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合成摻錳鈮酸鋰 能量密度有望達6倍

2021-01-20 OFweek維科網

  純電動汽車(EV)向鋰離子電池(LIB)提出了提高能量密度的要求。有可能將鋰離子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提高到「LEAF」(聆風)等現有EV用LIB的6倍以上的新型候補正極材料已經問世,那就是日本東京電機大學工學系環境化學科副教授藪內直明領導的研發小組成功合成的摻錳鈮酸鋰(Li1.3 Mn0.4 Nb0.3O2)(圖)。

  左圖為合成的摻錳鈮酸鋰,其結構如右圖,是巖鹽型(NaCl型)結構氧化物。

圖:日本東京電機大學成功合成的新正極材料

  從化學式也可以看出,摻錳鈮酸鋰是將鈮酸鋰(Li1.5Nb0.5O2)的部分鈮(Nb)和鋰(Li)置換成錳(Mn)而實現的材料。跟一般用作LIB正極材料的鈷酸鋰、錳酸鋰及三元材料等一樣,屬於巖鹽型(NaCl型)結構(面立方晶格)。但摻錳鈮酸鋰與這些材料的不同之處是,其鋰(Li)原子的排列不成層狀。是在NaCl的氯原子位置插入氧原子、在鈉原子位置隨機插入過渡金屬錳原子、或過渡金屬鈮原子、或鋰原子的結構。

  其實,具有這種結構的氧化物本來是無法可逆地去掉鋰原子的。但是,美國麻薩諸塞工科大學近年的研究發現,如果提高鋰相對於過渡金屬的組成比,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此次,藪內等人成功合成的摻錳鈮酸鋰中,過渡金屬(Mn和Nb)與鋰的組成比為0.7:1.3。通過將鋰的比例提高到如此之高,就可以插入或去掉鋰。

  這樣一來,在同樣1摩爾的氧化物中,新材料含有比普通層狀巖鹽型正極材料更多的鋰,並且晶體結構中有三維骨架。因此,即使插入或去掉大量的鋰,結構也難以崩潰。據藪內介紹,「初次充電,可去掉大約9成的鋰。並且,其中8成可通過放電可逆性恢復」。

  新材料的平均電壓在鋰金屬基準下為3V以上。負極採用鋰金屬、電解質的鋰鹽採用六氟化磷酸鋰、電解質的溶劑採用碳酸二乙酯和碳酸二甲酯時,在電流密度為10mA/g的條件下的質量能量密度高達950Wh/kg。這是質量能量密度為100~150Wh/kg的現行EV用LIB的6倍以上。循環特性方面,目前只實施了充放電20次的測試,但「在電壓範圍為1.5~4.2V、電流密度為25mA/g的條件下,容量基本沒有劣化」(藪內)。因此,成本「可以比鈷酸鋰低」。

