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空白!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2020-07-31 蘇州大學本科招生

2020年6、7兩月,來自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的廖良生教授課題組捷報頻頻,一系列合作科研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

填補空白!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工作一:發展了一種構建高效發光分子的全新方式(相關成果已在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

有機熱活化延遲發光(TADF)材料是目前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圍繞如何設計高效TADF材料,廖良生教授、蔣佐權教授聯合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崔林松博士、Richard Friend教授及課題組成員,發展了一種構建高效發光分子的全新方式。亦即提出了限域電荷轉移(SCCT)新概念,並指出發光分子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功能基元的空間距離,更要通過基元之間的取向、位置和相互作用來增加其空間剛性。依據該原則所設計出來的新型發光分子,在OLED器件中普遍獲得了極高的發光效率,其中天藍色發光器件的最高外量子效率超過27%,遠遠高於相應對比器件的發光效率。這種全新的發光分子設計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分子設計理念和相關的技術專利封鎖,為其它光電功能分子的設計以及OLED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填補空白!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論文信息:Xun Tang,,* Hong-Cheng Li,34;能隙定律&34;能隙定律& Sheng Fu Wang, Liang-Sheng Liao,* Deng-Gao Chen, Kai-Hsin Chang, Chi-Wei Wang, Shih-Hung Liu, Wei-Hsiang Chan, Jia-Ling Liao, Wen-Yi Hung, Tsai-Hui Wang, Po-Ting Chen, Hsiu-Fu Hsu, Yun Chi,* Pi-Tai Chou,* Overcoming the energy gap law in near-infrared OLEDs by exciton–vibration decoupling, Nature Photonics (2020).

填補空白!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工作三:製備了高效鈣鈦礦量子點發光材料和器件(相關成果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

鈣鈦礦量子點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正在獲得廣泛關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紅色和綠色量子點材料上,而對藍色鈣鈦礦量子點的研究仍然較少。除此之外,用於合成鈣鈦礦量子點的長鏈有機配體往往使得鈣鈦礦量子點具有較低的遷移率和導電性,進而影響其在二極體中的性能。因而開發一種可改善鈣鈦礦量子點材料導電性和遷移率的配體交換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廖良生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王亞坤近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dward H. Sargent教授課題組進行合作交流期間,發現通過採用雙殼結構,亦即陽離子作為與量子點結合的內殼、極性溶劑溶解陰離子作為進一步保護量子點的外殼,可以顯著提高鈣鈦礦量子點的穩定性和遷移率。此方法製備的量子點的載流子遷移率可以超過0.01 cm2 V-1s-1,從而使得CsPbBr3量子點發光器件可在藍光器件中實現12.3%的外量子效率,在綠光器件中實現22%的外量子效率。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鈣鈦礦量子點的新型製備和修飾方法有助於下一代LED器件的實際應用。

填補空白!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論文信息:Yitong Dong, Fanglong Yuan,34;863&34;傑出發明人&34;雙創人才計劃&34;蘇州大學本科招生&34;211工程&34;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蘇州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譚海仁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為目前大面積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近日,Nature主刊出版&34;(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點展示了我國在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34;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先後榮獲航海學會特殊貢獻獎、大連市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天津這位女教授團隊科研成果登上國際著名期刊封面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封面刊登了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王敏教授科研團隊論文,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蘇立秋博士,通訊作者為王敏教授和申雁冰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點擊「重慶大學校友總會」加入校友大家庭 01 + 一種藥物發現新方法 近日,重慶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團隊與香港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團隊合作
  •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快訊
  • 深圳RHD血型研究填補國際相關領域多項空白
    新華網深圳10月28日電(廣東頻道記者 李南玲)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輸血研究所的部級科研課題《中國人Rh血型分子背景研究和HD基因分子方法的建立》日前通過專家認證。
  • 羅必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獲《Nature Climate Change》推介
    日前,我校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NSAID)羅必良教授團隊提交的論文《Predicting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前言院士作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是科研人員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我國,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不足百人,增選難度非常之大。由於競爭激烈,因此很多學者雖然科研成績出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遺憾落選。我們今天關注的這位學者就是這樣的典型。
  • 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科研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在線發表了題為"Energy Manipulation in Lanthanide-Dop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Tunable Dual-Mode
  • 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病理學機制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