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設計孕育碳基正極新家族:超高能量密度、無過渡金屬

2020-09-27 知社學術圈

基於能帶調控策略,研究者通過p型摻雜方法,設計出超高能量密度、無過渡金屬的碳基正極新家族。該工作從電化學儲能材料的內稟構效關係出發建立其性能的鏈條式計算和評估範式,為研發新型高比能電極材料開闢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研發高比容量的正極材料,對於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滿足電動汽車、消費電子、規模儲能等行業需求至關重要。現有商業化正極材料多含有鎳、鈷、錳等過渡金屬元素,存在原料成本與環境保護壓力的同時,過渡金屬元素的可變價電子數也嚴重製約了其儲鋰容量,進而制約了電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利用氧參與變價的富鋰正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極比容量,但也同時導致了電池可逆循環穩定性與安全性問題。

鑑於上述挑戰,用較輕元素取代較重的過渡金屬元素是可行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設計思路之一。碳基材料作為具有最豐富雜化類型的材料之一,已被廣泛研究用作鋰離子電池負極。然而目前基於不同結構或電子雜化性質(如2D sp2、3D sp2、3D sp2+sp3)調控的二維與三維碳材料的嵌鋰電位均小於0.5 V,還遠不能滿足正極材料的電位要求。那麼,能否通過電位提升策略,設計出不含過渡金屬的新型碳基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近日,江西師範大學歐陽楚英教授和上海大學施思齊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能帶結構調控電極材料電壓的策略:通過p型摻雜實現了碳基材料鋰/鈉離子脫嵌電位與脫嵌結構穩定性的顯著提升,並設計了一類新型無過渡金屬、超高能量密度的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研究者首先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系統地對比分析了不同sp2/sp3雜化類型碳基材料的嵌鋰電位與體系費米能級的關係。發現由於費米能級限制(約為–4.31 eV),石墨電極的嵌鋰電位較低(約為0.2 V),而氟原子的強誘導效應可有效調控碳基材料電位,譬如氟化後(CF)的石墨體系雜化類型從sp2轉變為sp3,從而使其嵌鋰電位提升至2.29 V。然而,氟化石墨費米面處電子填充飽和的特性導致其在嵌鋰過程中結構發生不可逆轉變,因此難以用作鋰離子電池正極。

受到以上發現的啟示,研究者創新性地在氟化石墨材料中用硼原子替換碳原子,從而在體系價帶頂處引入空穴(p型摻雜),有效地降低了離子嵌入的軌道能級,進而將BCF2/B2C2F2材料嵌鋰電位從2.29 V提升至3.49/3.63 V (示意圖1)。同時,該p型摻雜的B-C-F材料中費米面處電子的不飽和性極大增強了體系在嵌鋰過程中電子結構的穩定性,並且由於B-F之間具有較強的庫倫作用,最終使得材料嵌鋰態具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

示意圖1:Li(Na)BCF2/Li(Na)B2C2F2正極與石墨負極的離子嵌入電位比較。

因此,該p型摻雜策略「一箭雙鵰」地實現了:1)降低碳基材料的費米能級,進而提升嵌鋰電位;2)提升材料嵌鋰態的結構穩定性,解決了CF電極在電化學過程中發生分解反應使其只能用於一次電池的難題。

基於上述能帶調控策略所設計的LiBCF2與LiB2C2F2材料鋰離子脫嵌電位分別為3.49與3.63 V,可媲美基於過渡金屬元素的正極材料。此外,其理論容量分別達到395.4 與295.8 mAh g-1,對應的能量密度可達1379.9 與1073.8 Wh kg-1 (示意圖2)。同時,其作為鈉離子電池正極也顯現出優異的性能。因此,Li(Na)BCF2和Li(Na)B2C2F2作為由B、C、F等輕元素構築且不含Ni、Co、Mn等過渡金屬元素的一類新型正極材料,成功實現了相比於現有各種商業化正極材料容量的突破。

示意圖2:電池開路電壓與電解質電化學窗口;石墨、常見鋰離子電池正極和LiBCF2/LiB2C2F2材料的電壓、容量與能量密度比較。

通過建立材料嵌鋰/鈉電位與能帶結構的直觀聯繫圖像,該p型摻雜方法實現了碳基材料嵌鋰/鈉電位與結構穩定性的大幅提升,並極具潛力推廣到其它基於電荷轉移的離子脫/嵌材料體系,為理性設計新型高能量密度正極開闢了一條全新的思路。另外,該工作建立了一套鏈條式地從晶體結構搜索(CALYPSO軟體)、聲子譜、電子結構、電壓平臺、離子遷移勢壘和相圖計算(材料熱力學穩定性評估和合成途徑設計)等多角度綜合評估電化學儲能材料性能的研究範式。