  該技術的實用化目標時間是5年後。最初瞄準的應用是可攜式電子產品。今後還將研究熱穩定性,並提高作為電池材料的完成度。面向實用化確立量產技術也將是一大課題。

相關焦點

  • 鋰電池正極材料路徑漸明 鈷酸鋰將逐漸被替代
    隨著鋰電池產業規模的擴張,鋰電池正極材料產業規模也處於迅速擴張的階段,其中以鈷酸鋰的應用最為成熟。  應用 正極材料應用領域分化  目前正在使用和開發的鋰電池正極材料主要包括鈷酸鋰、鎳鈷酸鋰、鎳錳鈷三元材料,尖晶石型的錳酸鋰,橄欖石型的磷酸鐵鋰等。中國目前正極材料主要包括鈷酸鋰、三元材料、錳酸鋰和磷酸鐵鋰。
  • Light | 鈮酸鋰單晶薄膜在集成光學領域的應用
    早在突破LNOI製備技術之前,科學家已經將鈮酸鋰薄膜作為波導芯的上包層,並在器件垂直方向上加電場從而研究其集成光學調製性能。一般是利用z-切鈮酸鋰薄膜,從而利用鈮酸鋰的最大電光係數r33。很顯然,z-切鈮酸鋰薄膜不利於提高晶片集成度。
  • 磷酸鐵鋰能量密度已達極限 三元材料是行業趨勢?
    在現有材料體系的大框架下,無論技術如何改進,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電芯的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的希望都較為迷茫,相對來說,三元技術路線則較有希望。  於清教認為,新能源汽車要普及,必須要大幅度提高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工信部主導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明確提出,2020年動力電池模塊比能量要達到300Wh/kg,這意味著,電芯能量密度至少要在350Wh/kg以上。
  • 前五批推薦目錄 錳酸鋰電池強勢崛起?
    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正以每月一批的節奏快速穩定擴容,6月2日,工信部發布第五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至此,2017年以來共有五批次,包括155家企業的1782個車型上榜。據電池中國網統計,這其中,錳酸鋰電池配套車型超260款,佔比約15%。
  • 移動電源科普:三大電芯類型分析-移動電源,電芯,鈷酸鋰,鎳鈷錳...
    二者所用的正負極材料是相同的,正極材料包括鈷酸鋰、鎳鈷錳和磷酸鐵鋰材料三種,負極為石墨,電池的工作原理也基本一致。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電解質的不同,其中液態鋰離子電池使用的是液體電解質,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則以固體聚合物電解質來代替。這種聚合物可以是「幹態」的,也可以是「膠態」的,目前大部分採用聚合物膠體電解質。
  • 「摻矽補鋰」成電動車巨頭共識 兩方面影響產業鏈
    據了解,鋰離子電池容量取決於正極材料的活性鋰離子以及負極材料的可嵌脫鋰能力。基於水桶的短板效應,過去提升鋰電池體系整體能量密度的研發方向集中在正極材料的攻關,隨著NCM、NCA等正極材料普及應用,以及特斯拉對於無鈷的不倦追求,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有了長足的提升。
  • 比特斯拉還牛的錳酸鋰電池,充電20分鐘,續航350公裡,簡直是電動...
    特斯拉和比亞迪算是在電池技術方面發展很不錯的企業,特斯拉所採用的是鎳鈷鋁酸鋰電池(鈷酸鋰電池),在鋰電池材料中,它的電池能量密度最高,但它在高溫下也最不穩定,當溫度達到180度時,鈷酸鋰電池就會分解成氧,放出大量的熱能而可能爆炸
  • 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磷酸鐵鋰難敵三元鋰?
    隨著大面積工藝的成熟,液態金屬有望在智能終端框架和背板方面批量應用,液態金屬時代將呼之欲出。公開資料顯示,國內上市公司中,安泰科技、雲海金屬、宜安科技等公司涉及液態金屬的研發生產。  ◆三元材料或為新能源車電池正極最佳材料  目前,新能源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是鈷酸鋰、三元材料、磷酸鐵鋰和錳酸鋰等。
  • 進展|4.6V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進展
    鈷酸鋰(LiCoO2)是最早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市場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特別是5G手機等,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和體積大小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提高鈷酸鋰電池的充電電壓可以提高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其充電截止電壓已經從1991年最早商業化時的4.20V逐漸提升至4.45V(vs Li+/Li),體積能量密度已經超過700Wh/L。目前,開發下一代更高電壓的鈷酸鋰材料已經成為科研界及企業共同關注的熱點。
  • 2020WNEVC前沿技術解讀|高電壓鎳錳酸鋰正極材料及電池技術
    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和環保等方面有更高追求,高電壓正極作為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已成為目前液態鋰離子電池的發展趨勢,也是目前的研究重點。鎳錳酸鋰作為一種高電壓正極材料,其電壓平臺在4.7 V左右,比能量超過600 Wh/kg,由於鎳錳酸鋰材料主要由鎳元素和錳元素組成,不含鈷元素,因此較為環保,成本也較為低廉。
  • 矽基負極,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首選
    矽基負極材料最具商業化前景矽基負極材料中Si與Li+產生合金化反應,最高克容量可達4200 mAh/g,是石墨的10倍多。且矽還具有較低的電化學嵌鋰電位(約0.4 V vs. Li/Li+),不存在析鋰問題、儲量豐富等優點,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磷酸鐵鋰 VS 三元鋰!究竟哪種更好
    市面上最早有六類電池材料分別是鈦酸鋰、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鎳鈷錳和鎳鈷鋁。鈦酸鋰是作為負極材料使用的鋰電池,它的能量密度很低,應用在電動車上顯然不吃香。鈷酸鋰則相反,它是能量密度相對較高,但是壽命和耐高溫性能就比較差,大多用在手機等數碼設備當中。錳酸鋰成本低而且穩定,但能量密度也比較低。
  • 國內電動汽車電池解析:三元鋰與磷酸鐵鋰分庭抗禮
    動力電池一直被視為電動汽車發展最關鍵的環節,目前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三元材料、磷酸鐵鋰和錳酸鋰等。在八大企業13款在售車型中,有6款車型採用三元鋰電池,並且集中在2014年及以後推出的車型中。
  • 磷酸鐵錳鋰引發熱議 範未峰:關鍵是錳鐵比例
    網8月19日訊(肖何 北京報導)8月初,中國電池網(微號:mybattery)報導了在湖南韶山舉辦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三基工程工作會議上專訪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談磷酸鐵錳鋰正極材料的新聞後,引起各大證券類報紙、網站和券商、行業熱議,短短一周時間新聞量達到百家媒體以上報導,數百篇文章,同時在資本市場也引起極大關注。
  • 動力電池還會很「錳」 看選擇錳酸鋰電池的邏輯
    磷酸鐵鋰稍遜風騷。至於錳酸鋰電池,似乎已是上古生物,再談就有點out了。不過,中國最老牌動力電池企業之一、成立於2003年的星恆電源,至今還在堅持以錳酸鋰為核心,錳系多元複合鋰動力電池技術路線。而且,他們幹得還不錯——2017年,星恆電源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總出貨量約7億瓦時。營收14.36億元,淨利潤2.02億元。
  • 進展 | 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進展
    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能量密度提高三倍 印度獲鋰硫電池技術突破
    摘要 【能量密度提高三倍 印度獲鋰硫電池技術突破】據外媒報導,位於印度北方邦的希夫·納達大學(Shiv Nadar University)是一所領先的多學科研究型大學,還被印度政府選為「卓越學府」(IoE)。
  • 錳酸鋰、三元材料、磷酸亞鐵鋰_三類鋰電池材料特性對比
    如今,傳統認為錳酸鋰能量密度低、循環性能差的缺點已經有了很大改觀(萬力新能典型值:123mAh/g,400次,高循環型典型值107mAh/g,2000次)。表面修飾和摻雜能有效改性其電化學性能,表面修飾可有效地抑制錳的溶解和電解液分解。摻雜可有效抑制充放電過程中的Jahn-Teller效應。
  • 中科院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