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首篇《Nature Mater》誕生,取得重大突破

2020-08-30 材料material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李強、李洪森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這是青島大學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單位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科研論文。《Nature Materials》是由Nature 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的全球著名的期刊,是材料、物理、化學等交叉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2019年影響因子高達38.887。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756-y


該研究聚焦於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這一現象困擾了儲能領域近20年,被國內外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多位國際能源領域知名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理論解釋(如凝膠聚合物薄膜的生長,空間電荷存儲以及LiOH到Li2O和LiH的表面轉化),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圍繞此關鍵科學問題,作者對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於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和自旋電子學理論,研究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研究結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的認知,首次在實驗上直觀地證實了空間電荷儲鋰機制,並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該工作不僅為設計下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提供了新方向,也為能源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測試分析技術。


圖1. Fe3O4電極表徵。



圖2. 自旋極化電子在Fe0/Li2O界面的表面電容示意圖。


該工作為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兩位青年教師通力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其中,青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夏清濤、胡正強為共同一作;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主要作者還包括青島大學龍雲澤和王曉雄特聘教授、山東大學顏世申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葛琛、張慶華、谷林研究員、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oodera教授等。


本文來自「青島大學」。

相關焦點

  • 湖南大學等《Nature》發文!作者曾為該校發表第一篇Science
    近日,湖南大學段曦東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報導了一種可利用金屬性過渡金屬硫化物和半導體性過渡金屬硫化物製備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合成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General synthesis
  • 國內首隻克隆貓誕生!青島農業大學在貓科動物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從青島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學校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  國內高校現首隻健康存活的克隆貓  在青島農業大學生物樓6樓的實驗室看到,溫暖的恆溫箱內,一隻黑白花相間的小貓正在酣睡,看上去非常健康。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
  • 青島大學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超(導師:趙修松教授、王憲芬副教授)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其關於「Hollow Rutile Cuboid Arrays Grown on Carbon Fiber Cloth as a Flexible Electr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克隆貓「平安」誕生!青島農大在貓科動物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日前,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學校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國內高校現首隻健康存活的克隆貓在位於青島農業大學生物樓6樓的實驗室裡,溫暖的恆溫箱內一隻黑白花相間的小貓正在酣睡,看上去非常健康。
  • 我國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花6年發表120頁論文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陳秀雄與王兵團隊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裡奇流」的收斂性,「裡奇流」誕生於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篇《Nature》: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成果】近日,英國華威大學Ming-Min Yang課題組在壓電與熱釋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華威大學Ming-Min Yang,華威大學Ming-Min Yang及Marin Alexe為本文的通訊作者。石家莊鐵道大學為該研究成果的第二作者單位。這是該校參與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為石家莊鐵道大學建校7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 科普來了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說,比如說我們吹一個氣球,氣球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 今日斬獲6篇Nature,中國科學家取得系列突破
    10月14日,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上,國人一共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以國內大學為第一單位,且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是國人的共三篇,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廈門大學。國人參與的有三篇,分別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以及南開大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在材料、計算機科學、物理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吧。
  • 青島大學合作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等與上海交通大學黃興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教授等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上述工作還得到了我校龍雲澤教授、郭向欣教授、趙海光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江平開教授、復旦大學周兆才教授、上海大學江進武教授、蘇州大學趙燕教授和青島大學水上運動中心等的指導和無私幫助。來源:青島大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01-6
  • 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詳細內容吧!、大唐電信和國內5所高校的共15位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對該項成果進行了現場鑑定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該項目解決了矽基CMOS毫米波Ka頻段相控陣晶片和天線走向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核心技術瓶頸問題,成功研製了Ka頻段CMOS相控陣晶片,並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毫米波大規模集成陣列天線低成本解決方案,多項關鍵技術屬首創;在矽基CMOS毫米波技術路線取得重大突破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次《Nature》發文!界面壓電材料重大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又一重大突破!近日,山東這所高校在Nature子刊發表原創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李強、李洪森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原創研究成果。這是青島大學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單位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科研論文。
  • 領域首個!華北電力大學獲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經費突破700萬!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通知,華北電力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牛風雷教授作為負責人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液態鉛鉍合金綜合氧控系統的研製"獲得批准立項,直接經費731.38萬元。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詳細內容吧!8月13日,由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尤肖虎教授、趙滌燹教授牽頭,聯合成都天銳星通科技有限公司、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等單位完成的「Ka頻段CMOS相控陣晶片與大規模集成陣列天線技術
  • @七臺河人,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