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7兩月,來自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的廖良生教授課題組捷報頻頻,一系列合作科研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
有機熱活化延遲發光(TADF)材料是目前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圍繞如何設計高效TADF材料,廖良生教授、蔣佐權教授聯合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崔林松博士、Richard Friend教授及課題組成員,發展了一種構建高效發光分子的全新方式。亦即提出了限域電荷轉移(SCCT)新概念,並指出發光分子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功能基元的空間距離,更要通過基元之間的取向、位置和相互作用來增加其空間剛性。依據該原則所設計出來的新型發光分子,在OLED器件中普遍獲得了極高的發光效率,其中天藍色發光器件的最高外量子效率超過27%,遠遠高於相應對比器件的發光效率。這種全新的發光分子設計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分子設計理念和相關的技術專利封鎖,為其它光電功能分子的設計以及OLED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論文信息:Xun Tang,,* Hong-Cheng Li,34;能隙定律&34;能隙定律& Sheng Fu Wang, Liang-Sheng Liao,* Deng-Gao Chen, Kai-Hsin Chang, Chi-Wei Wang, Shih-Hung Liu, Wei-Hsiang Chan, Jia-Ling Liao, Wen-Yi Hung, Tsai-Hui Wang, Po-Ting Chen, Hsiu-Fu Hsu, Yun Chi,* Pi-Tai Chou,* Overcoming the energy gap law in near-infrared OLEDs by exciton–vibration decoupling, Nature Photonics (2020).
鈣鈦礦量子點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正在獲得廣泛關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紅色和綠色量子點材料上,而對藍色鈣鈦礦量子點的研究仍然較少。除此之外,用於合成鈣鈦礦量子點的長鏈有機配體往往使得鈣鈦礦量子點具有較低的遷移率和導電性,進而影響其在二極體中的性能。因而開發一種可改善鈣鈦礦量子點材料導電性和遷移率的配體交換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廖良生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王亞坤近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dward H. Sargent教授課題組進行合作交流期間,發現通過採用雙殼結構,亦即陽離子作為與量子點結合的內殼、極性溶劑溶解陰離子作為進一步保護量子點的外殼,可以顯著提高鈣鈦礦量子點的穩定性和遷移率。此方法製備的量子點的載流子遷移率可以超過0.01 cm2 V-1s-1,從而使得CsPbBr3量子點發光器件可在藍光器件中實現12.3%的外量子效率,在綠光器件中實現22%的外量子效率。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鈣鈦礦量子點的新型製備和修飾方法有助於下一代LED器件的實際應用。
論文信息:Yitong Dong, Fanglong Yuan,34;863&34;傑出發明人&34;雙創人才計劃&34;蘇州大學本科招生&34;211工程&34;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蘇州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