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界面層極化誘導法製備低晶態MOF超薄膜

2020-07-24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烯烴/烷烴分離為石化行業最重要也是最耗能的分離過程之一,目前主要採用低溫精餾進行分離。膜分離作為新型高效節能分離技術,有望在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具有優異的孔道結構和化學特性,在膜分離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前景。而超薄膜有望克服分離膜的選擇性與滲透性的制約難題,獲得整體性能優異的分離膜。但是,現有MOF超薄膜難以同時兼具高滲透性和高選擇性,且主要在無機或金屬支撐體上製備,限制了其工業應用。


鑑於此,天津工業大學仲崇立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團隊與天津大學王志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和Michael D. Guiver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合作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通過界面誘導製備MOF超薄膜的方法,可以在聚合物支撐體上原位生成厚度在45 到 150 nm的MOF超薄膜。由於界面層的極化誘導作用,本工作發現了一種新的MOF膜狀態——「低晶態MOF膜」(LC-MOF membrane)。


該工作首先在聚碸超濾膜支撐體上引入了金屬離子均勻緻密分布的聚合物界面層,然後在界面層上成功製備了三種低晶態MOF超薄膜(DZIF-8、ZIF-8和Cu-BTC)。由於界面層極化誘導作用,這些MOF膜形成了豐富的金屬空位,這些空位對烯烴/烷烴等分離十分有效。實驗表徵以及DFT計算和分子模擬證實了極化界面層控制了低晶態MOF超薄膜的形成。本工作製備的DZIF-8 LC-MOF低晶態超薄膜表現出目前最優的丙烯/丙烷分離性能(選擇性:90~120;通量:2000~3000 GPU)。

Adv. Mater.:界面層極化誘導法製備低晶態MOF超薄膜

界面誘導製備低晶態MOF超薄膜示意圖,DZIF-8 LC-MOF膜表徵及丙烯/丙烷分離性能。


天津工業大學仲崇立教授和天津大學王志教授、Michael D. Guiver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天津工業大學的喬志華研究員、博士生梁躍耀張政清講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本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536001)和面上項目(21878229, 21908163)的資助。本工作要特别致謝天津工業大學分析中心在分析測試方面給與的大力支持!

Ultrathin Low‐Crystallinity MOF Membranes Fabricated by Interface Layer Polarization Induction

Zhihua Qiao†, Yueyao Liang†, Zhengqing Zhang†, Donghai Mei, Zhi Wang*, Michael D. Guiver*, Chongli Zhong*

