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必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獲《Nature Climate Change》推介

2021-02-15 三農研究
日前,我校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NSAID)羅必良教授團隊提交的論文《Predicting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behavi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Value-Belief-Norm Theory》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發表(最新影響因子為4.070,近五年影響因子:6.07, Q1區),並被《自然》子刊「Climate Change」(近五年影響因子:25.170)作為Research Highlight進行介紹。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後張露,通訊作者為羅必良。

  該論文採用理論和實證的比較研究方法,將計劃行為理論和價值-信念-規範理論兩類理論模型,置於「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所設定的溫室氣體減排行為和氣候變化適應行為兩類典型行為之中,比較其解釋力。分析結果表明,由於適應行為的績效顯現具有短期性和顯著性等特徵,且適應行為的利益邊界清晰,計劃行為理論模型具有更強的解釋力;而溫室氣體減排行為的績效顯現具有長期性和隱蔽性等特徵,且減排行為的利益多為共享,價值-信念-規範理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一直以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致力於「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發展,即尋求一種有助於改革和調整農業系統的方法,以確保氣候變化影響下的糧食安全並支持農村發展,其中包括兩類典型行為,即溫室氣體減排行為與氣候變化適應行為。計劃行為理論、價值-信念-規範理論是常用於解釋親環境行為的兩類理論模型,然而對於兩類理論模型的行為解釋,鮮有基於理論和實證的比較研究,該研究成果無疑填補了這一空白。

   另外,NSAID還有3篇論文分別被SCI/SSCI一區雜誌發表或接受發表。包括:(1)《The Determinants of Farmers'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Use Behavior In China:An Explanation Based On Label Effect》被《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F=7.246)接受發表。該文由博士研究生鄭沃林、羅必良、胡新豔共同完成,通訊作者為羅必良;(2)《Does Land Renting-in Reduce Grain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在《Land Use Policy》發表,第一作者為仇童偉,通訊作者為羅必良,S.T.Boris Choy與李尚蒲為共同作者;(3)《Do land renting-in and its marketization increase labor input in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被《Land Use Policy》接受發表。第一作者為仇童偉,通訊作者為何勤英,羅必良、S.T.Boris Choy及李一飛為共同作者。

  據初步統計,2020年1至6月,羅必良教授領銜的NSAID團隊共發表(含接受)學術論文39篇。其中,SCI/SSCI期刊論文11篇,一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3篇。(文/圖 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  彭秋蓮)

華南農業大學

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