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nM:一石二鳥-誘導成核與固液界面的協同調控助力高效穩定的鋰...

2020-12-05 騰訊網

針對能源儲存應用迫在眉睫的問題,開發高能量密度電池體系成為過去二十年科研界及工業界關注的重要課題。鋰金屬是鋰電池負極的「聖杯」材料,具有超高的比容量(3860 mAh g-1)和最低的氧化還原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SHE),在未來高能量密度儲能體系(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鋰氧電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以鋰金屬為負極、三元高鎳材料為正極的液態鋰二次電池是實現500Wh kg-1中短期儲能目標的最佳候選之一。

作為應用最為廣泛的碳酸酯類電解液,其優異的高壓穩定性(> 4.5 V vs. Li/Li+)可完全勝任液態鋰二次電池的工作電壓需求。然而,碳酸酯類電解液在負極端相對鋰金屬的熱力學穩定性較差,不但在接觸過程中會迅速發生副反應,還會形成低品質的固液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導致不均勻的離子傳輸、枝晶狀/苔蘚狀金屬鋰的形成和副反應產物的堆積。劇烈且不規則的界面變化,會急速增加鋰金屬負極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加劇鋰金屬負極在循環過程中的結構破損和活性材料損耗,形成內阻較高的電極界面並導致電池的過度極化和失效。因此,如何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實現鋰金屬負極的高效循環,是構築500 Wh kg-1電池體系的關鍵問題。

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張繼光許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王德宇課題組合作(彭哲博士為第一作者),基於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鋰金屬表面製備了一種人工保護界面,並利用此表面保護的鋰金屬負極有效提升了液態鋰二次電池的循環性能。通過將雙(三氟甲烷磺醯基)醯亞胺銀溶解於1,2-二甲氧基乙烷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混合溶劑中,即可形成一種特殊的銀離子前驅液。得益於銀離子較強的氧化性,此類銀離子前驅液與鋰片接觸時即會發生快速的離子置換反應,在鋰金屬表面形成大量的銀納米顆粒。密度泛函理論推算出不同低指數晶面上,鋰離子在銀顆粒表面都具有較高的吸附能,可有效降低鋰離子在還原過程中的傳質能壘。從實驗得到的鋰金屬沉積電壓曲線也表明,鋰金屬在銀顆粒修飾鋰表面的成核過電勢為2.2 mV,僅為其在常規鋰負極表面沉積過電勢的3%。除了鋰離子在銀顆粒表面較高的吸附能外,鋰銀合金化特徵可進一步誘導鋰金屬在沉積過程中的有序成核,避免局部的枝晶生長,並實現後續的緻密沉積。更為重要的是,銀離子被高效還原的同時會在鋰金屬表面釋放大量的自由鋰離子,與在氟代碳酸乙烯酯分子上的電負性F原子鍵合而形成高品質的氟化鋰界面,在電池循環過程中進一步演化為富氟化鋰的SEI膜,對鋰金屬界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保護。

得益於銀顆粒-氟化鋰交聯的人工界面層的保護,在使用常規碳酸酯電解液的情況下,以1.8 mAh cm-2三元材料(LiNi1/3Mn1/3Co1/3O2)為正極的鋰金屬二次電池實現了500周以上的穩定循環,在第500周時的容量保持率高於80%。值得指出的是,此類保護方法同樣適用於其它鹼金屬的負極保護,其中對於鈉金屬負極的有效保護也在本工作中得到證實。可以預料,此類簡單高效的人工界面保護策略可以為儲能領域提供更為廣泛的應用和研發思路。相關論文以「Enhanced Stability of Li Metal Anodes by Synergetic Control of Nucleation and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為題,在線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10.1002/aenm.201901764)上。

