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MI:電噴石墨烯層構築高壓鋰電池的超穩定電極界面

2021-01-14 清新電源

隨著移動電子設備,電動交通工具和電網儲能等領域的發展,鋰電池需要達到更高的性能要求指標,例如更大的容量、更快的倍率、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長的使用壽命等。集流體是鋰電池四個基本結構之一,而鋁箔目前是使用最廣泛的集流體材料,其穩定、廉價且資源豐富的優點備受人們青睞。然而,鋁箔在鋰電池中長期運行容易發生腐蝕,導致電極材料的剝離,比容量衰減,倍率性能下降,甚至發生短路與崩壞。鋁箔腐蝕問題的研究不僅可以提升當今4 V鋰電池的長期循環性能,並且有望實現下一代5 V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發展與應用。

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李寶華老師團隊結合靜電噴塗技術,在商用光滑鋁箔上電噴氧化石墨烯層(GO),並通過低溫熱處理還原得到緻密且均勻的還原氧化石墨烯(RGO)改性功能化塗層複合的鋁箔集流體(RGO/Al)。RGO/Al複合集流體通過RGO層的隔絕作用與靜電排斥作用防止集流體受到電解液的侵蝕,具有優異的耐腐蝕性。與此同時,更粗糙的RGO界面層可以有效地提高界面結合,有利於電池在高壓下的長期循環性能,倍率性能,並緩解了本身的自放電行為。此工作的設計對實現複合集流體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並且有望為下一代5V高壓高能量密度的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研究成果以「Electrosprayed robust graphene layer constructing ultrastable electrode interface for high-voltage lithium-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

(1)首次利用靜電噴塗技術與熱處理,在鋁箔集流體上合成了緻密且均勻的RGO功能性塗層,並應用於高壓鋰電池研究;

(2)簡易的靜電噴塗技術對實現複合集流體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

(3)RGO/Al複合集流體有利於提高正極集流體的防腐蝕能力和界面結合,增強了界面穩定性,減小電池的自放電行為;降低電池內阻,減小極化,延長了電池壽命。

4.1作用機制

如圖1右側所示,合成的RGO層緊密依附於鋁箔上。RGO層抗腐蝕能力來自於部分還原的氧化石墨烯上仍帶有的含氧官能團的靜電排斥作用,以及多層RGO堆疊層的不可穿透的能力,保護鋁箔集流體免收電解液的腐蝕。

圖1. 鋁箔上的RGO膜作為阻礙電解液腐蝕層的示意圖

4.2製備過程與物理表徵

具有厚度可調RGO層的RGO/Al集流體是通過圖2a中所示的簡單步驟製得。首先,將GO溶液以25kV的高壓電噴到Al箔接收器上,以獲得初步的GO/Al複合材料。隨後,將製得的樣品在氫氣/氬氣氣氛中於300℃進一步熱處理還原,獲得最終樣品RGO/Al複合功能性集流體。應該指出的是,考慮到金屬鋁的熔點(約660℃),低溫還原處理可以提高RGO與鋁箔之間的粘附力,並且不會改變鋁箔的宏觀形態和微觀結構。從樣品照片(圖2b)中,RGO/Al薄片的尺寸約為7cm*6cm,這實際上受到管式爐直徑的限制。換句話說,這種電噴製造技術有望應用於大規模生產。

製備好的RGO/Al的形貌如圖2c-g所示。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清楚地表明,鋁箔上附著了許多亮白色團簇和皺紋,表明原始光滑的鋁箔上覆蓋上非常薄且均勻的RGO薄膜(圖2c,d)。1小時的電噴塗對應製備的RGO層的厚度約為30nm,這比商用塗碳鋁箔的碳層(2-3μm)要薄許多。在通過聚焦離子束系統(FIB)結合截面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進一步準確測量了RGO層的厚度為33.162nm(圖2f),值得注意的是,在Al的表面還形成了天然生成的的Al2O3保護層(3.974nm),這與以前的報導是一致的。

