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發表Nature子刊:一種新器件集成方案!助力未來晶片

2020-10-04 材料material

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器件集成方案,利用模板輔助的選擇性外延(TASE)結合原位摻雜,實現了在Si上的一個InGaAs納米結構p-i-n光電探測器的平面內單片集成。利用自由空間耦合,光電探測器展示了1200−1700 nm的光譜響應。60 nm薄的器件,指間距小至至0.06 cm2,提供了超低電容,這使得器件能高速運行,3 dB帶寬超過~ 25 GHz。當作為發光二極體操作時,p-i-n器件發射約1600 nm,為未來的全集成光學鏈路鋪平了道路。


在過去的十年裡,電子集成電路的數據流量和集成密度急劇增加,導致全球計算機資源的電力消耗增加。直接外延生長III-Vs在矽上的光發射和探測器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納米線使高品質III-V材料的局部集成成為可能,但先進的器件受到其高縱橫比垂直幾何形狀的阻礙。本文通過TASE法,解決了上述問題,實現了平面內摻雜剖面,與通常使用的垂直或徑向p-i-n結構相比,形成水平p-i-n納米結構。

近日,IBM歐洲研究院Kirsten E. Moselund團隊報導了TASE與原位摻雜法在Si上單片集成出InGaAs納米p-i-n結構,實現了高性能的紅外探測以及紅外1600 nm發射。相關論文以題為「High-speed III-V nanowire photodetector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on Si」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374-z


圖1. 通過TASE製造的全光鏈路的設想。發射極和探測器都可以在平面內集成並對接耦合到矽波導。目前的工作採用自由空間耦合,但為未來的波導耦合器件鋪平了道路。

圖2. 模板輔助選擇外延製備工藝。(a)TASE法製備過程。1. SOI晶片;2. 圖案頂部Si層;3.含有Si種子的部分中空SiO2模板。4. p-i-n結構InGaAs的MOCVD生長。箭頭表示生長方向。5. 生長後的p-i-n納米結構。6. 納米結構上的Ni/Au觸點。(b)p-i-n InGaAs的MOCVD生長順序示意圖。彩色區域對應於前體的螢光的開啟。首先,執行退火步驟來解吸水殘渣。接著,一的InAs種子被沉積成核,接著是p-i-n InGaAs的生長。(c)p-i-n納米結構的偽彩色SEM俯視圖。(d)p-i-n納米結構橫截面的STEM圖像。


圖3. 外延單晶InGaAs納米結構。(a)無接觸的寬為200 nm的p-i-n納米結構的STEM圖像。(b)高分辨STEM圖像。(c)InxGa1-xAs納米結構中EDS分析圖像。(d)沿著納米結構提取原子部分。


圖4. p-i-nInGaAs光電探測器的靜態電光特性。(a)不同指寬器件的I−V曲線。(b)200 nm寬器件在不同入射雷射功率(1346 nm)的I−V曲線。(c)在0.5 V偏壓下不同指寬器件的歸一化光譜響應,以及模擬器件(2D)的歸一化光譜響應。插圖描述了使用電光模擬的200 nm寬器件和模擬的2D器件的實驗獲得的光譜響應的比較。(d)光電器件的自由空間耦合原理圖。(e)模擬了不同入射波長(1350、1550和1650 nm)在具有金屬接觸的p-i-n InGaAs器件上吸收的光子密度。

