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李洪森課題組在構建高性能鋁離子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5 小材科研

鋁離子電池(AIBs)由於鋁的豐度高、固有安全性和三電子氧化還原性能,是下一代高性價比電池技術的理想選擇。鋁離子電池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以金屬鋁為負極、以富含Al3+和AlCl4-的離子液體為電解液的新型儲能裝置。其體積能量密度是傳統鋰離子電池的4倍,是鈉離子電池的7倍,此外,鋁是地殼豐度最高的金屬,因此鋁離子電池被認為是極有應用前景的新型電池系統。儘管研究學者們在尋找合適的電解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AIBs的一個持續的研究重點仍然是為大型鋁(絡合物)離子開發主電極。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洪森教授課題組通過使用離子絡合和限域硫化的方法合成了一種由超薄納米片堆疊而成的具有獨特的二維WS2微米片,並將其作為正極材料應用於鋁離子電池。以第一性原理計算和一系列的非原位表徵手段首次揭示了WS2基鋁離子電池的儲能機制。所組裝的WS2//Al電池展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展現出良好的全天候應用能力。該方法和所提出的機制為今後高性能離子電池(AIBs)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該項研究成果以「Designing two-dimensional WS2 layered cathode for high-performance aluminum-ion batteries: From micro-assemblies to insertion mechanism」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Today》上。碩士研究生趙忠晨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李洪森教授為通訊作者,青島大學為第一單位。

本文研究團隊製備了一種星形的二維WS2微片組裝陰極替代物,並首次在鋁離子電池(AIBs)中應用。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x射線原位光電子能譜(XPS)和x射線衍射(XRD)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氯鋁酸鹽陰離子(AlCl4)在WS2電極中的顯式插層機制。受益於他們的結構配置,所組裝的WS2//Al電池展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在1 A g-1大電流密度下循環500次後比容量穩定在119 mAh g-1,此外,隨溫度變化的充放電試驗表明,在-20~70℃的較大溫度範圍內,該鋁離子電池都可以穩定工作。

論文要點:1、星狀2D WS2微表組件的設計新方法;2、深入了解氯鋁酸鹽陰離子在二維陰極中的插層機理;3、卓越的循環穩定性,具有高可逆容量的2D WS2微貼片組裝的AIBs陰極。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20300396

相關焦點

  • 物理科學學院李洪森課題組在《Nano Today》等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
    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科學學院李洪森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科學領域權威刊物《Nano Today》發表了題為「Designing two-dimensional WS2 layered cathode for high-performance aluminum-ion batteries
  • 青島大學首篇《Nature Mater》誕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李強、李洪森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
  • 化學所宋延林課題組在構建高性能二維鈣鈦礦光伏器件取得進展
    構建無機鈣鈦礦單晶氣相圖案化方法並製備高性能器件無機鈣鈦礦材料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光電探測器、雷射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目前,無機鈣鈦礦單晶的製備方法主要有氣相生長法和溶液生長法。該方法製備的無機鈣鈦礦單晶具有較高的結晶質量,可直接用於製備高性能矽基雷射器和光電探測器。該研究為高質量無機鈣鈦礦單晶的可控氣相製備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對製備高性能鈣鈦礦集成光電器件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科大陳剛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一般含有甲脒和甲胺等有機陽離子,然而甲胺遇熱易分解的特性導致其熱穩定性遠達不到商業化標準;此外鈣鈦礦/電荷傳輸層界面存在的大量缺陷態進一步制約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Nature Materials》刊發我校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李強、李洪森...
    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李強、李洪森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理論預言苯乙烯材料是一類非常有前景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基於大量的計算模擬數據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具有非常高的理論比容量和非常小的體積膨脹。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採用J71、PBDB-T、PM6等一系列無摻雜聚合物有機光伏給體材料作為空穴輸運材料,採用合適的能級和載流子輸運能力,構建了全新的全無機PSCs體系結構。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
  • 上科大陳剛課題組《AFM》: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重要進展
    近日,上科大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一般含有甲脒和甲胺等有機陽離子,然而甲胺遇熱易分解的特性導致其熱穩定性遠達不到商業化標準;此外鈣鈦礦/電荷傳輸層界面存在的大量缺陷態進一步制約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青島農業大學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非金屬礦領域綠色礦山科學技術獎申報開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鐵礦物表面的錳氧化還原循環與天然有機物分解的耦合過程,證實了土壤和沉積物中的高價錳礦物對天然有機物的非生物氧化可能是一種重要的天然有機物分解途徑。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基於細菌吸收製備高容量、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 湖北大學王浩團隊《AEM》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重要進展
    湖北大學物電學院(微電子學院)王浩教授團隊在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Valence Engineering via In-situ Carbon Reduction on Octahedron Sites Mn3O4 for Ultra-Long Cycle Life
  • 東北大學理學院團隊在水系銨離子電池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劉曉霞教授團隊在水系銨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銨離子在氧化錳材料內部的存儲機制,豐富了儲銨材料能源化學基礎理論,並為製備新型高性能水系銨離子可充電電池提供了新的機遇。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白磷直接合成有機膦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三十年來,儘管白磷活化的研究一直被人們所關注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從白磷出發直接構建有機膦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反應選擇性差;產率底。因此,由白磷直接、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有機膦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對高活性稀土和主族金屬試劑的合成、結構鑑定和白磷活化反應研究感興趣。
  • 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十年來,隨著高性能鈣鈦礦材料的開發以及器件結構的創新優化,鈣鈦礦光伏器件的效率從3.8%迅速提高至25.2%,展現出了巨大的商業開發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然而,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工業化生產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