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2021-01-12 騰訊網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相關研究論文以「Counter-Intuitive Structural Instability Aroused by Transition Metal Migration in Polyanionic Sodium Ion Host」為題,發表於能源類重要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2003256。

過渡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過程及其結構穩定性在可充鹼金屬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在兩類主要的電池正極材料(聚陰離子型材料和層狀氧化物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均起到構建材料結構框架、提供反應電子的作用,其在框架中的結構穩定性亦對材料循環性能、容量、電壓、安全性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過渡金屬離子在層狀氧化物材料晶格中的遷移問題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例如鋰離子電池三元材料中普遍存在的Li/Ni混排導致層狀向尖晶石或巖鹽相的轉換會阻塞Li離子的擴散;Mn離子的遷移則會在長循環後導致正極框架結構的破壞;在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材料O3型NaFeO2中也觀察到了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與之相反,聚陰離子型材料則通常被認為具有穩定的框架可以阻礙過渡金屬離子在框架結構中的遷移。

楊勇教授課題組此前發現Na3VCr(PO4)3(NVCP)在低溫下表現出比常溫更優異的V3+/V4+/V5+多電子反應可逆性及循環穩定性(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43632)。而目前所報導的電池正極材料均表現出常溫比低溫性能優異的現象,因而NVCP的表現較為反常。

基於此,楊勇教授課題組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陸俊博士團隊合作,結合寬溫區原位XRD、非原位X-射線吸收譜、軟X-射線吸收譜、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等表徵手段,首次發現該反常現象源自NVCP中過渡金屬離子V的遷移。即電池在常溫循環過程中由於部分V遷移到Na位,導致Na擴散路徑的堵塞和「誘導效應」的弱化,從而導致電池性能的衰退。該研究進一步提出並證明了過度嵌Na(即低壓放電)可促使V離子遷回原位, 改善電池的性能。該研究將引起人們對聚陰離子框架中過渡金屬離子穩定性及其對材料電化學性能影響的關注。