上述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potential-tuning strategy through p-type doping for designing cathodes with ultrahigh energy-density」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著名鋰電池學者Michel Armand教授(鋰電池產業奠基人之一,提出了搖椅式電池、固態聚合物鋰電池、磷酸鐵鋰碳包覆等多個原創性概念)為該工作撰寫了評論文章並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是碳基正極領域的重要突破與電池設計的新標杆,有助於突破電池能量密度桎梏,同時規避過渡金屬材料的使用……以p型摻雜降低石墨材料費米能級這一策略的成功,在更廣泛意義上對於指導新型高比能電極材料的理性設計和實驗研究具有積極而重大的前瞻性意義。」

[英文評價原文:「……achieved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sig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s cathodes for rechargeable LIBs/SIBs. This is a new paradigm for battery design, which is helpful in add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the battery energy-density limit as well as the transition-metal cost and shortages……In a broader sense, the success of the full shell p-doping strategy to shift-down the Fermi-level of graphite ……can help guide a rational design of these compounds in the future and inform prospectiv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江西師範大學研究生王志強和上海大學王達副研究員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江西師範大學歐陽楚英教授和上海大學施思齊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蘇州大學尹萬健教授、吉林大學王彥超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立泉院士和雪梨大學Maxim Avdeev教授等共同參與了研究。北京計算科學中心魏蘇淮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武汝前教授、美國陸軍實驗室許康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張文清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電子工程研究所崔豔華研究員和上海大學郭炳焜教授給予了指導和幫助。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基於轉換類反應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無鋰正極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
    由於標題長度限制,原標題為:基於轉換類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無鋰正極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新體系【研究背景】近年來,以鋰金屬作為負極的鋰金屬電池的重新興起使得無鋰材料可以作為正極材料搭配鋰負極而使用。尤其是,隨著金屬鋰電池和全固態鋰電池的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無鋰/少鋰正極材料應用於固態電池逐漸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一直以來,在傳統鋰離子電池中,基於轉換類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TMOs)一直作為負極活性材料。
  • 中國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4月1日從中科院網站獲悉,由於正極材料硫具有高理論比容量、豐富的自然儲備、低成本和環境友好等顯著優點,鋰硫電池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能量存儲系統。使用導電碳質材料作為硫主體來構造硫正極的傳統方法中,由於低極性碳和高極性LiPS之間的相互作用弱,碳基材料提供的物理隔離和物理吸附對抑制電池容量衰減的作用有限,特別是對於高載硫電極。
  • 蔚來推出150kwh固態電池包,超高鎳正極將受益明顯
    周六(9日)晚間,蔚來汽車舉行NIO DAY發布會,預熱已久的150kwh固態電池包終於現出「廬山真面目」,預計將於2022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60wh/kg。採用固液電解質、無機預鋰化工藝的矽碳負極及納米級包覆工藝的超高鎳正極,實現 50%的能量密度提升,達到 360Wh/kg。機構稱,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發展方向,除了向固態電解質過渡以外,負極匹配高能量密度將從石墨/矽負極過渡到預鋰化負極、富鋰複合負極及金屬鋰負極,大幅增加鋰用量。
  • 物理所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基礎研究獲進展
    高容量正極材料是當前第三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點。其中由巖鹽結構Li2MnO3以及六方層狀LiMO2結構單元形成的富鋰相納米複合結構正極材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類材料可逆儲鋰容量是第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CoO2的兩倍,達到250-300 mAh/g。
  • 南科大鄧永紅團隊在下一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應對策略獲進展
    500 Wh/Kg 鋰金屬電池(500 Wh/Kg Class Li Metal Battery Enabled by Self-Organized Core-Shell Composite Anode)」為題,首次提出一種全新的抑制鋰枝晶的方法,並可以將鋰金屬負極在減少質量的同時減少負極的體積,從而使鋰金屬電池同時實現超高體積能量密度1500 Wh
  • ORNL開發新型無鈷正極 有望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
    (圖片來源:ORNL)新型正極名為NFA(鎳、鐵和鋁基正極)。這種材料是鎳酸鋰的衍生物,可用於製造鋰離子電池的正極,並具有充電速度快、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和壽命長等優勢。作為目前常用的正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成本中,鈷佔有較大比例。鈷是一種稀有資源,而且大部分在海外開採,使正極生產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尋找有效的鈷替代材料,成為開發鋰離子電池的重點。研究人員測試了NFA系列正極的性能,確定它們有潛力成為鈷基正極的替代品。通過中子衍射、穆斯鮑爾光譜和其他先進的表徵技術,探討NFA的原子和微觀結構,以及電化學性質。
  • 龐歡AEM最新綜述:過渡金屬基MOF在能量存儲中的應用
