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瑩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Science報導鋰離子電池界面離子輸運...

2021-01-10 河南大學新聞網

LiTaO3壓電包覆層調控界面離子輸運示意圖

近期,我校物理與電子學院白瑩教授課題組在調控鋰離子電池界面離子輸運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Local Electric-field-driven Fast Li Diffusion Kinetics at the Piezoelectric LiTaO3 Modified Li-rich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我校碩士研究生司夢婷為論文第一作者,趙慧玲副教授和白瑩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鋰離子電池由於具有能量密度大、輸出電壓高、循環壽命長、環境汙染小等優點,在可攜式數碼電子產品中獲得了廣泛應用,在電動汽車、大型儲能、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電極-電解質界面的結構穩定性和離子輸運特性成為阻礙其比能量、比功率、長壽命和安全性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如何設計和構築穩定有效的界面層,改善界面的離子輸運行為,是鋰離子電池領域的一項挑戰。

在該研究工作中,白瑩課題組利用壓電材料獨特的壓力響應特性,將正極材料充放電過程中的「晶格呼吸」應力傳導至表面的壓電層,誘導電極-電解質界面處原位形成周期性變化的局域電場,獲得了相對於傳統惰性表面修飾材料「主動參與、主動作為」的功能化界面修飾層,在穩定界面結構的同時有效促進了界面離子輸運。該研究工作為設計和優化鋰離子電池固液界面、提升電池的綜合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手段(DOI: 10.1002/advs.201902538)。

Advanced Science是Wiley旗下涵蓋材料科學、物理和化學、醫學和生命科學以及工程學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多學科領域的期刊,年發文量不足400篇,最新影響因子為15.804。

網址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vs.201902538

此外,面向下一代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和應用,白瑩課題組近期提出將固態電解質金屬陽離子梯度摻雜到活性電極表面,改善電極-電解質固固界面兼容性,優化界面的離子輸運行為,為全固態二次電池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案(Nanoscale, 2019, 11, 8967-8977;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phases, 2019, 11, 16233-16242)。

網址連結: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nr/c9nr01655d#!divAbstract