相關焦點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具體而言,張強團隊通過模型實驗與理論計算相結合,發現擴散和反應過程的相對速率可以決定界面附近的鋰離子濃度,進而影響鋰的沉積形貌:當界面反應由擴散控制時,金屬鋰呈枝晶狀沉積;而反應控制主導時,形成穩定的球狀沉積。進一步地,通過調控界面層結構,可以降低擴散阻力,從而使得鋰的沉積形貌從枝晶狀變為穩定的球狀。
  • 3D列印V8C7-VO2雙功能框架同步管理多硫化物和穩定鋰負極
    針對此, 作者利用3D列印技術巧妙地設計出「一石二鳥」的V8C7-VO2異質結導電框架,由於其兼具親多硫和親鋰特性,可以同步實現正極處多硫化物的管理和負極處鋰枝晶的抑制,並可以在高硫負載量下獲得高的面積比容量。這為利用3D列印技術同時解決鋰硫電池硫正極和鋰負極當前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 Materials Today Nano:生物質納米材料助力高安全金屬鋰電池
    (b)基於KWs保護鋰金屬電池與未保護電池的鋰枝晶生長行為對比。(c)基於KWs界面層的鋰金屬電池的鋰沉積形貌圖。(d)基於KWs保護鋰金屬電池與未保護電池的負極表面預沉積鋰枝晶形貌圖。(e)在5 mA cm 2電流下,基於KWs界面層的鋰金屬電池的循環曲線。
  • AEnM:碳基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組成調控在儲鋰方面的應用進展
    碳基納米材料以其優異的導電性、高的比表面積、可控的形貌以及穩定的物化性質極大推動了電化學領域的發展,它們在固定不同種類的電化學活性物質如鋰、硫和氧,維持電極/電解液界面穩定,提供活性物質支撐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構建連續的導電結構,碳基材料實現了對電子和離子的有效傳導,從而改善了電池的反應動力學。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儘管對於鋰金屬負極保護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其實用化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如採用高比面容量正極、薄鋰金屬負極和貧量電解液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循環壽命。因此,調控離子傳輸實現鋰金屬均勻沉積,對於實用化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亮點(1) 離子導體的通用設計原則用於穩定鋰金屬負極。
  • 武科大提出協同摻雜助力C-S顯著改善軟碳負極材料儲鋰性能策略
    隨著傳統能源的利用,產生的環境汙染日益凸顯,發展高效清潔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存儲技術已迫在眉睫,鋰離子電池因其高的能量密度、低的自放電特性以及長的循環壽命等特點獨特的優勢,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電化學儲能技術。軟碳有著來源豐富與可控制結晶度,與電解液相容性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鋰電負極材料,但其較差的導電性與低的鋰離子擴散速率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AEnM:局部高濃電解液助力提升鉀離子電池用石墨負極儲鉀性能
    鋰資源的匱乏及分布不均導致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構建成本增加,人們迫切需要低成本、高效的可替代儲能器件。鉀(K)具有接近鋰的氧化還原電位,且資源儲量更為豐富。值得一提的是低廉的石墨理論上也可進行可逆的鉀離子嵌入/脫除,因而鉀離子電池逐漸受到人們的熱捧。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金屬鋰以極高的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負的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而成為儲能界的「聖杯」,是下一代高能電池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鋰硫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高達2600 Wh kg-1,有著巨大的產業前景。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這些策略主要是根據枝晶演化過程來研究的:(i)萌生,(ii)成核和(iii)生長。例如,電解液添加劑的電解液改性是抑制枝晶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只有少量的添加劑才能獲得穩定的SEI,從而保證鋰離子均勻分布和死鋰還原。具有親鋰成核中心的骨架可以形成均勻的鋰離子流和成核形態,有利於鋰的平滑沉積和較少的枝晶生長。為防止枝晶刺穿隔膜,使用高模量固態電解質,以保證鋰金屬電池的安全循環。
  • 雷射誘導氧化矽用於無負極鋰金屬電池