    目前,能源存儲技術主要有電容器和電池兩種,組成這些能量存儲器件的材料決定了儲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其中,有機金屬框架(簡稱MOF)作為一種通過自組裝將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組成的晶體材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孔隙度高、比表面積大、結構和功能性可調等優點使其成為了極具發展潛力的儲能材料。
  • 日本高校合成摻錳鈮酸鋰 能量密度有望達6倍
    純電動汽車(EV)向鋰離子電池(LIB)提出了提高能量密度的要求。有可能將鋰離子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提高到「LEAF」(聆風)等現有EV用LIB的6倍以上的新型候補正極材料已經問世,那就是日本東京電機大學工學系環境化學科副教授藪內直明領導的研發小組成功合成的摻錳鈮酸鋰(Li1.3 Mn0.4 Nb0.3O2)(圖)。
  • 鋰電正極的演變與反思
    相較於與其他可充電電池系統,鋰離子電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而脫穎而出,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上世紀70和80年代在固態化學和物理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其中最大的幕後功臣。隨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鋰離子電池,回顧造就了現代鋰離子技術的正極材料的發展之路,格外具有啟發意義。
  • 基於MXene特性構建複合硫正極的最新進展
    隨著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清潔可持續能源的廣泛開發,這些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需先存儲再進行供應,這就需要開發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系統。鋰硫(Li-S)電池由硫正極(容量為1675mAh·g-1)和鋰金屬負極(容量為3860 mAh·g-1)組成,其理論能量密度高達2600 Wh·kg-1或2800 Wh·L-1,有望為大型可攜式設備供電。
  • 環己六酮刷新鋰離子電池有機正極容量世界紀錄—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軍團隊設計合成了一種具有超高容量的鋰離子電池有機正極材料——環己六酮,刷新了鋰離子電池有機正極材料容量的世界紀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正極是鋰離子電池的「短板」 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能量密度等性能由正極限量,陳軍告訴《中國科學報》:「可以說,正極是鋰離子電池的一個『短板』。」 另外,現有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包含鈷等金屬元素,合成工藝涉及選礦、冶煉、回收等技術,存在資源匱乏、環境汙染等難題。
  • 過渡金屬(Fe,Co,Ni)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能量存儲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日益枯竭,迫切需要高效、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以及與能源轉換和存儲有關的新技術。
  • 水系鋰電池獲關鍵突破,能量密度超 300Wh/kg,或成電池發展未來
    該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如今商用鈷酸鋰正極的 1.5-2 倍左右。搭配上石墨負極,高安全性水系電解質,電池能量密度最高達到 304Wh/kg(含電解液),相當甚至高於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 Nature 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馬裡蘭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研究員楊重寅、陳驥。
  • 密度大體積小 無負極鋰電池將誕生
    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家公司SolidEnergy Systems表示,新研發出一種「無負極鋰電池」,使用一種超薄到近乎沒有金屬負極和更加安全的電解液,讓手機續航和電動車的充電問題迎刃而解
  •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助力高能量密度電池突破發展
    伴隨消費升級對電池續航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能量密度成為電池發展的必然趨勢,矽基負極則是當前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首選材料之一。為進一步推進電池矽基負極材料創新研究,近日,第四屆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創新研究與發展研討會在江蘇常州舉行。作為行業領先企業,比克電池受邀出席此次大會並做研究報告。
  • 我國科學家開發全球首個超過500Wh/kg鋰金屬軟包電池
    有鑑於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均設定了開發出能量密度高達500 Wh/kg的二次鋰電池發展目標。經典的基於三元正極材料體系鋰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基於過渡金屬(TM)相關的陽離子氧化還原反應,但受限於陽離子活性容量,該類電池容量難以達到500 Wh/kg,而氧元素有關的陰離子氧化還原活性則有望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成為了目前二次電池體系研究的熱點前沿。
  • 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過渡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過程及其結構穩定性在可充鹼金屬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在兩類主要的電池正極材料(聚陰離子型材料和層狀氧化物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均起到構建材料結構框架、提供反應電子的作用,其在框架中的結構穩定性亦對材料循環性能、容量、電壓、安全性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過渡金屬離子在層狀氧化物材料晶格中的遷移問題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 能量密度500Wh/kg鋰二次電池:基於陰離子氧化還原活性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 圖1(A)已有報導的Li2O基正極材料於其他典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對比。在合理的考慮到可逆「安全」充電截至深度和非活性催化框架的前提下,Li2O基正極材料仍然在能量密度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優勢。(B)Li2O嵌入Ni-CAC框架後的正極材料XRD精修結果。(C)對於Li2O電極催化框架中的過渡金屬元素(Ir, Co, Ni, Mn)價格的比較。
  • 希達電子:倒裝LED COB是超高密度小間距顯示的未來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日前聯合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可見市場對高清、超高清超大面積顯示產品的需求日益迫切,為新一代超高密度小間距LED顯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預計將新增近千億的市場空間。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