圖2. RGO/Al的製備流程與物理表徵(a)RGO/Al的合成示意圖(b)電子照片(c,d)RGO/Al的不同放大倍數SEM圖像(e)RGO/Al的橫截面SEM(f,g)RGO/Al的高解析度TEM圖像和相應的EDS圖譜

4.3防腐蝕性能測試

圖3a顯示了純Al和RGO/Al的線性掃描伏安曲線(LSV)結果。純Al的氧化電流響應在3.8V處開始迅速增加,這代表了點蝕的開始。在4.0V時電流達到最大值。曲線上凸出的原因是在Al2O3的頂部形成了AlF3層(約1.0nm),起到一定的防腐蝕作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RGO/Al的LSV輪廓完全不同,直到電壓超過4.5V時,陽極電流始終保持在較低值。在LSV測試之後,將鋁箔從扣式電池中中小心地拆解出來,觀察測試後的腐蝕情況。由SEM圖觀察發現,不改性鋁箔表面的腐蝕區域中有很多孔洞和碎片,而RGO/Al幾乎保持完好無損。

另外,在LSV測試後鋁箔集流體上的的氟元素含量(F)可以被認為是Al腐蝕的指標之一。在高於3.8V的電壓下,鋁箔的溶解將釋放Al3+,從而在Al2O3層表面形成AlF3不溶性層,使集流體發生鈍化。因此,腐蝕程度可以通過F元素的含量反映。通過定量XPS測試分發現,LSV測試後RGO/Al中的F 1s峰的強度明顯比純Al中的F 1s峰信號減弱不少。以上結果從側面說明,RGO/Al集流體由於腐蝕產生的Al3+離子量明顯減少,RGO/Al的腐蝕程度顯著降低。

圖3. 純Al和RGO/Al電極的防腐性能分析(a)在LiPF6的電解液中進行掃描速度為1.0mV s-1的LSV測試(b)LSV測試後純Al和RGO/Al的F 1s XPS精細譜(c,d)在LSV測試之後的純Al和RGO/Al的表面SEM圖片

4.4自放電性能測試

此外,自放電行為也被認為是鋰電池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人員發現,集流體的腐蝕對電池的自放電行為影響尤為明顯,尤其是長時間處於高電勢下。因此,我們基於Al和RGO/Al集流體匹配高壓正極材料鎳錳酸鋰(LNMO)(分別表示為LNMO-Al和LNMO-RGO/Al)進行了自放電性能測試。首先將電池以1C的電流倍率充電至4.9V,然後監測開路電壓(OCV)。如圖4a所示,LNMO-Al電池的電壓在60h左右略有下降,推測是由於點腐蝕引起的。此後,其電壓隨時間持續下降,並在180小時左右急劇下降到4.5V以下。相反,LNMO-RGO/Al電池的開路電壓幾乎始終保持在4.74V,時間長達9天。因此,說明了在高壓實驗條件下,多層RGO塗層的保護Al箔受到的腐蝕程度要小得多,這表明RGO/Al集電器具有出色的防腐性能。

經過嚴格的自放電測試後,進一步執行循環穩定性測試以剖析RGO塗層的保護作用。如圖4b所示,LNMO-RGO/Al電池可提供超過200個循環的穩定容量,而LNMO-Al電池在130個循環附近就出現急劇的容量衰減,並在200個循環後最終崩壞。以上結果表明,RGO層對於集流體的高壓電化學-化學腐蝕具有很大的抑制能力。

圖4. 純Al和RGO/Al電池自放電性能測試(a)LNMO-A1和LNMO-RGO/A1電池自放電曲線(b)在1C進行OCV測試後的循環性能(c,d)不同圈數LNMO-Al和LNMO-RGO/Al電池進行相應的充放電曲線