    近年來關於無負極LMB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鋰金屬成核機理以及鋰枝晶形成的可能原因,並在製備更穩定的人工SEI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其電化學性能。為了減輕鋰枝晶的形成和提高無負極LMB的CE,已經報導了不同的策略,例如製作具有3D支架結構的電極、使用不同的電解質以及通過添加劑預處理製備穩定的SEI。
  • 黃維院士團隊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期,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西安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課題組在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n-Transport-Layer-Free Perovskite
  • 磁場誘導界面共組裝合成方法介紹
    磁場誘導界面共組裝合成方法介紹 工程師曾玲 發表於 2018-06-26 14:56:00 【引言】 納米磁響應性多孔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磁學特性
  • Nano Letters:動態智能型銅集流體助力高穩定金屬鋰負極
    然而,將銅箔用於鋰金屬電池(Li metal battery)負極集流體時,其平面結構無法對鋰負極的電荷分布和離子擴散實施有效調控,也不能緩衝鋰負極在高鋰負載時巨大且快速的體積變化,使負極面臨的鋰枝晶生長和體積膨脹等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與平面結構相比,三維(3D)結構可以提供大的表面積和充足的擴散通道來平衡電荷傳輸和傳質速率,進而可以抑制鋰枝晶生長。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科學進展》及《Research》上發表系列文章《摻雜碳材料親鋰性化學誘導鋰金屬均勻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 銅基催化劑界面結構調控及其催化碳氧鍵高效加氫
    基於原位結構表徵技術,研究催化劑的表界面結構,及其與反應物分子的活化吸附的關係,揭示了催化本徵活性位的界面結構,為高效選擇性加氫反應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DMO加氫制EG反應一般包括DMO加氫成乙醇酸甲酯(MG)中間體,MG加氫為EG,還有可能伴隨著EG深度加氫成乙醇,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串聯反應過程。因此,如何設計開發Cu基納米催化劑以實現在溫和操作條件下DMO高效加氫獲得EG產物,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根據文獻的報導,催化反應條件(例如:反應溫度,壓力,空速等)會顯著影響DMO加氫的性能。
  • AM:配體調控過量PbI2助力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此外,PbI2受光激發產生的電荷集聚會誘導鈣鈦礦薄膜的降解。因此,合理控制PbI2的含量和分布對器件效率和穩定性至關重要。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羅景山課題組聯合多家合作單位在配體工程調控納米晶形貌的啟發下
  • 河南大學趙勇教授團隊Angew: 液/液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
    採用鋰化複合材料或合金代替金屬鋰負極、合適的溶劑/鋰鹽/添加劑原位構建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以及使用人工電解質界面膜,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鋰金屬的腐蝕和枝晶生長。然而,原位SEI膜的力學模量較低、而人工SEI膜的離子導電性較差,Li合金電極中Li金屬與電解質成分會不可避免地接觸。更重要的是,原位SEI膜和/或Li合金電極中鋰離子流不均勻,從而難以實現鋰電極的長期穩定循環。
  • 中南大學唐有根-王海燕團隊在鋅能源界面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刊發了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唐有根-王海燕團隊在鋅能源界面調控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vealing the role of crystal這是該團隊繼2019、2020年先後發表鋅能源界面調控論文(Angew Chem Int Ed., 2019, 131,15988;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3180)後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2017級博士生張旗為第一作者,王海燕老師為唯一通訊作者。
  • AEnM:水系鋰、鈉離子電池SEI膜的原位構建
    然而,水系電解液電化學穩定窗口窄(1.23V),限制了電極材料的選擇以及電池工作電壓,導致水系離子電池能量密度較低。Wang 等人報導了一種雙三氟亞胺鋰超高濃度水溶液作為電解液(21mol/kg),雙三氟亞胺陰離子基團參與形成鋰溶劑化層在電極材料表面發生電化學還原反應生成SEI膜將電解液電化學穩定窗口拓寬至3.0 V以上。