廈門大學楊勇教授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聚陰離子型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固體電解質材料的研究工作,並通過結合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譜、X射線吸收光譜(Electrochimica Acta 2020, 351, 136454;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43632;J Electrochem. Soc. 2017, 164, A3487;J Power Sources 2016, 327, 666;Chem. Mater. 2013, 25, 2014),實驗室光源寬溫區原位X射線衍射譜(J. Mater. Chem. A 2019, 7, 18081)、高分辨固體核磁譜(Chem. Mater. 2020, 32, 4998;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1918;Chem. Mater. 2014, 26, 2513;J. Mater. Chem. A 2014, 2, 1006)等結構和價態表徵的先進表徵手段對系列聚陰離子材料的充放電機理以及鹼金屬輸運機制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來源:廈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2003256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過渡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過程及其結構穩定性在可充鹼金屬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在兩類主要的電池正極材料(聚陰離子型材料和層狀氧化物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均起到構建材料結構框架、提供反應電子的作用,其在框架中的結構穩定性亦對材料循環性能、容量、電壓、安全性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過渡金屬離子在層狀氧化物材料晶格中的遷移問題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 大連化物所鈉離子電池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鈉離子電池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新進展
  • 廈大在鈉離子電池層狀金屬氧化物正極材料空氣穩定性研究取得進展
    、成本低廉及其獨有的電池安全特性等優勢,是未來風、光電等規模化儲能系統的重要候選者,因而對電池的循環壽命、功率特性及其材料的製造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儘管層狀鈉離子過渡金屬氧化物的體積能量密度較高,但其在充放電過程中材料結構相變可逆性差、電極/電解液界面不穩定以及空氣中暴露易發生化學變質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其商業化的應用。
  • 北京大學劉永暢&李平綜述鈉離子電池中靜電紡絲電極材料研究進展
    文章綜述了靜電紡絲技術在鈉存儲正極和負極材料設計中的應用,分別介紹了聚陰離子型和過渡金屬氧化物型正極材料,以及碳質負極材料、合金型負極材料,以及過渡金屬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負極材料。系統地討論了靜電紡絲工藝參數對材料微納米結構演化的影響,闡明了電紡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最後,展望了利用靜電紡絲製備技術開發更高效、更適用於SIBs的電極材料的發展方向。
  •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怎樣實現可逆氧變價的結構
    嵌入型過渡金屬層狀氧化物(AMO2, A=Li+或 Na+, M=過渡金屬)是重要的鋰離子/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傳統觀念中,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了離子脫嵌入材料過程中的電荷補償,因此正極材料的容量受限於層狀氧化物材料中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能力。然而這一傳統觀念隨著鋰離子電池富鋰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O3結構Li[LixM1-x]O2)的發現而受到挑戰。富鋰材料具有超高可逆比容量(300mAh/g),但是該容量來源已經不能僅用過渡金屬氧化還原來解釋。
  • 我國學者首次在Science發表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成果 | 進展
    在探索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過程中,鈉離子層狀氧化物(NaxMO2)自然成為了首要的研究對象。陽離子勢及其在鈉離子層狀氧化物中的應用。典型P2型和O3型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晶體結構示意圖這兩種結構的層狀氧化物作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時各有優勢:O3相正極材料具有較高的初始Na含量,能夠脫出更多的鈉離子,具有較高的容量;P2相正極材料具有較大的Na層間距,能夠提升鈉離子的傳輸速率和保持層狀結構的完整性,具有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
  • Small:同構陰離子取代的高性能鈉電磷酸鹽正極材料
    鈉離子電池表現出的自然界中鈉儲量豐富等優點,使其成為了低成本大規模化儲能的最佳電池體系之一。為了開發優異的鈉離子電池,高性能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是關鍵,決定著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等主要儲能參數。
  • 理性設計孕育碳基正極新家族:超高能量密度、無過渡金屬
    現有商業化正極材料多含有鎳、鈷、錳等過渡金屬元素,存在原料成本與環境保護壓力的同時,過渡金屬元素的可變價電子數也嚴重製約了其儲鋰容量,進而制約了電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利用氧參與變價的富鋰正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極比容量,但也同時導致了電池可逆循環穩定性與安全性問題。
  • 南京大學:陰陽協同氧化還原助力高性能鈉離子電池
    發展高比容量、穩定循環的正極材料是鈉離子電池進一步實用化的關鍵。在眾多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因其高比容量、合成簡單、組分豐富、結構可控等一系列優點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目前廣泛研究的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大多依靠過渡金屬變價提供電化學過程中的電荷補償,即陽離子氧化還原。
  • 王春生:P2型層狀鈉離子氧化物中陽離子、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研究
    對高能鈉離子電池的實際需求,促進了對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正極中高能氧化還原化學反應過程的深入研究。但是,大多數帶有氧還原反應的層狀正極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電化學反應,導致容量的快速衰減和潛在的O2釋放。【研究背景】鈉離子電池被認為可在大規模儲能應用中替代鋰離子電池,目前主要研究集中在具有不同過渡金屬成分(表示為NaxMO2(M =過渡金屬))的Na 基層狀氧化物陰極系列。Na基層狀氧化物中與氧有關的陰離子氧化還原活性的發現,為提高陰極容量開闢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 物理所等在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兩種結構的層狀氧化物作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時各有優勢:O3相正極材料具有較高的初始Na含量,能夠脫出更多的鈉離子,具有較高的容量;P2相正極材料具有較大的Na層間距,可提升鈉離子的傳輸速率和保持層狀結構的完整性,具有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
  • 深圳先進院在著名化學期刊上發表新型電池材料綜述
    由於鋰、鈷等資源儲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勻,鋰離子電池成本越來越高,難以滿足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大規模儲能領域的發展需求。與鋰電相似,鈉離子電池、鉀離子電池以及多價離子電池的性能及發展前景如何,關鍵在於開發出相應的電極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優化。近年來,研究團隊圍繞儲能器件及關鍵材料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在正極材料領域率先開展了草酸鹽體系 (Nat.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Lightfoot教授、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孫成華教授、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研究員等,成功研發出一種具有陰陽離子雙重電化學活性的新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077-0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乘用工具、儲能等重點行業的快速發展,迫使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性能指標。然而,猶如水桶效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短板在於正極,因此,正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 我國學者首次在《Science》發表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成果
    其中,鋰離子電池雖然已成為佔據全球電化學儲能規模市場80%份額的「絕對一哥」,但由於其資源的稀缺性和較高昂成本,產業發展面臨「天花板」,而資源儲量豐富、成本低廉的鈉離子電池,便成為了極佳的補充。然而,鈉離子電池的性能卻受到可用電極材料的限制,尤其是以層狀氧化物材料為主的正極材料的限制。
  • 研究發現富鋰NMC材料電壓滯後原因 對未來開發電池正極產生巨大影響
    據報導,在鈉離子電池正極中,電壓滯後現象的發生,是由於充電過程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使所形成的氧氣分子被困在粒子裡。Zhou表示:「目前,我們的研究集中在富鋰材料Li1.2Ni0.13Co0.13Mn0.54O2上。跟以前一樣,關鍵發現顯示,材料內部會形成游離的氧氣分子,這在之前沒有得到重視。這一發現非常重要,因為該材料具有較高的TM-O共價,曾被認為可以抑制氧氣分子的形成。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但是,鈉的標準電極電位較高、鈉離子半徑較大,導致現有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不足。因此,亟需探索具有高比容量和快速離子傳輸動力學的先進電極材料。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物(TMC)具備開放的框架結構和良好的電化學性能,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其較大的層間距和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可實現鈉離子的快速傳輸。但TMC的電導率低,導致比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
  • 鈉離子電池,大有可為
    , 由於某些原因被世人所忽略, 近些年來又有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還做出了實物電池,近日相關研究成果首次亮相Science雜誌,     這一成分便是——鈉離子 今日主角! 正極的性能的提升目前是鈉離子電池重點攻克要點,而含鈉層狀氧化物(示意圖中畫的便是此類)又是最重要的正極材料之一。   大多數層狀含鈉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是發黑的粉末(也有綠色、褐色之類的),科學家們藉助先進的儀器設備可以將粉末放大數千倍去看顆粒的形狀,或者上億倍去觀察原子的排布,可以發現不同的材料居然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排列形式。
  • 震驚,這種電池成分早已在人體中富集|電池|鈉離子電池|人體|富集|...
    編輯:觀山不易1980年左右科學家便發現,人體中存在的某種成分可以用來做電池,由於某些原因被世人所忽略,近些年來又有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還做出了實物電池,近日相關研究成果首次亮相Science雜誌,這一成分便是——鈉離子
  • 助力鈉離子電池高性能正極材料
    鈉離子電池由於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等優勢,在大規模儲能、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儘管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類似,Na+較大的半徑和質量導致電極材料反應動力學緩慢,體積變化較大,制約其廣泛應用。
  • 《Science》發表鈉離子電池研究成果:鈉離子電池技術或將再進一步?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據悉,這是《Science》創刊百餘年來首次刊登鈉離子電池領域相關文章,不僅表明了國際主流科學界對該技術突破的重視,也佐證了我國鈉離子電池前沿技術已比肩國際最頂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