4.5電池電化學性能

首先,在半電池配置中比較了基於兩個集電器的已開發電池的長期循環性能。如圖5a所示,兩個電池的初始放電容量相當(LNMO-A1為119.2mAh g-1,LNMO-RGO/Al為121.5mAh g-1)。然而,LNMO-Al電池的可逆容量迅速降低,並且在840個循環後僅剩下65.6mAh g-1的放電容量(放電容量保持率(DCR)僅為55%)。每個循環的平均衰減容量達到0.064mAh g-1。相反,LNMO-RGO/Al電池具有極其穩定的充放電容量,在超過840個循環後具有更高的DCR(高達109.5mAh g-1,DCR為90%)。其每個循環的平均衰減容量僅為0.014mAh g-1,比LNMO-Al電池低四倍以上。

在循環前,純Al表現出比RGO/Al電池更大的電荷轉移阻抗(Rct),可以通過單弧阻抗模型很好地擬合。初步循環後,兩個類電池的界面電阻值均逐漸降低,表明界面逐漸穩定。值得注意的是,LNMO-RGO/Al電池的表面膜阻抗(Rs)以及Rct值始終小於LNMO-Al電池,這說明動力學增強主要來自RGO夾層引起的Rct降低。循環初期,與CEI相關的Rs較小,無法與Rct區分開,因此只能看到一個弧。如圖5b所示,經過長時間循環檢查後,代表Rs和Rct的兩個弧線均出現了。循環後的LNMO-Al電池的界面阻抗顯著增加,該現象表明活性材料可能從集流體上脫落並發生嚴重的集流體腐蝕。而改性電池的界面阻抗在長周期循環後中幾乎保持不變,表明電極的界面穩定性極好,歸功於牢固的界面結合和以及引入的多層RGO膜的防腐蝕能力。

倍率性能方面,在較小電流下,LNMO-A1和LNMO-RGO/A1電池的表現出的容量比較接近(圖5c)。但是隨著電流倍率的增加,差距逐漸擴大,這也可以從相應的充電/放電曲線中看出(圖5d,e)。此外,在2-5C的高電流密度條件下,LNMO-RGO/Al的充放電平臺之間的電壓極化也比LNMO-Al對應的極化要小許多。以上表明RGO改性後的集流體界面電導率和反應動力學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圖5. 純Al和RGO/Al電池的電化學性能(a)LNMO-A1和LNMO-RGO/A1長期循環性能(b)LNMO-Al和LNMO-RGO/Al長時間後的奈奎斯特圖(c),(d)LNMO-Al和(e)LNMO-RGO/Al電池的倍率和對應的充放電曲線(a)和(c)中的空心球和實心球分別表示充電容量和放電容量。

作者展示了一種簡易電噴方法及熱處理工藝,製備出厚度與尺寸可調的RGO/Al複合功能化正極集流體。均勻且緻密的RGO層通過氧化功能基團的靜電排斥和石墨烯的隔絕性能力有效地防止了電解液的侵蝕。與此同時,鋁箔上的RGO緩衝層可有效增加界面接觸,增強電極顆粒與集流體間的粘附力,利於界面反應動力學。因此,RGO/Al在苛刻的電化學環境下(長循環與高壓)表現出優異的防腐能力。匹配LNMO高壓正極材料的RGO/Al電池表現出更加優異的電化學性能。綜上所述,這種合理的設計和簡單的工藝將為開發下一代5V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文獻信息:Electrosprayed robust graphene layer constructing ultrastable electrode interface for high-voltage lithium-ion batteri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DOI:10.1021/acsami.0c06698)

文獻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6698

清新電源投稿通道(Scan)