網址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02996

以上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河南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河南省教育廳科技創新人才、河南大學傑出青年培育基金等經費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何平、周豪慎揭示全固態電池內空間電荷層對鋰離子輸運的影響機制
    但是全固態電池內正極和電解質的固/固界面還存在諸多難題,尤其是空間電荷層效應。由於難以將空間電荷層與界面處其他影響鋰離子輸運的因素分離開,所以此前關於空間電荷層對鋰離子輸運影響的研究結果存在大量的分歧。如何選擇性地、定量地研究空間電荷層效應,是理解全固態電池內界面鋰離子輸運行為的一大關鍵。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池電極的SEI膜是電極材料和電解液在首次充放電過程中在固液界面發生反應生成的界面鈍化層。這種鈍化層是良好的鋰離子導體,同時是電子絕緣體。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良好的SEI膜可以保證了鋰離子在電極界面順暢通行和有效地抑制電極副反應的持續發生以保證電池的長時間使用。可以說,SEI膜的特性決定了整個電池的性能。
  • 王崇民教授課題組:鋰離子電池正極-空氣界面鈍化機理與設計
    ,王崇民團隊揭示了正極材料空氣不穩定性的關鍵在於鋰離子往界面的遷移。由於電極和電解液之間的界面反應,其生成的某些特定產物能夠有效的阻止電子在界面的傳輸而同時允許鋰離子的傳輸,從而在對電化學循環的影響很小的情況下使正負極腐蝕和電解液消耗的速率大大下降,並成為保障鋰離子電池長期安全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鈍化的思想並沒有在正極-空氣界面反應中得到應用。
  • 中科大《Science》:充電更快、容量更大的鋰離子電池
    一、研究背景鋰系電池分為鋰電池和鋰離子電池。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使用的都是鋰離子電池,通常人們俗稱其為鋰電池。電池一般採用含有鋰元素的材料作為電極,是現代高性能電池的代表。而真正的鋰電池由於危險性大,很少應用於日常電子產品。
  • :鋰離子電池新進展!
    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其內置電池更加接近人們的皮膚,這就對電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它們兼顧機械強度、可拉伸性以及良好的離子電導率
  • 世界頂級材料計算專家Ceder教授Science/Nature 等頂刊匯總
    Ceder教授目前就職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課題組網站:https://ceder.berkeley.edu/research-areas/)。研究方向主要為高通量計算、數據挖掘、材料基因組計劃、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多價電池、固態鋰離子導體和全固態電池等。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青島大學李洪森課題組在構建高性能鋁離子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其體積能量密度是傳統鋰離子電池的4倍,是鈉離子電池的7倍,此外,鋁是地殼豐度最高的金屬,因此鋁離子電池被認為是極有應用前景的新型電池系統。儘管研究學者們在尋找合適的電解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AIBs的一個持續的研究重點仍然是為大型鋁(絡合物)離子開發主電極。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水合離子神秘特性被發現或催生新型離子電池
    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圖像尺寸:1.5 nm ×1.5 nm。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趙竹青)近日,中國科學家領先世界,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研究對於離子電池研發、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熱門課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金屬所《Science》:納米薄片膜,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納米通道在潮溼條件下的質子輸運,對於能量的儲存和轉換應用至關重要。然而,現有材料受到限制的電導率最高僅達0.2 S/cm。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任文才等研究者,報導了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三氟化鎵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其中過渡金屬空位使離子電導率異常地高。
  • 【人民網】水合離子神秘特性被發現或催生新型離子電池
    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圖像尺寸:1.5 nm ×1.5 nm。  近日,中國科學家領先世界,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研究對於離子電池研發、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熱門課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隨著兩性離子材料的快速發展,將它們作為界面層和電解質添加劑構建了具有增強效率的高性能器件越來越有前景。
  • 廈大: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例如鋰離子電池三元材料中普遍存在的Li/Ni混排導致層狀向尖晶石或巖鹽相的轉換會阻塞Li離子的擴散;Mn離子的遷移則會在長循環後導致正極框架結構的破壞;在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材料O3型NaFeO2中也觀察到了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與之相反,聚陰離子型材料則通常被認為具有穩定的框架可以阻礙過渡金屬離子在框架結構中的遷移。
  • 首次「看見」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並揭示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水可以說是「soft in nature,hard in science」。雖然水分子的結構簡單,但相關問題是複雜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水的核量子效應。水中含有大量的氫原子,而氫原子核的質量很小,其量子效應(隧穿和零點運動)會異常顯著。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水的結構和動力學到底有多大影響?這被認為是揭開水的奧秘所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之一。
  • 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例如鋰離子電池三元材料中普遍存在的Li/Ni混排導致層狀向尖晶石或巖鹽相的轉換會阻塞Li離子的擴散;Mn離子的遷移則會在長循環後導致正極框架結構的破壞;在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材料O3型NaFeO2中也觀察到了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與之相反,聚陰離子型材料則通常被認為具有穩定的框架可以阻礙過渡金屬離子在框架結構中的遷移。
  • 盧怡君教授團隊:具有超高容量和長循環壽命的柔性鋰離子水系電池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盧怡君教授團隊的工作報告了一種簡便且可擴展的滲透方法,製備出了水系鋰離子電池的3D柔性「LiTi2(PO4)3 (LTP)/LiMn2O (LMO)-石墨氈」電極。同時,所製備的軟包電池展現了優良的機械性能和較高的安全性。1研究背景總所周知:低的面積比容量,低穩定性和安全問題阻礙了柔性電池的實際應用。盧怡君教授團隊的工作報告了一種簡便且可擴展的滲透方法,製造的獨立的三維(3D)柔性電極。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 崔屹教授團隊2019年Nature&Science等頂刊大盤點
    這篇文章為大家匯總了崔屹課題組2019年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文章。1. Science:儲能——納米材料推動的未來鋰離子電池為可攜式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和固定式存儲設備供電,已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