Adv. Mater., 2020, DOI:10.1002/adma.202002165


導師介紹

仲崇立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50835

王志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3103

Michael D. Guiver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845

相關焦點

  • 《Adv Mater》界面超導!拓撲半金屬碳化鎢單晶沉積
    具有不同電子基態的材料之間的界面,已經成為創造和控制物質的新量子態的強大平臺。在這種新量子態中,界面上的鏡面對稱性破缺等其他效應可能會引入額外的電子態。在這些湧現的物理現象中,超導性是特別有趣的。最近在碳化鎢(WC)上發現了尖端誘導超導現象,碳化鎢是一種新型的超硬拓撲半金屬。儘管包括局部壓力、約束效應以及針尖與樣品間的某種界面耦合在內的潛在機制尚未得到證實,然而,這些發現為探索基於兩種完全非超導金屬的異質結構中的拓撲超導性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在本文中,以鈷熔劑為原料,製備了高質量的WC單晶。
  • 進展|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的實現
    該些系列研究成果證實了人工設計的微結構可以高效調控鈷離子的自旋態,從而實現鐵磁序與鐵彈序共存和耦合,為實現具有鐵磁性的LaCoO3超薄膜提供了實驗依據。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碩士生李思思和博士研究生林珊在郭爾佳特聘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金奎娟研究員、谷林研究員、朱濤研究員合作利用SrCuO2無限層銅氧化物隨厚度減小發生的結構相變誘導鈷氧八面體鍵長和鍵角的改變,實現了單原胞層厚度(約0.4納米)、強磁性(~
  • 物理所實現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
    這些研究證實了人工設計的微結構可以高效調控鈷離子的自旋態,從而實現鐵磁序與鐵彈序共存和耦合,為實現具有鐵磁性的LaCoO3超薄膜提供了實驗依據。近期,李思思和物理所博士研究生林珊在郭爾佳的指導下,與物理所研究員金奎娟、谷林、朱濤合作,利用SrCuO2無限層銅氧化物隨厚度減小發生的結構相變誘導鈷氧八面體鍵長和鍵角的改變,實現了單原胞層厚度(約0.4納米)、強磁性(~0.5 μB/Co)和高居裡溫度(~75 K)的LaCoO3超薄膜,解決了單原胞層磁性氧化物不易在功能器件中應用的難題。
  • Adv.Mater.: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界面工程已成為目前複合電介質材料結構-性能調控最重要的概念。然而,由於納米複合材料界面區的尺寸通常低於傳統分析儀器的空間解析度,從微觀尺度上直接對界面進行探測極具挑戰。缺乏支持鐵電納米複合材料中界面效應的直接結構證據,不僅使得直接檢驗多種界面理論模型無法進行,而且嚴重阻礙了進一步開發與設計高性能鐵電納米複合材料的進程。
  • 品牌的極化誘導效應
    而原子筆為什麼能吸引紙片,那就是通過摩擦後極化帶電了,紙片自然而然就被吸引了!消費者在購買一件產品時,特別是在市場上同類型的產品很多時,消費者很多時候就像這些「紙片」一樣,是無知無覺的。如何能夠讓消費者願意掏錢購買「自己」的產品?這個時候我們就希望這個產品就像那個帶了「電」的原子筆一樣,可以吸引消費者。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 最新《Nature》:直接在矽上生長的超薄膜具有增強的鐵電性!
    鐵電材料是一種具有自發極化並且這種極化可以在外電場作用下發生改變的材料。因此,超薄鐵電體對於高密度電子器件,特別是場效應電晶體和非易失性存儲器有著重大意義。然而,在普遍存在的鈣鈦礦氧化物中,鐵電性能通常被限制在幾nm的尺度上,鐵電性能會隨著鐵電材料的變薄而不斷被削弱。
  • Adv.Mater.:「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微納米尺度褶皺具有浸潤性、光學透明性、摩擦和黏附等獨特的表面性能,使其在可逆潤溼、摩擦、黏附、光學等與表界面相關的智能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最新《Nature》:直接在矽上生長的超薄膜具有增強的鐵電性!
    同時根據第一性原理計算預測,由於去極化的不完全屏蔽,鈣鈦礦鐵電體的臨界厚度為6個晶胞。鈣鈦礦中的原子級鐵電常常無法證明極化轉換,這對於應用是至關重要的。此外, 在矽上合成鐵電鈣鈦礦薄膜的嘗試受到化學不相容和外延生長所需的高溫的阻礙。自從2011年發現HfO2基薄膜的鐵電以來,螢石結構氧化物(螢石)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原因在於它們在矽上能夠低溫合成和保形三維結構。
  • AEnM:一石二鳥-誘導成核與固液界面的協同調控助力高效穩定的鋰...