相關焦點

  • 清華李寶華課題組:電噴石墨烯層構築高壓鋰電池的超穩定電極界面
    本文要點: 利用靜電噴塗技術與熱處理,在鋁箔集流體上合成了緻密且均勻的RGO功能性塗層,並應用於高壓鋰電池研究成果簡介 鋁(Al)箔用作鋰離子電池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Electrosprayed Robust Graphene Layer Constructing Ultrastable Electrode Interface for High-Voltage Lithium-Ion Batteriesd」的論文,研究結合靜電噴塗技術,在商用光滑鋁箔上電噴氧化石墨烯層(GO),並通過低溫熱處理還原得到緻密且均勻的還原氧化石墨烯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石墨烯量子點組裝電極中的電子轉移動力學
    Glusac教授團隊報告了一個碳基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評價方案。該方法利用簡單的循環伏安法(CV)測量,並提供給定電極的態密度(DOS)剖面、電阻率和界面電子傳遞速率常數。作者將這種方案應用於由石墨烯薄片組裝構建六苯並蒄(HBC)和碳量子點(CQD)而成的新型納米電極。這種自下而上的碳電極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化學精度和將分子催化位點納入其框架的能力。研究結果表明,HBC和CQD電極在研究的電位窗口中表現出高密度的狀態,這有利於界面電荷快速地轉移到二茂鐵/二茂鐵(Fc/Fc+)偶聯。
  • 新型電極可增加鋰電池壽命
    近期,國外的Gurpreet Singh課題組從複合材料優勢角度出發,合成了有序的、交叉性的、自立式大面積陽極複合材料,其成分為SiOC和還原氧化石墨烯(rGO)。這種陽極材料比報導的Si/C納米管具有更高的體積容量,氧化還原石墨烯片作為SiOC顆粒的基底材料,兩者結合表現出高電子傳輸通道、高循環性、高電流密度、結構高度穩定等優點。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GeS與石墨烯之間的異質結結構,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儲鈉性能。基於能帶理論,對不同界面結構與倍率性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加深了人們對活性材料與炭材料之間的異質結結構的認識,為後續的電極材料的研究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
  • 前沿研究丨 下一代鋰電池往哪裡去?
    因此,目前大多數電池都使用液態電解液,包括商用電池以及處於實驗室探索中的下一代鋰電池。液態電解液的發展可參考其他相關文章。液態電解液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成功歸因於其能在正負極表面形成穩定的固液界面膜(SEI),可以阻止副反應,保障電池穩定循環。然而,在採用轉化型電極的下一代鋰電池中,由於充放電過程中電極體積發生巨大變化,固液界面膜不再穩定,嚴重限制了金屬鋰電池的壽命,甚至威脅到電池安全。
  • 一文速覽近三年固態/準固態鋰電池領域TOP 10高被引研究論文
    固態鋰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當前固態鋰電池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製備高室溫電導率和電化學穩定性的固態電解質和適用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高能量電極材料,以及改善電極/固態電解質界面相容性。
  • 超級電容、鋰電池和石墨烯電池對比分析
    因為只有一層原子,電子的運動被限制在一個平面上,石墨烯也有著全新的電學屬性。石墨烯是世界上導電性最好的材料,在傳統的手機鋰電池中加入了石墨烯複合導電粉末,提高了電池的倍率充放電性能和循環壽命。   然而,製備技術難題是阻礙石墨烯實現其潛在價值的最大「攔路虎」。目前,大多數的石墨烯電池技術還處於研發實驗階段,我們真的要等很久嗎?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磷摻雜物種在石墨烯中的結構演變及其穩定電化學界面研究
    C3-P和C-O-P構型向C3-P=O和C-P-O的穩定構型的轉變帶來了石墨烯表面化學性質的穩定化,加上主體為C3-P=O類三角錐構型帶來層間距的拓寬和因其對空位缺陷修復而帶來的類石墨化度提高等微晶結構的優化促進了界面中離子的更快速傳輸。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ACS Mater. Lett. | 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調控策略與展望
    然而,相對於大量研究的電極材料而言,當前人們對於構建穩定、高效的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對鈉離子電池界面基礎理解和調控策略的研究還處於初期階段。鈉離子電池界面層的基礎理解、調控策略與展望論文從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基礎視角出發,對界面相主體本身的初始形成機制、化學成分與結構、生長演變過程和離子傳輸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與介紹。首先,熱力學驅動力解釋了界面相生成的根源、作用及其與電極電解液之間的關聯性。
  • AEnM:一石二鳥-誘導成核與固液界面的協同調控助力高效穩定的鋰...