圖5. 電學和光學泵浦的光發射。(a)測量的PL和響應光譜(w = 200 nm)。(b)在不同的電壓條件下,寬約1μm的器件的EL譜。


圖6. 高速數據接收。(a)S21測量不同的寬度的器件。(b)在2 V偏壓,500 nm寬的器件上的32Gb s-1眼圖。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通過TASE法在Si上實現了單片集成InGaAs納米p-i-n結構其作為光電探測器實現了高速響應,3 dB帶寬超過~ 25 GHz。此外,作為發光二極體,實現了1600 nm的發射。TASE的側向整合使得同質和異質結能夠在納米幾何結構內實現平面整合。與矽和平面內的無縫集成,更容易兼容傳統處理,是未來超大規模集成電子-光子晶片電路的必要條件。(文:無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清華研究團隊盤點類腦計算晶片簡史
    【新智元導讀】近日,清華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篇文章回顧了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最新進展 為了克服現有硬體的局限性,同時要確保受大腦啟發的計算技術取得最佳結果,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便是創建新的電子組件,以更好地反映人腦的結構。 一類受神經啟發的計算晶片是專門為模仿人和其他動物的大腦神經結構的人工智慧應用而設計的。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打造二維可重構器件,「瘦身」數字和類腦電路
    在此基礎之上,該研究團隊近日提出,利用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二硒化鎢(WSe2)的雙極性場效應特性和可變的漏端電壓極性,可以設計出電場可調的二維同質結器件,從而在器件層面實現「可重構」的多種電流開關特性。進一步通過對器件進行集成,團隊分別實現了功能可重構的邏輯和類腦電路,與實現同樣功能的傳統電路相比,該技術所需電晶體數量大大減少,成功實現「瘦身」。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 Hanwool Yeon、Jeehwan Kim 等人設計了一種「片上大腦」,它比指甲蓋還小,內含數十萬人工突觸(憶阻器),其「記憶力」要比我們所知的其他晶片強上不少。我們距離模擬人腦又近了一步?
  • Nature:量子計算,從「芯」出發
    金剛石色心作為一種領先的固態人造原子量子比特為人熟知,可以提供遠距離量子糾纏、在10個量子比特上進行長達分鐘級別的相干控制以及記憶增強的量子通信。如何將大量的人造原子與光子晶片構架集成在一起,使得大規模量子信息處理系統成為可能,一直是困擾研究者的問題。其原因在於,量子比特的不均一性、低器件產量以及複雜的器件需求。
  • 物理學院王劍威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綜述:集成光量子技術
    集成光量子晶片技術是一門結合了量子物理、量子信息、集成光子學和微納製造等學科的前沿交叉技術,通過半導體微納加工製造,有望實現高性能且大規模集成的光量子器件和系統,達到對作為量子信息載體的單光子進行高效處理、計算和傳輸等功能。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沿著這個思路,Gambhir和他的團隊利用了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亞群——巨噬細胞,這種免疫細胞會自然地搜尋身體中受損或功能失調的細胞。他們將巨噬細胞基因工程化操作,讓其轉變為「線人」,來檢測和標記小鼠體內的癌症。結果發現,該技術的表現超過了一些最先進的早期腫瘤檢測方法。3月18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的結果。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本文發表在Radiology雜誌。 7,Science子刊!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9 月 9 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電氣工程研究所功率和寬帶隙電子研究實驗室(POWERlab)的 Elison Matioli 教授及其博士生 Remco Van Erp 等研究人員,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晶片冷卻技術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王中林院士課題組再發Nature子刊: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並且在300kΩ低負載電阻下可實現最大功率輸出,實現藍色能源器件性能的新突破,隨著器件中集成CS-TENG單元數量的增加,輸出量將進一步增加。文章還介紹了該裝置是利用波浪驅動,同時點燃600盞LED燈,並用於溫度和氣壓的檢測,顯示了該裝置在藍色能源等領域的巨大潛力。
  • Nature子刊:空氣光放大,空芯光纖新紀錄
    http://doi.org/10.1038/s41566-020-0676-z (Fig. 5)04應用與展望本文提出並證實了一種新穎的空芯光纖有效光放大方案,該方案不僅僅局限於某種特定氣體,空氣和其他各種氣體同樣適用。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在動物胚胎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Notch蛋白對決定細胞未來命運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蛋白也在成人大腦特別是海馬組織等高突觸可塑性區域表達。多種證據表明Notch1參與了神經元凋亡、軸突回縮、以及缺血性腦卒引起的神經退行性病變。葡萄糖基化是調控Notch受體S2切割,細胞表面展示、轉運,以及EGF重複序列穩定性的重要修飾。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二極體是最「古老」、最簡單、最常用的一種電子元器件,廣泛地應用於微電子、能源、射頻以及光學等領域。現階段二極體通常採用矽、鍺等無機半導體材料構建。然而,傳統的矽基材料組成單一,難以實現多種功能的集成;缺乏柔性,難以集成到柔性基底上。因此,鑑於電子元器件多功能化的需求與應用電子技術的發展趨勢,非矽基材料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冷卻性能增加 50 倍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9 月 9 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電氣工程研究所功率和寬帶隙電子研究實驗室(POWERlab)的 Elison Matioli 教授及其博士生 Remco Van Erp 等研究人員,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晶片冷卻技術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 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這是青島大學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單位在該期刊發表科研論文。《Nature Materials》是由Nature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的全球著名的期刊,是材料、物理、化學等交叉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2019年影響因子高達3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