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重大突破!近日,山東這所高校在Nature子刊發表原創科研成果!

2020-09-03 青島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李強、李洪森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原創研究成果。這是青島大學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單位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科研論文。

Nature Materials是由Nature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的全球著名的期刊,是材料、物理、化學等交叉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2019年影響因子高達38.887。

該研究聚焦於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這一現象困擾了儲能領域近20年,被國內外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多位國際能源領域知名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理論解釋(如凝膠聚合物薄膜的生長,空間電荷存儲以及LiOH到Li2O和LiH的表面轉化),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圍繞此關鍵科學問題,作者對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於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和自旋電子學理論,研究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研究結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的認知,首次在實驗上直觀地證實了空間電荷儲鋰機制,並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該工作不僅為設計下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提供了新方向,也為能源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測試分析技術。

李強,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2014年於山東大學獲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2012-2013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量子信息研究所交流訪問。2014年就職於青島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系。主要從事自旋電子材料與器件、新能源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工作。

李洪森,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青年教師。2017年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聯合培養)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入圍中國矽酸鹽學會全國優博。主要從事新型功能納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儲能技術、鋰(鈉、鉀)離子電池、鋁離子電池、混合離子電容器等。

該工作為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兩位青年教師通力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其中,碩士研究生夏清濤、胡正強為共同一作;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主要作者還包括青島大學龍雲澤和王曉雄特聘教授、山東大學顏世申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葛琛、張慶華、谷林研究員、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oodera教授等。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青島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青島大學新聞網、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

相關焦點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了題為「針對活細胞上膜蛋白的DNA編碼庫化合物庫篩選」(Selection of DNA-encoded chemical libraries against endogenous membrane proteins on live cells)的研究論文。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突破!近日,河南這所「雙一流」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嶽新政副教授和劉仲毅教授課題組在缺陷工程體系電解水產氫和產氧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ydrogen-Etched Bifunctional Sulfur-Defect-Rich ReS2/CC Electrocatalyst for High Efficient HER and OER"為題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Small》(IF:11.459)。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桂林理工大學在高水平學術論文發表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桂林理工大學匡小軍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溫材料所Mathieu Allix博士課題組在基於四面體結構類型中製造高遷移能力的氧空位及氧空位穩定和遷移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這所雙一流高校3項成果,發表在Nature等國際期刊
    本文來源: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近日,河南大學取得三項重要研究成果,在國際重要期刊Natur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01、青年教師王偉博士一作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影響因子43.07)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 」的研究論文,首次闡述了水楊酸與其受體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祝賀:山東理工大學發表首篇《Nature Commun》!
    1月5日,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昊飛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Enantioselective extraction of unprotected amino acids coupled with racemization」,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近日,河南這所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近日,河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付召明副教授課題組以學校為第一單位在國際頂尖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Understanding the Activity of Single-atom Catalysis from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這10篇論文來自於9所高校,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均發文3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均發文2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廣州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2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 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針對這一難題,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清潔化工技術研究院副教授黃昊飛和特聘教授王鳴帶領團隊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合作,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並在JACS、Chem.Eur.J.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2017年,該團隊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含叔丁基酮結構的手性萃取劑分子,實現了對手型胺基酸99%以上對映體選擇性。
  • 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2020年6、7兩月,來自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的廖良生教授課題組捷報頻頻,一系列合作科研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工作一:發展了一種構建高效發光分子的全新方式(相關成果已在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有機熱活化延遲發光(TADF)材料是目前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的熱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