    鋰金屬是鋰電池負極的「聖杯」材料,具有超高的比容量(3860 mAh g-1)和最低的氧化還原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SHE),在未來高能量密度儲能體系(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鋰氧電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以鋰金屬為負極、三元高鎳材料為正極的液態鋰二次電池是實現500Wh kg-1中短期儲能目標的最佳候選之一。
  • ...朱衛仁課題組石墨烯動態可調超表面成果在光電子領域期刊《ACS...
    該工作研究了微波頻段內石墨烯三明治結構電磁特性的調控方法並與動態可調高阻抗表面相結合,以反射性低剖面單元結構為基礎,設計一款基於石墨烯的動態可調超表面,通過外加電壓實現在微波頻段內電磁波響應幅度和頻率的大範圍獨立調控,為石墨烯在超表面的應用提供了有益指導,同時也為設計超表面帶來新的自由度。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金,通訊作者為朱衛仁。
  • ACS Energy Letters:超穩定全固態鈉電池
    進一步提高其室溫鈉離子電導率,並改善其與電極材料的界面接觸,將有效降低全固態鈉電池的內阻,改善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和由其組裝的超穩定全固態鈉電池,展示了該技術在全固態鈉電池領域的良好應用前景。進一步在Na3.4Zr1.9Zn0.1Si2.2P0.8O12固體電解質表面均勻包覆聚多巴胺改性薄層(圖1a,b),可以實現對正極的良好界面接觸並適應循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
  • 白瑩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Science報導鋰離子電池界面離子輸運...
    LiTaO3壓電包覆層調控界面離子輸運示意圖近期,我校物理與電子學院白瑩教授課題組在調控鋰離子電池界面離子輸運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Local Electric-field-driven Fast Li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有機電解液在高溫下的易揮發性和可燃性給動力電池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電池中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使鋰電池存在短路風險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質不僅能夠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且有助於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接觸問題(如界面阻抗,界面反應)是固態電解質實用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石墨烯最全面分析——人類將從矽時代邁向石墨烯時代
    碳化矽外延生長法是在超真空、高溫條件下,通過碳化矽熱解來製備 SiC 襯底的石墨烯材料,主要用於生產半導體用石墨烯。 高容量鋰電池是偽命題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緊密排列構成,鋰離子不僅可以存儲在石墨烯片層的兩側,還可以在石墨烯片層的邊緣和孔穴中存儲,其理論比容量為
  • 《ACS Nano》電滲驅動水凝膠:疊層自組裝誘導裂紋電極
    他們報告了電滲驅動的水凝膠執行器,具有使用兩親相互作用誘導的逐層組裝的完全軟的基於整體結構的整體執行機制。對於這項研究,通過在疏水/親水溶劑界面上進行逐層組裝和金屬納米粒子的形狀轉換,在水凝膠上製備具有相互連接的金屬納米粒子的裂紋電極。
  • 技術解析:我國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研究進展
    目前,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重點是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發展具有高比表面積、電導率和結構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關鍵。石墨烯因具有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性高、力學性能好的特點而成為理想的電容材料,但石墨烯的理論容量不高,在石墨烯基電極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堆疊現象,導致材料比表面積和離子電導率下降。因此,發展合適的製備方法,對石墨烯進行修飾或與其他材料形成複合電極材料是一種有效解決途徑。
  • 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池「快充」
    因此電極材料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是決定充電速度的關鍵。電極材料是決定電池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將黑磷複合材料做成電極片。充電9分鐘可恢復約80%的電量、2000次循環後仍可保持90%的容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季恆星研究組與合作者全新設計的新型鋰電池電極材料——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能力且長壽命的鋰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10月9日發表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