:AKT/蛋白激酶 B信號作用通道調控細胞增殖和生長,參與包括細胞凋亡和葡萄糖代謝在內的細胞過程但是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在人類乳腺癌、結腸直腸癌和卵巢癌中發現了AKT1中的一個突變,該突變通過增強其膜聯繫作用來激發這種激酶,從而將AKT1與癌症的發生直接關聯了起來。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Connor Feng • 2020-04-26 09:20:18
  • ​《自然》(20201203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在此,我們實驗演示了在一個非普通帶拓撲有利於軌道角動量的長程順序,但自旋被認為是無序的磁系統中的磁態的直接電場控制。在帶內每莫爾元胞中填充一和三個電子時,我們發現通過對化學勢的場效應控制可以逆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符號;此外,這種躍遷具有遲滯性,我們用遲滯性來演示非揮發性電場誘導的磁態反轉。
  • IBM發表Nature子刊:一種新器件集成方案!助力未來晶片
    直接外延生長III-Vs在矽上的光發射和探測器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納米線使高品質III-V材料的局部集成成為可能,但先進的器件受到其高縱橫比垂直幾何形狀的阻礙。本文通過TASE法,解決了上述問題,實現了平面內摻雜剖面,與通常使用的垂直或徑向p-i-n結構相比,形成水平p-i-n納米結構。 近日,IBM歐洲研究院Kirste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