    然而,碳酸酯類電解液在負極端相對鋰金屬的熱力學穩定性較差,不但在接觸過程中會迅速發生副反應,還會形成低品質的固液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導致不均勻的離子傳輸、枝晶狀/苔蘚狀金屬鋰的形成和副反應產物的堆積。
  • 雷射離散預處理鋼基鉻層的功能梯度界面效應
    基於前期研究基礎,本文從功能梯度界面的角度進一步闡述其延壽機理。由於雷射處理鋼基體已進行過大量研究,本文研究結果對推廣雷射複合塗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2 實驗材料、方法及設備          身管內膛的雷射離散處理及鍍鉻後示意圖如圖1所示。
  • Nature Mater.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多位國際能源領域知名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理論解釋(如凝膠聚合物薄膜的生長、空間電荷存儲以及LiOH到Li2O和LiH的表面轉化),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 Mater. Interfaces:設計InSe範德華界面用於多級電荷存儲
    Interfaces:設計InSe範德華界面用於多級電荷存儲  成果介紹隨著浮柵電晶體的不斷小型化接近物理極限,對器件架構、工作原理和器件材料的新創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該結構具有範德華柵極架構,由部分氧化的表面層/InSe範德華界面組成。該概念驗證器件的關鍵功能是通過在InSe表面層上進行間接氧等離子體處理產生電荷俘獲位點來提供的。與浮柵非易失性存儲器相比,這些位點無需使用柵極電介質即可保留電荷。結合層狀結構,具有電荷俘獲位點的表面層有助於在下面InSe層中進行連續的靜電摻雜。
  • 金屬所在鐵電異質界面發現極化巨大增強現象—新聞—科學網
    但是,隨著薄膜厚度的減小,在異質界面去極化場的作用下,鐵電極化會顯著降低甚至消失,如何保持甚至增強超薄鐵電體的極化是該領域長期以來面臨的基礎性科學難題。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的界面結構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材料基礎科學問題的電子顯微學研究,經過多年的學術積累,日前,他們在解決上述科學難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BBRC:胰高血糖素樣肽1誘導巨噬細胞極化機制
    研究發現,GLP-1誘導轉錄因子3(STAT3)活化激活的信號轉導。GLP-1R沉默後能抑制GLP-1誘導的STAT3活化。此外,激活型(M2)巨噬細胞相關的分子如IL-1、CD163等在接受GLP刺激後都顯著上調。
  • 磁場誘導界面共組裝合成方法介紹
    磁場誘導界面共組裝合成方法介紹 工程師曾玲 發表於 2018-06-26 14:56:00 【引言】 納米磁響應性多孔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磁學特性
  • 循環伏安曲線與極化曲線
    什麼是極化曲線?每個電極反應都有它的平衡電勢,就是在這個電勢下,電極上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速度相同,因此界面上沒有電子和離子的積聚,同時電流為零;當外電壓偏移這個平衡電勢時,氧化反應或者還原反應會佔優,電荷會積聚在電極-電解質界面形成雙電層,從而有電勢差,因此產生法拉第電流,此現象稱為極化。
  • ACS AMI:電噴石墨烯層構築高壓鋰電池的超穩定電極界面
    與此同時,更粗糙的RGO界面層可以有效地提高界面結合,有利於電池在高壓下的長期循環性能,倍率性能,並緩解了本身的自放電行為。此工作的設計對實現複合集流體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並且有望為下一代5V高壓高能量密度的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
  • 層狀鐵電體中非易失性電場可控的高效光電轉化
    研究者發現一種可以同時保持穩定鐵電極化和高載流子傳輸能力的層狀鈣鈦礦鐵電薄膜,並在其異質結器件中實現了穩定的、極化可控的巨大光電導特性。 鐵電材料中自發極化誘導的退極化場可以控制載流子的遷移,因而在新型光電能源轉化(如極化可控光伏電池等)和信息器件(如鐵電二極體、疇壁存儲器等)中有重要應用潛力。但傳統鐵電氧化物材料較大的禁帶寬度(2.7-5.0 eV)和極低的本徵電導率嚴重限制了其光電轉化效率和電子器件的信噪比。針對這一難題,近20年來人們通過化學摻雜、界面設計、均勻應變及梯度應變等手段來實現對其性能的優化。
  • 蘇州大學揭建勝教授團隊Adv. Mater.:石墨烯量子點誘導釐米級單層有機晶體液面生長
    目前,水/空氣界面作為二維有機晶體外延生長的模板,已有若干報導實現了基於液相法製備的單層有機晶體。針對上述挑戰,蘇州大學揭建勝教授團隊首次採用石墨烯量子點誘導有機分子自組裝的方法實現了釐米級、高結晶質量的單層有機晶體的可控制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